“喜”,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吉祥文字之一。“喜”是个会意字,从其最初的甲骨文字形来看,是由上面一个鼓形与下面一个口形组合而成,表示用嘴发出鼓点声的欢喜之情。上古先民在心中欢喜之时,会不由自主地由口中发出鼓点之声。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喜,乐也。”“乐”即“决乐”“高兴”的意思,这是“喜”字的本义。当“喜”字用作动词时,表示“喜欢”“喜爱”之意。当“喜”字用作名词时,表示“可喜可贺的事情”,如沿用至今的“贺喜”“道喜”等用法。“喜”字在结婚的场合用得最多,如“喜事”“喜酒”“喜糖”等,婚庆现场及新人的居室等处都要贴上“喜”字以营造一种喜庆氛围。“喜”字有时还特指“妇女怀孕”,如“害喜”。“喜”的字形演变过程“喜”的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字形基本一致,只是省去了鼓形中原有的小点;小篆字形与金文字形大同小异,只是上半部的写法稍有变化;楷书的字形与小篆字形的结构基本相同,只是更加便于书写。
“喜”字有两个变形字体,一是“禧”,二是“嚣”。“禧”字,原意为祭祀神明以求福祉,后来引申为幸福、吉祥之意,常见“年禧”“恭贺新禧”等用法。“囍”本来不是一个字,是由两个“喜”字连在一起而组成的吉祥字符,象征着喜上加喜、双喜临门,多用于婚庆场合。相传,“嚣”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创。王安石在结婚当日接到金榜题名的喜报,为庆贺喜上加喜,遂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两个斗大的喜字,连成“蘸”贴于门上。从此,贴红双喜字就作为结婚喜庆的吉祥标志流传开来。
双喜字结构巧妙,是中国美术民俗中的一绝。两个并列的喜字方正对称,骨架结构稳定,如男女并肩携手而立。又有四个口子,既象征男女欢喜,又象征子孙满堂,家庭融洽与美满。双喜字是象征男女婚姻成立的一种特殊符号,一般有女出嫁,大门上贴单喜字。有子娶媳妇,则贴双喜字,只要过路的人看到单喜或双喜,则立即明白此户人家在办喜事。
双喜字是象征男女婚姻成立的一种特殊符号,这建立在“喜”字的基础上。中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写道:喜,乐也。从吉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歖,古文喜从欠,与欢同。
“喜”字的初文是用一个鼓的形状加一个喜笑的口形,表示喜庆的典礼。后来,又用一双手捧着一个“吉”字,下面加一个喜笑的口形。自古以来,“喜”字都是用来表达愉悦情绪的。
中国素有的“喜”字情结,使得人们用它代表整个人生中所有的吉祥与快乐,将“喜”与福、禄、寿、财一起构成“五福”。
“喜”字有两个图符,分别为“禧”和“囍”,“禧”字多用于诸如春节等节庆场合,表达一切顺心、万事如意之意。而“囍”字,又称“双喜”,更多用于婚嫁场合,表达婚姻吉祥如意之意。(www.daowen.com)
在民间,双喜字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吉祥符。但凡是嫁娶,都要在门口左右贴大“囍”字,娶亲的花轿也要贴“囍”。
新房之中,家具、墙壁、门窗也多贴“囍”。贴在屋顶四角的“囍”要倒着贴,这是因为“倒”与“到”谐音,取“喜到”之意。
新婚夫妇所用的被褥、妆奁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用品,也多织绣、图绘“囍”字。锦缎被面有织“龙凤双囍”者,是龙凤围绕“囍”的纹图。又有“双凤双喜”,即双凤围绕“囍”的纹图。
“囍”是两个喜字相合,有好事成双、夫妻恩爱、天长地久之意,所以每逢办喜事,“囍”字自然就成为重要的象征和吉祥含意。
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民间的能工巧匠和艺人又创造出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剪纸双喜字,甚至很多古典家具中也雕刻着“囍”字作为吉祥图案,象征着喜庆连连,好事成双。
在艺术设计领域,“喜”字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既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他吉祥图案(如:鸳鸯、喜鹊等动物,梅、竹等植物)组合在一起出现,其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剪纸、木雕等。在产品设计领域,“喜”字常见于具有喜庆吉祥寓意的产品外观装饰图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