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的细部构造一般是指墙身上的细部做法,包括墙身防潮层、散水或明沟、勒脚、门窗过梁、窗台、圈梁、构造柱、壁柱、门垛及防火墙等(图5-8)。
(一)墙身防潮层
为防止土壤中的水分和潮气沿基础墙上升,防止勒脚部位的地面水影响墙身,提高建筑物的坚固性和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通常在墙身中设置防潮层。墙身防潮层应在所有的内外墙中连续设置,且按构造形式不同分为水平防潮层和垂直防潮层两种。
1.水平防潮层
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在室内地坪与室外地坪之间,以在地面垫层中部为最理想[图5-9(a),(b)]。当内墙两侧地面有标高差时,防潮层应分别设在两侧地面以下60mm处,并在两防潮层间墙靠土的一侧加设垂直防潮层[图5-9(c)]。
图5-9 墙身防潮层的位置
水平防潮层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卷材防潮层
在防潮层部位先抹20mm厚的砂浆找平层,然后干铺卷材一层,卷材的宽度应与墙厚一致或稍大些,卷材沿长度铺设,搭接长度大于或等于100mm。卷材防潮较好,但抗震能力差,一般用于非地震地区[图5-10(a)]。
(2)防水砂浆防潮层
一种是抹一层20mm厚1∶3的水泥砂浆加5%防水粉拌和而成的防水砂浆;另一种是用防水砂浆砌筑3~5皮砖形成防水砂浆防潮层[图5-10(b)]。
(3)细石混凝土防潮层
在室内外地面之间浇筑一层厚60mm的细石混凝土带,内配3根6的钢筋[图5-10(c)]。这种防潮层的抗裂性好,且能与砌体结合成一体,特别适用于对刚度要求较高的建筑。
(4)基础圈梁代替防潮层
当建筑物设有基础圈梁,且其截面高度在室内地坪以下60mm附近时,可由基础圈梁代替防潮层[图5-10(d)]。
图5-10 墙的水平防潮层
图5-11 墙身垂直防潮层
2.垂直防潮层
当室内地坪出现高差或室内地坪低于室外地坪水平防潮层时,除了在相应位置设水平防潮层外,还应在两道水平防潮层之间靠土壤的垂直墙面上做垂直防潮层。
具体做法:先用水泥砂浆将墙面抹平,再涂一道冷底子油(沥青用汽油、煤油等溶解后的溶液),两道热沥青(或做一毡二油)(图5-11)。
(二)散水和明沟
为了防止室外地面水、墙面水及屋檐水对墙基的侵蚀,沿建筑物四周与室外地坪相接处宜设置散水或明沟,将建筑物附近的地面水及时排除(图5-12)。
1.散水
散水是沿建筑物外墙四周做坡度为3%~5%的排水护坡,宽度一般不小于600mm,并应比屋檐挑出的宽度大200mm[图5-12(a)]。
散水有砖铺散水、块石散水、混凝土散水等。混凝土散水每隔6~12m应设伸缩缝,与外墙之间留置沉降缝,缝内均应填充热沥青,具体做法如图5-13所示。
图5-12 散水和明沟
图5-13 混凝土散水构造
2.明沟
对于年降水量较大的地区,常在散水的外缘或直接在建筑物外墙根部设置的排水沟称明沟[图5-12(b)]。明沟通常用混凝土浇筑成宽180mm、深150mm的沟槽[图5-14(a)],也可用砖、石砌筑[图5-14(b)],沟底应有不少于1%的纵向排水坡度。
(三)勒脚
外墙墙身下部靠近室外地面的部分称为勒脚(图5-15)。勒脚具有保护外墙脚,防止机械碰撞、雨水侵蚀,美观等作用。勒脚的高度不低于500mm,一般为室内地面与室外地面之差,也可以根据立面造型的需要增加勒脚的高度。
图5-14 明沟构造
图5-15 勒脚
勒脚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1)抹灰:勒脚部位抹20~30mm厚1∶2(或2.5)水泥砂浆或做水刷石[图5-16(a)]。
(2)局部墙体加厚:在勒脚部位把墙体加厚60~120mm,再做抹灰处理[图5-15(a)]。
(3)贴面:在勒脚部位镶砌面砖或天然石材[图5-16(b)]。
(4)天然石材砌筑[图5-15(b)]。(www.daowen.com)
图5-16 勒脚的构造
(四)门窗过梁
为承受门窗洞口上部的荷载,避免压坏门窗框,门窗上部要加设过梁。过梁一般分为砖砌平拱、钢筋砖过梁及钢筋混凝土过梁等。
1.砖砌平拱过梁
平、弧形砖砌平拱过梁是较传统的一种过梁形式,此种过梁适用于洞跨度L≤1.2m且梁上无集中荷载、无振动荷载的情况(图5-17),现基本不用。
图5-17 砖砌平拱过梁
2.钢筋砖过梁
钢筋砖过梁多用于跨度L在2m以内的清水墙的门窗洞孔上,且上部无集中及振动荷载。它按每砖厚墙配2~3根6钢筋,并设置在第一、第二皮砖之间,也可放置在第一皮砖下的砂浆层内,为使洞孔上部分砌体与钢筋构成过梁,常在相当于跨度的高度范围内(一般为5~7皮砖)用M5级砂浆砌筑,材料要求同砖砌平拱过梁(图5-18)。
图5-18 钢筋砖过梁
3.钢筋混凝土过梁
钢筋混凝土过梁一般不受跨度的限制,且上部允许承受集中荷载或振动荷载。过梁宽与墙厚相同,高度应与砖的皮数相适应,常用的为60mm,120mm,180mm,240mm。在跨度不大的情况下,常以60mm厚的板式过梁代替钢筋砖过梁。伸入墙内的搁置长度应不小于250mm[图5-19(a)]。钢筋混凝土过梁的截面形状有矩形[图5-19(b)]、L形[图5-19(c)]。当预制钢筋混凝土过梁尺寸过大时,为便于搬运和安装,可以分成较小的构件,并排组合使用[图5-19(d)]。
图5-19 钢筋混凝土过梁
(五)窗台
窗台是窗洞口下部的构造,用来排走窗外侧流下的雨水和内侧的冷凝水,并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位于室外的称为外窗台,位于室内的称为内窗台。当墙很薄,窗框沿墙内缘安装时,可不设内窗台。
1.外窗台
外窗台面一般应低于内窗台面,形成5%的外倾坡度以利于排水,防止雨水流入室内。外窗台的构造有悬挑窗台和不悬挑窗台两种。
悬挑窗台常用砖平砌或侧砌挑出60mm[图5-20(a),(b)],窗台表面的坡度可由斜砌的砖形成或用1∶2.5水泥砂浆抹出,并在挑砖下边缘的前端抹出滴水槽或滴水线。混凝土悬挑窗台一般是现场浇筑而成的[图5-20(c)]。如外墙饰面为瓷砖、陶瓷锦砖等易于冲洗的材料,可不做悬挑窗台,窗下墙的脏污可借窗上墙流下的雨水冲洗干净[图5-20(d)]。
图5-20 外窗台的构造
2.内窗台
内窗台可直接抹1∶2水泥砂浆形成面层[图5-21(a)]。北方地区墙体厚度较大时,常在内窗台下留置暖气槽,这时内窗台可采用预制水磨石或木窗台板[图5-21(b)]。
图5-21 内窗台的构造
(六)圈梁和构造柱
1.圈梁
圈梁是沿建筑物外墙、内纵墙及部分横墙设置的连续封闭的梁。其作用是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刚度,防止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振动荷载等引起墙体开裂,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圈梁有钢筋砖圈梁[图5-22(a)]和钢筋混凝土圈梁[图5-22(b),(c)]两种。圈梁的数量与建筑物的高度、层数、地基状况和地震烈度有关;圈梁设置的位置与其数量也有一定关系,当只设一道圈梁时,应通过屋盖处。增设时,应通过相应的楼盖处或门洞口上方。
圈梁一般位于屋(楼)盖结构层的同一水平位置或在其下面,对于空间较大的房间和地震烈度8度以上地区的建筑,须将外墙圈梁外侧加高,以防楼板水平位移。当门窗过梁与屋盖、楼盖靠近时,圈梁可通过洞口顶部兼作过梁。
图5-22 圈梁的构造
图5-23 附加圈梁
当圈梁被门窗洞口(如楼梯间窗洞口)截断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附加圈梁(图5-23)。附加圈梁与圈梁的搭接长度不应小于两梁高差的两倍,尺寸上不小于1 000mm。
2.构造柱
图5-24 圈梁与构造柱
构造柱是从构造角度设置的柱。一般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外墙交接处、楼梯间及电梯间的四角以及某些较长墙体的中部,作用是从竖向加强层间墙体的连接,与圈梁一起构成空间骨架(图5-24)。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和刚度,提升墙体抗变形的能力。
构造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40mm×180mm,常用240mm×24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Φ12mm,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并在柱的上下端适当加密。构造柱应先砌墙后浇柱,墙与柱的连接处宜留出五进五出(进出60mm)的大马牙槎,沿墙高每隔500mm设2Φ6mm的拉结钢筋[图5-25(a)],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少于1 000mm[图5-25(b)]。
构造柱可不单独做基础,下端可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地圈梁内。
图5-25 构造柱的构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