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赐俗官的种类及述评

唐代赐俗官的种类及述评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继承了前代赐沙门俗官的传统,人数大为扩大。综合唐代沙门所受俗官的史料,囊括了唐代所有的职官种类,即职事、散官、勋官、爵位、使职五种,实际授予情况,既有单独授予一种,又有多种组合授予的情况。赐俗官的时间自唐太宗贞观二十年始。从沙门赐内供奉及其结衔来看,应当是循士人赐内供奉之例,然而其结衔方式却有佛教自身的特色,不以俗官而以僧官或德号结衔。唐代沙门所赐的使职主要是翰林待诏。

唐代赐俗官的种类及述评

唐代继承了前代赐沙门俗官的传统,人数大为扩大。综合唐代沙门所受俗官的史料,囊括了唐代所有的职官种类,即职事、散官、勋官、爵位、使职五种,实际授予情况,既有单独授予一种,又有多种组合授予的情况。现简要分析如下:

1.散官

从现有资料看,沙门赐俗官,从散官始。具体讲,是从文散官始。赐俗官的时间自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始。得赐俗官的僧人是天台宗五祖法华智威禅师:

(贞观)二十年……诏法华智威禅师,补四大师、朝散大夫。[23]

朝散大夫,是从五品下的文散官。除了文散官之外,唐代僧人还赐武散官,所赐最低的武散官是正四品下的壮武将军:

释悟空……以贞元五年己巳达京师……进上佛牙、舍利、经本……敕署空壮武将军、试太常卿。[24]

从唐代所赐沙门散官的品级看,最低的就是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最高的是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

释不空……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户。[25]

2.爵位

沙门所受爵位都属于公爵,既有国公、郡公,也有县公,最低者是县公,从二品,已是高等级爵位。唐代最先得赐爵位的僧人是德感:

释德感……天皇大帝征为翻经大德。又与胜庄、大仪等同参义净译场,对扬受赐,言谢浏亮。帝悦,寻授封昌平县开国公,累井田至三千户。[26]

德感参加义净的翻经译场,回答唐高宗之问,令高宗满意,被封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三千户。德感之后,薛怀义、法藏等九人及惠范、万回、不空、大行都被授予国公、郡公、县公的爵位。

3.职事官

唐代的职事官有文职,也有武职。唐代僧人所赐的职事官也分文武。武职主要是诸卫大将军,属于正三品。如薛怀义垂拱四年(688)北征突厥,被封为右卫大将军[27]、道平被封为金吾(卫)大将军[28]。文职主要集中在九寺之中的鸿胪寺与太常寺的正官或贰官,即鸿胪卿、鸿胪少卿和太常卿、太常少卿。至于为何是这两个司署,可能与鸿胪寺与太常寺的性质有关。太常寺在唐代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之事[29],鸿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30],都是主管礼仪性质的司署。所以,大部分僧人的文职事都是太常寺与鸿胪寺的卿或少卿。卿是三品,少卿是四品。(www.daowen.com)

中唐以后,沙门还被赐官内供奉。唐代的内供奉,已有学者讨论,被认为是五品及其以下供奉官及近倖侍从官员额之外的特殊形式[31],但是五品以上也有内供奉[32]。考察唐代的内供奉,应当与其类似的里行、里使综合来看,内供奉与里行是员外官,与正员官无职权的差别,只有待遇上的差别[33]

沙门赐内供奉,自元皎始[34]。但是其结衔与士人不同,不是以职事官结衔,反而以僧官或德号结衔,如“左街僧录内供奉”或“上都临坛十望大德内供奉”;或者如元皎一样,内供奉前无任何名号,仅称为“内供奉”。从沙门赐内供奉及其结衔来看,应当是循士人赐内供奉之例,然而其结衔方式却有佛教自身的特色,不以俗官而以僧官或德号结衔。

4.勋官

沙门赐勋官,从现存资料看,只有一例,即薛怀义在永昌元年(689)抗击突厥默啜后被赐予柱国[35],是从二品的勋官。

5.使职

相比与前面的阶、爵、职事、勋都有具体的品级,使职没有具体的品级,其品级的高低视所任使职时的其他官职品级而定。唐代的使职有多种,《唐会要》记载了诸多唐代的使职[36]。唐代沙门所赐的使职主要是翰林待诏。

待诏,出于秦代,叔孙通曾任秦待诏博士[37],此时的待诏,应当是以博士的身份待诏。汉代,待诏者有了具体的值房金马门,故称待诏金马门[38]。唐代置翰林院,有翰林待诏:

翰林院。天子大明宫,其院在右银台门内。在兴庆宫,院在金明门内。若在西内,院在显福门。若在东都、华清宫,皆有待诏之所。其待诏者,有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书奕(弈),各别院以廪之,日晚而退。其所重者词学。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睿宗时,薛稷、贾膺福、崔湜,又代其任。玄宗即位,张说、陆坚、张九龄、徐安贞、张垍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宸翰所挥,亦资其检讨,谓之视草。故尝简当代士人,以备顾问[39]

旧唐书》的这段材料将唐代翰林待诏至唐玄宗时期的发展交代得很清楚。首先,武德、贞观之时就选文学之士,高宗乾封时用为“北门学士”,玄宗时才正式称为翰林待诏。其次,翰林待诏的办事机构称翰林院,东西都、华清宫皆有固定场所。第三,翰林待诏除士人外,还有合炼、僧道、卜祝等技术之士,这些技术之士,应当是以备顾问,而与表疏批答之责无关或关系不大。第四,召入翰林的士人,应当有其他的官职,待诏只是使职。也就是在玄宗时,翰林待诏中的文学之士脱离翰林院而入翰林学士院:

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

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年,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充其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40]

新唐书》记载了词臣是由翰林待诏成为翰林学士的。翰林待诏的草诏职权让渡给了翰林供奉,即后来的翰林学士。不草诏的翰林待诏在玄宗以后还继续存在,唐代许多墓志的撰者即是翰林待诏,有的任职长达二十余年[41]。释惟英在长庆元年(821)即被任命为翰林待诏[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