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藩镇匿丧与唐朝政治动因

藩镇匿丧与唐朝政治动因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德裕此言亦揭示出藩镇易帅实是中央与藩镇的政治互动。如是看来,若是藩镇通过匿丧顺利获得节钺,则一时双方相安无事,如唐宪宗时卢龙刘总。藩镇匿丧从政治统治上看,其实质是地方与中央争夺藩镇控制权,藩镇欲遵循巩固“河朔故事”。就该意义而言,河朔型与中原型的藩镇匿丧不存在本质差别。中使在获得藩镇最新情报后,先于藩镇上奏,中央得以掌握先机并作出安排。

藩镇匿丧与唐朝政治动因

贾志刚先生曾对唐代地方长吏交接替代进行深入研究,文中侧重的是中央控制下的刺史与节度使的交接习俗与规定[68];冯金忠先生则专门讨论河北藩镇的储帅制度[69],两者相得益彰。

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尝言“河朔兵力虽强,不能自立,须藉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70],学者们多引此句说明河朔藩镇须凭借中央任命来巩固统治的合法性。李德裕此言亦揭示出藩镇易帅实是中央与藩镇的政治互动。对河朔藩镇而言,节度使“皆署其子为副大使,父死子立,则以三军之请闻”[71],即使内部逐渐衍生出“副大使储帅制”,仍需中央册命这一形式[72]。对中央而言,“河北诸将死,皆先遣使吊祭,次册赠,次近臣宣慰,度军便宜乃与节,军中不许出,乃用兵”[73]。如是看来,若是藩镇通过匿丧顺利获得节钺,则一时双方相安无事,如唐宪宗时卢龙刘总。若是匿丧策略失败,轻则如昭义李缄严兵为备对待朝廷使节,最后不得已屈服;重则如唐德宗命诸军征讨成德李惟岳、唐宪宗征讨淮西吴元济。

藩镇匿丧从政治统治上看,其实质是地方与中央争夺藩镇控制权,藩镇欲遵循巩固“河朔故事”。就该意义而言,河朔型与中原型的藩镇匿丧不存在本质差别。已故节度使亲属及将佐通过匿丧,伪作奏表继袭节度使(如成德伪作李宝臣表、淮西伪作吴少阳表等)封锁消息,不仅欺瞒藩镇士卒,维持政权稳定,更希望蒙蔽中央,借此试探朝廷的态度。颇有意味的是宣武匿丧,史言将佐匿丧后“称疾请代,上(唐德宗)亦为之隐”[74],是藩镇与中央彼此说谎,彼此试探。但对中央而言,总是试图掌握对藩镇易帅的主导权,因而匿丧期间能否获得藩镇最新情报显得至关重要,获得情报后就派遣使者前往藩镇。如昭义李缄匿父丧,因为中央已经得知李抱真去世的消息,并“遣中使第五守进驰传观变”[75],中使到镇之后双方形成僵持局面,最终朝廷的预先安排占据上风,又李缄支持率低下,其匿丧策略失败。卢龙刘总杀父之后自领军政,“朝廷不知其奸,故诏嗣节度”[76],因为中央没有掌握相关情报,故此次刘总轻易地取得节钺。河东匿丧事例更能生动反映信息情报的关键作用:中使第五国珍自云、朔使还,路过太原停留,恰逢河东易帅之际,闻节度使李自良卒,第五国珍“疾驰至京,先(李)说使至”[77]。中使在获得藩镇最新情报后,先于藩镇上奏,中央得以掌握先机并作出安排。(www.daowen.com)

至于匿丧结果的不同,表明实施匿丧策略后是否如愿获得节钺仍受多种因素制约:中央是否事先获得节度使去世的消息并派遣使者宣命、中央的藩镇政策与工作重心、匿丧参与者及扶植者的能力与威望、藩镇过往时期对中央的态度等。

简而言之,藩镇匿丧从礼法文化的大环境上看,似不能认为孝文化在这些地区获得其在礼法教化上应有的地位,或者说匿丧者对政治权力的诉求让他们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