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继续探讨割据型以外的藩镇匿丧现象,主要集中在中原防遏型藩镇,具体有昭义、义成、宣武、河东。
其子殿中侍御史(李)缄匿丧,与其属卢会昌、元仲经谋会诸将,仲经诡抱真令曰:“吾疾不任事,令缄典军,勉佐之。”会昌即为(李)抱真表,翌日,令诸将署章,请以节付缄。天子已闻抱真丧,遣使者驰入军,诏以事属大将王延贵。缄谩若抱真疾,请诘朝见,凡三日,缄乃出见使者,陈兵甚严。使者曰:“朝廷已知公薨,诏以兵属延贵,君速归发丧。”缄愕然,乃遽以印钥上监军,始发丧。[38]
昭义节度使李抱真在德宗削藩及治理本镇期间皆发挥有重要作用,贞元十年(794)卒后其子欲效“河朔故事”世袭节度使,一方面伪造奏表,一方面贿赂成德王武俊,希望获得他的支持。即使这般双管齐下,亦不能如愿。德宗已经得知李抱真死讯,并派遣使者宣布新节度使王延贵的任命,催促李缄发丧。王延贵在这次动乱中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避免了中央丧失对昭义的控制权。
八月,庚戌,(刘)悟暴疾薨,子将作监主簿(刘)从谏匿其丧,与大将刘武德及亲兵谋,以悟遗表求知留后。司马贾直言入责从谏曰:“尔父提十二州地归朝廷,父死不哭,何以为人!”从谏恐悚不能对,乃发丧。[39]
大将郭谊等匿丧,用其侄(刘)稹权领军务。时宰相李德裕用事,素恶(刘)从谏之奸回,奏请刘稹护丧归洛,以听朝旨。稹竟叛。乃削夺稹官,命徐许滑孟魏镇幽并八镇之师,四面进攻。[40]
上述仅昭义一镇,前后就有三次匿丧现象,为藩镇匿丧次数之最,且第二、三次构成连续性,尤能说明求节钺与效仿“河朔故事”的密切联系。刘悟卒后,其子刘从谏与将佐匿丧求节钺,贾直言以忠孝伦理给予谴责,迫使刘从谏发丧。大约十七年后,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刘从谏卒,其侄刘稹与将佐如法炮制:“正当如宝历年样为之,不出百日,旌节自至。但严奉监军,厚遗敕使,四境勿出兵,城中暗为备而已。”[41]又《新唐书》载刘武德为“顾命将佐”之一,其人前后两次参与匿丧,可谓相当熟悉匿丧之运作程序。两次匿丧结果不同,前者获得“姑息”,主要由唐敬宗与李逢吉等当权派促成;后者则被诸军征讨,再次巩固中央对昭义的控制权。(www.daowen.com)
八月,癸未,义成节度使李澄薨,其子(李)士宁谋总军务,秘不 发丧。[42]
刘玄佐之丧,将佐匿之,称疾请代,上亦为之隐,遣使即军中问:“以陕虢观察使吴凑为代可乎?”监军孟介、行军司马卢瑗皆以为便,然后除之。[43]
贞元十一年五月,(李)自良病,凡六日而卒,匿丧,阳言病甚,数日发丧。[44]
以上分别是义成、宣武、河东三镇的匿丧情况。义成李士宁匿父丧,谋领军务,欲效仿“河朔故事”,但是能力不足,被宣武刘玄佐出兵制止。宣武刘玄佐卒,将佐匿丧,并没有选人自立为帅,于是朝廷派吴凑前往,但很快发生兵乱,将士拥立刘玄佐子士宁为留后,唐德宗权衡之后不得已授予节钺。河东节度使李自良在镇有惠政,军民同乐,却落得死后匿丧的结局,令人惋惜。
综上,唐代藩镇匿丧现象共有13次之多,全部见于河朔型与中原型藩镇。比较中原型与河朔型藩镇的匿丧现象,匿丧在空间范围上已经超出河朔地区,集中在旧河北道、河南道、河东道。从时间跨度上讲,虽新增唐敬宗、唐武宗朝各一例,却是集中在唐德宗、唐宪宗时期。中原型藩镇匿丧目的同样是世袭节度使或自选节度使,因而称之为效仿“河朔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