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唐代监护译经:职责及权力

唐代监护译经:职责及权力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监掌,有掌管、主管、督察之义。译场监护大臣的主要职责除了参助诠定文旨、修订整理文字之外,对出现的非译经事务具有裁断权。降及隋代,译经已与宣讲有所区分。到唐代波颇译经时,译场只负责译经,因而受到“废讲经论”的批评。史料未对监护使的态度有明确记载,但其代表朝廷监护译经,监护使在名义上是译场的最高领导者。

唐代监护译经:职责及权力

唐代译场由朝廷派遣大员监译,始于贞观四年(630)六月波颇于胜光寺译《般若灯论》之时:

(贞观)四年六月,(波颇)移住胜光,乃召义学沙门……等传译,沙门玄谟、僧伽及三藏同学崛多律师等同作证明,对翻此论,尚书左仆射邢国公房玄龄、太子詹事杜正伦、礼部尚书赵郡王李孝恭等……监译,敕使右光禄大夫太府卿兰陵萧璟……赞扬影响,劝助无辍……[22]

《般若灯论》译毕之后,波颇又于同年奉诏译《大乘庄严经论》:

敕尚书左仆射邢国公房玄龄、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诠定,又敕太府卿兰陵男萧璟监掌修缉。[23]

《续高僧传》言及波颇译经时,对参预译场文臣的身份与角色亦有提及,但措辞略有不同:

又敕上柱国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散骑常侍太子詹事杜正伦参助勘定,光禄大夫太府卿萧璟总知监护,百司供送,四事丰华……[24]

为便于行文,现将三则史料所载监译大臣角色之异同列表如下:(www.daowen.com)

在道宣看来,监译、诠定与参助勘定,劝助、监掌修缉与总知监护,是可以等同的。诠定,《高丽藏》与《赵城金藏》本《续高僧传》作“勘定”,检《资福藏》、《普宁藏》、《径山藏》、宫内厅图书寮本《续高僧传》及《辩正论》[25]、《开元录》皆作“诠定”。勘定,意为核定、校定,属于经典译出后最终校勘定稿的环节[26],与“诠定”虽仅一字之差,但参预译场大臣的职责则相去甚远。前代译经,监译者奉诏“诠定文旨”[27]或“诠定宗旨”[28],职责在于把握一部经典的主旨大意,若此处为“勘定”,其角色则近于译场之正字或校勘,职责是“讐对已译之文”[29],对写定的文本加以检核。诠定文旨与斟酌字句,在工序上似有高下之分,大臣奉诏监译,乃是代表朝廷,向世人展示一种支持文化事业的姿态,对遣词用字等基础性工作应措意不多。

劝助,即劝请扶助,译场的顺利进行需要纸笔、饮食等,因而“百司供送,四事丰华”,各种物资的保障供应必不可少。监掌,有掌管、主管、督察之义。修缉,指修订整理[30]。波颇译场有“硕德备经三教者一十九人”,皆一时之选,其中“慧赜、慧净、慧明、法琳等缀文”[31],因而萧璟应是从全局把握、协调。

译场监护大臣的主要职责除了参助诠定文旨、修订整理文字之外,对出现的非译经事务具有裁断权。波颇译经时,受到“当世盛德”的批评,译经僧灵佳向代表朝廷的监护使陈情,请求裁定:

波颇意在传法,情望若絃。而当世盛德,自私诸己。有人云:“颇侥幸时誉,取驰于后,故聚名达,废讲经论,斯未是弘通者。”时有沙门灵佳卓荦拔群,妙通机会,对监护使具述事理云:“颇远投东夏,情乖名利,欲使道流千载,声振上古。昔符姚两代,翻经学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意在明德同证,信非徒说,后代昭奉,无疑于今耳。”识者佥议攸同,后遂不行。[32]

“古人之译经也,译出其文,即随讲其义。所谓译场之助手,均实听受义理之弟子”[33]隋唐之前的译场,既是译经的场所,也是宣讲的地方。降及隋代,译经已与宣讲有所区分。到唐代波颇译经时,译场只负责译经,因而受到“废讲经论”的批评。史料未对监护使的态度有明确记载,但其代表朝廷监护译经,监护使在名义上是译场的最高领导者。

房玄龄、杜正伦、萧璟三人与佛教界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隋末,国子祭酒萧璟、詹事杜正伦等曾向僧人静琳行弟子礼[34]。贞观八年(634),皇太子召集高僧大德于弘文馆讲义,时道岳“广开衢术,延对诸宾,酬接覆却,神旨标被”,太子问是何人,杜正伦曰:“大总持寺道岳法师也,法门轨躅,学观所宗。”[35]可知杜正伦对道岳及佛教现状的了解是相当深入的。贞观九年(635),僧人智首卒,仆射房玄龄、詹事杜正伦及诸公卿“亲尽哀诉”[36]。贞观十年(636),律师玄琬卒,萧璟、杜正伦等“亲奉戒约,躬尽哀礼”[37]。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归国,时为西京留守的房玄龄遣人迎接。太宗对监译人员的委派是经过考虑与选择的,房、杜、萧三人都曾为秦府文学馆学士,进入文学馆的文士,不仅文章学术为一时之选,对李世民而言也有戡定社稷之功,因此都是重臣。同时,三人对佛教界的情况有清楚的了解,与高僧来往密切,甚至执弟子礼,可以说,他们是初唐佛教的重要外护,作为监译,所起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