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割据型藩镇的匿丧现象及其特点

割据型藩镇的匿丧现象及其特点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后北方割据型藩镇的代表,其他割据型藩镇如淄青、淮西亦不乏匿丧现象。以上,淄青、淮西镇的匿丧现象与河朔三镇别无二致。综合割据型藩镇的匿丧现象来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匿丧现象在空间上逐步扩大,由河朔蔓延至淮西。

割据型藩镇的匿丧现象及其特点

张国刚先生在《唐代藩镇研究》[23]中,通过阐述安史之乱及其平定后的特殊政治军事形势,对藩镇局面做了细致分析,具有启发意义。因而在涉及藩镇问题时,笔者借鉴书中提到的“河朔割据型(简称河朔型)”“中原防遏型(简称中原型)”等分类法,用以阐释藩镇类型与匿丧现象之间的联系。

首先,从割据型的河朔三镇说起,摘录史料并进行分类。成德镇:

及(李宝臣)薨,孔目官胡震,家僮王他奴劝(李)惟岳匿丧二十余日,诈为宝臣表,求令惟岳继袭,上不许;惟岳厚赂(班)宏,宏不受,还报。惟岳乃发丧,自为留后,使将佐共奏求旌节,上又不许。[24]

冬,十月,王承宗薨,其下秘不发丧,子知感、知信皆在朝,诸将欲取帅于属内诸州。[25]

成德镇前后有两次匿丧现象,分别在李宝臣、王承宗卒时。关于王承宗卒后被匿丧之事,非其子而是其部将所为。成德镇这两次匿丧现象,共同点在于僚佐参与,而且匿丧目的都在于欲世袭节度使。不同点在于李宝臣子李惟岳参与匿丧,而王承宗卒时因其子不在身边,故没有参与。此外,李宝臣子及其将佐的匿丧代表着与中央对抗,其后果是招致德宗的征讨。王承宗之将佐匿丧,本想自立将帅,遵“河朔故事”,于是推举王承宗之弟王承元。但因为王承宗卒前与此时王承元皆有归顺朝廷的态度,因而没有引起兵乱,中央得以安排田弘正为成德节度使。不难发现,匿丧的背后暗藏着中央与藩镇的博弈

魏博镇:

四月,庚午,(田)绪暴薨;左右匿之,使(田)季安领军事,年十五。乙亥,发丧,推季安为留后。(八月)己巳,以田季安为魏博节度使。[26]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796),魏博镇此次节度使易帅同样使用“匿丧”的策略,田绪的将佐推选其少子田季安为留后,欲继续“河朔故事”。《田绪神道碑》不仅对匿丧事只字不提,亦言田季安“哀乎过礼,而义贵从权,宁息魏人,藩翰王国[27],碑文中的孝子爱国形象与现实匿丧差别何其大也。

卢龙镇:

(刘)济自朝至中昃不食,渴索酏浆,(刘)总使吏唐弘实置毒,济饮而死,年五十四。(刘)绲至涿州,总矫济命杀之。乃发丧,赠太师,谥曰庄武。[28]

卢龙节度使刘济以“最务恭顺”[29]著称,统治期间注重推行教化,所谓“嘉祥交于动植,孝顺浃于州壤”[30]。学者亦据刘济所立《涿州新置文宣王庙碑》中提及的“学,所以知君臣父子之义者”,赞赏其统治有方[31]。如果说刘济的社会教化有所成效,那么,唐宪宗元和五年(810)其子刘总的弑父、杀兄、匿丧等行为,则揭示了刘济家庭教育的失败。

河朔三镇是安史之乱后北方割据型藩镇的代表,其他割据型藩镇如淄青、淮西亦不乏匿丧现象。(www.daowen.com)

平卢淄青镇:

(李正己)子(李)纳擅总兵政,秘之数月,乃发丧。[32]

八月,李纳始发丧,奏请袭父位,上不许。[33]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正月,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卒,其子李惟岳匿丧不发自为留后上文已述。德宗执意削藩,“欲革前弊”,继而魏博田悦、淄青李正己、成德李惟岳“潜谋勒兵拒命”[34]。同年李正己卒后,其子李纳的匿丧与李惟岳匿李宝臣丧如出一辙,很可能是出于模仿,此亦成为藩镇匿丧之第二例。又,上述两则史料略有差异。两《唐书·德宗纪》皆言李正己卒于建中二年八月,《旧唐书·李正己传》言“秘之数月,乃发丧”,则是八月后的数月才发丧,与《通鉴》言八月发丧不合,诸书相较当有一误。此外,李纳匿父丧“数月”,较之李惟岳“二十余日”,是变本加厉了。

闰月,壬戌朔,(李)师古薨。(高)沐、(李)公度秘不发丧,潜逆(李)师道于密州,奉以为节度副使。[35]

此番匿丧为淄青镇之第二次,由将佐主导,奉已故节度使李师古之弟李师道。值得注意的是,李师古卒时,唐宪宗即位不久,是时集中精力讨伐西川刘辟,无暇顾及淄青事务,经历一番曲折,当年八月李师道方获得平卢留后。

淮西镇:

及父死,不发丧,以病闻,因假为(吴)少阳表,请(吴)元济主兵务。帝遣医工候之,即称少阳疾愈,不见而还。[36]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匿丧,自主兵务,并伪造上表欺瞒中央,之后又拒朝廷派来的医工或使节。同年十月,宪宗下诏:“吴元济逆觉人理,反易天常;不居父丧,擅领军政。吴元济在身官爵,并宜令削夺。令宣武、大宁、淮南、宣歙等道兵马合势,同期进讨。”[37]可见,宪宗也是拿“不居父丧”的伦理道德标准做文章,揭开讨伐淮西的序幕。

以上,淄青、淮西镇的匿丧现象与河朔三镇别无二致。综合割据型藩镇的匿丧现象来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匿丧现象在空间上逐步扩大,由河朔蔓延至淮西。第二,在时间上亦呈现出延续性,由德宗朝发展至宪宗朝,成德镇与淄青镇各有两次匿丧。第三,藩镇匿丧无一例外都是为了继袭藩镇统治权,尤其是军政大权,而这正是“河朔故事”的核心内容。第四,中央对藩镇匿丧的处置因时因人而异,如德宗初年对成德、淄青的匿丧求节钺绝不姑息,但到贞元后期,面对魏博田季安,不仅授节钺,亦给予高官,甚至“使相”之衔。与之相反,唐宪宗初年无暇应对淄青变故,但之后淮西吴元济匿丧,宪宗执意削藩并成就“中兴伟业”。因而从本质上讲,中央对待藩镇匿丧的态度即是中央与藩镇关系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