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将以上诸门、殿结合考察,是因光范、乾化、宣政三门皆乃唐末洛阳宣政殿之南部附属建筑。如《河南志》“宋城阙古迹”北宋西京外朝正殿为太极殿,其即“隋之乾阳,唐之乾元”[18],此外:
太极殿门之西,面南曰应天门。
原注:唐之敷政、光范,又改应天。
次北曰乾元门,
原注:唐之千福、乾化,又改乾元。
次北曰敷政门,
原注:唐之武成、宣政,又改敷政。(www.daowen.com)
次北文明殿。
原注:正衙殿也,唐之武成、宣政,又改贞观。梁开平三年改文明。[19]
可知应天、乾元、敷政三门自南而北,依次布局于唐贞观殿之南。同据引文内注提示,可知此三门之时间先后名称演替,当为:昭宗入洛之前,名曰敷政、千福、武成,昭宗天祐元年入洛之后,名曰光范、乾化、宣政(图4),哀帝天祐二年,名曰应天、乾元、敷政。这一格局,也一直保持至北宋西京洛阳时期。
三门之最北侧,为唐正衙殿之所在。因三门位于唐外朝正殿含元殿之西,故正衙殿方位同样偏居宫城西部,这与《旧唐书·地理志》关于唐正衙武成殿位于“明堂之西”的记载亦相印证[20]。按照上所引《河南志》原注对此殿依次更名武成、宣政、贞观的记载顺序,并结合《旧唐书·地理志》来看,可推知唐洛阳正衙殿初名武成,昭宗入洛之初更名宣政(图4),哀帝天祐二年又改名贞观。此处有必要作一赘述的是,唐早中期,洛阳宫城中轴线上的含元殿之北,曾有一贞观殿建筑,有学者因而提出,哀帝复名之贞观殿乃指此殿[21],此说忽视上所引《河南志》对于哀帝时期洛阳贞观殿由原洛阳正衙武成殿后续更名而来的演替脉络,故其观点不可信从[22]。
昭宗入洛之初,特意更名洛阳正衙为宣政殿,此举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长安大明宫以宣政殿作为正衙的政治先例。大明宫以宣政殿为正衙,如《玉海》引唐韦述《两京记》“大明宫含元殿后有宣政殿,即正衙殿也”[23],如此,昭宗此一更名,不但是借用长安宣政殿之名,且在政治运作空间上,仍力图保持两京宣政殿与正衙殿之间的礼制地位、政治功能的严格匹配关系。
不仅如此,哀帝及至践祚,为保持与长安政治故事间的一致性,天祐三年其亦曾亲自敕令整顿洛阳趋于紊乱的入閤仪制度,“文武百僚每月一度入閤于贞观殿。贞观大殿,朝廷正衙,遇正至之辰,受群臣朝贺。比来视朔,未正规仪,今后于崇勋殿入閤。付所司”[24]。此一诏敕,意义有三:其一,因天祐三年洛京已称贞观殿为正衙,故可佐证天祐二年正衙宣政殿改名贞观殿事之可信;其二,印证昭宗更名,其深层目的在于移植长安业已成熟的政治运作空间模式,因大明宫入閤仪典故,百僚由正衙宣政殿两侧的东西閤门向北进入内朝正殿紫宸殿,故哀帝可在昭宗前期改革,亦即确立洛阳宣政殿正衙政治名分的基础上,于洛京彻底复兴长安之入閤礼仪空间故事,将仪式场所由正衙改置于内朝正殿崇勋殿(图4);其三,借哀帝此敕,也揭示出唐末洛阳国家常朝政治重心之所在,至晚昭宗天祐元年间,洛阳的常朝政务运作空间已经偏处宫城西侧,从而呈现出迥异于长安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常朝殿依托宫城中轴线布局的空间特征。洛京正衙虽已偏离宫城中轴线,但却与内朝正殿崇勋殿保持由南而北的严整空间方位秩序,此一内容,将在下节洛阳“内宫”更名部分予以详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