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天文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天文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方面,提高天文机构的地位,将其更名为司天台,升其长官至从三品,并从秘书省中彻底独立出来。面对唐末以来天文机构紊乱、官员散佚的情况,后梁统治者亦予调整,将司天台改为司天监即为其中的一项举措。此后各朝国祚短暂,战乱频仍,直至北宋建立后,随着政局的稳定,始对天文机构予以全面调整和完善,其中,又以宋太宗朝的改革最为突出。诸举措亦显示太宗对旧有天文机构及天文官的高度不信任。

天文机构调整的必要性

唐宋时期的官署多以省、台、寺、监、院等命名。肃宗以前,天文机构的设置并不稳定,或称“局”,或称“监”,历十数次更名。一般而言,称局时多隶属于秘书省,称监时独立于秘书省[40]。肃宗即位后,为重建安史之乱后的李唐制度,并借重天文机构的特殊执掌与地位以巩固统治,在天文方面的改革着墨颇多[41]。一方面,完善天文机构的职官设置和人员选任,创设五官正、五官副正等官职,设通玄院,以安置擅天文的民间术艺之士。另一方面,提高天文机构的地位,将其更名为司天台,升其长官至从三品,并从秘书省中彻底独立出来。这样,天文机构不仅在名称上更符合“司天”之职,而且得以与御史台并为同品级的“台”级官署。此番改革适应了天文机构在唐代中后期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实际需要。此后至唐亡,“司天台”一称未再有变,相关建置的轮廓亦为之后的辽宋金各朝所沿袭。

后梁灭唐,欲求“革故鼎新”,对唐代诸多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与改名。如“(开平元年五月)诏枢密院宜改为崇政院……改文思院为乾文院,同和院改为仪鸾院”[42]。面对唐末以来天文机构紊乱、官员散佚的情况,后梁统治者亦予调整,将司天台改为司天监即为其中的一项举措。后唐以后各朝虽复用司天台,但天文机构的混乱状况并未有明显改观。后晋宰相赵莹曾言天文图书“自唐季乱离,简编沦落”[43],须予整顿,然很快契丹入侵,将天文仪器及官员全数掳走[44]。此后各朝国祚短暂,战乱频仍,直至北宋建立后,随着政局的稳定,始对天文机构予以全面调整和完善,其中,又以宋太宗朝的改革最为突出。(www.daowen.com)

宋太宗对天文机构的改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积极介入天文官的选拔。太宗即位次月即下诏“令诸州大索明知天文术数者传送阙下”[45]。太平兴国二年(977),诸州所送民间私习天文者除一部分经考核留任司天台外,“无取者黥配海岛”[46]。六年(981),太宗又召司天台学生郑昭晏、史序等五人试于殿前,亲擢此五人为司天台主簿[47]。不久,又擢郑昭晏等为翰林天文,任职大内,以备日常咨询。第二,于禁中另置天文官与外朝司天台(司天监)相互监督。太平兴国四年(979),张思训造浑仪于文德殿钟鼓楼下,思训被擢浑仪丞[48]。端拱年间,韩显符受命再造浑仪,太宗特命显符“专测验浑仪”[49]。测验浑仪官为专测浑仪的天文官,多设于大内,与司天台(监)彼此独立观测天象,互相监督。后因二者奏报天象多有商议,迟至真宗年间,于内廷中另立翰林天文院,与司天监“相关防”[50]。诸般改革举措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天文机构的混乱状况,规范了天文官的日常选任和管理,提高了天象观测的准确性。诸举措亦显示太宗对旧有天文机构及天文官的高度不信任。外朝司天台不仅不再是皇帝唯一倚重的天象观测机构,而且名为“相关防”,皇帝信任的天平已偏向测验浑仪官和内廷的翰林天文,外朝司天台的职权、地位出现了分散和弱化,较唐代明显下降。反映在称谓上,则是“司天台”向“司天监”的改换,天文机构不再有“台”的殊荣,仅为众“监”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