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碧口地区因山大沟深,交通闭塞,很多山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十分贫困。一个村上,有两个中年人,穷急了就商量说,我们有力气,与其这样守在家里,一年四季熬到头,每遇青黄不接还吃不饱肚子,还不如出去找活做,说不定还能混个饱肚子。于是,二人就跑到碧口街上,找到贩卖药材的行商,找了一个背送药材的活。那时候,甘肃南部的药材、土特产、烟叶,从四川、陕西输入陇南的食盐、茶叶、棉布、铁器、白酒等商品,都是大商人用木船水运,小商贩雇人或骡帮,肩挑人背马驮,运进运出。当时,陇南各县很多贫苦百姓都是靠当背夫或当脚夫(马帮、骡帮)维持生活。
该二人受雇后,各承接了一个120斤重的药材地背子,往四川中坝背送。一天走二、三十里。要经过十多天,方才能背到交货的地方。白天,三步一歇,两步一拐地慢慢背着走,夜晚,尽量奔到沿途路边小店歇宿。
当时的农民,大部分人都因经济困难,未能够接受应有的文化教育。一些特别贫困的人,也未能够得有条件养成常洗脚洗澡的习惯。个别身懒且脾气古怪的人,就更是把洗脚洗澡当成一种多余的麻烦或额外负担了。
当时的路途小店,一般都是草垫大地铺,或木棒绑扎篾席草垫大铺。(www.daowen.com)
两人一路而行,一铺同宿。其中一人有洗脚的习惯,一人不爱洗脚,且脾气十分古怪而倔强。爱洗脚的一个,每晚用冷水洗个脚上铺。不爱洗脚的一个,每天晚上,随便咬吃点干馍即便上铺,蒙头就睡。背重走路的脚本身就汗臭,加之他经常不洗,就更是恶臭难闻。且那时的小店,铺盖烂薄并窄,下苦力的住宿的人,一般都是睡两头,两个同铺睡了三夜,爱洗脚的一个,被熏得受不了了,到第四个晚上,就对不爱洗脚的一人说,“你去洗个脚嘛,你的脚臭得人受不了”。谁知,不洗脚的一个,不但不去洗,反而火冒三丈的说,“咋了,难道我的脚上有大粪吗?我生来就是这个习惯”。发完火依然蒙头大睡。另一个无可奈何,也只好强忍就寝。
第五天晚上,爱洗脚的一个,终于想出了一个对付并治对方的办法。那时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是穿草鞋,甚至有些,还连草鞋都穿不起,而是常年精脚。爱洗的一个,等不爱洗的人睡下后,就穿着草鞋上铺,两脚一伸,向对方蹬去。对方一声惊叫,说:“唉,你咋连草鞋都不脱吗?”爱洗脚的人笑着回答道:“我就是这个习惯呀!”不洗脚的人再未作回答,忍痛而睡。从那一晚后,不爱洗脚的人也就开始习惯到洗脚了。
(民间老人讲述 刘启舒采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