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佛教中狮子的象征意义及重要性探析

佛教中狮子的象征意义及重要性探析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狮子与佛教的渊源甚深。陈怀宇从文学与历史两个方面着重讨论了狮子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狮子形象在佛教文献史上的发展过程、狮子与佛陀的联系[22],此不赘述。显然,在佛教叙事中,狮子与佛陀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龟兹国王登狮子座,实质上是他作为君王与佛教领袖双重身份的反映。这表明印度佛教文献中的狮子形象及其特殊意义顺利地进入中国佛教传统之中。

佛教中狮子的象征意义及重要性探析

狮子与佛教的渊源甚深。在佛教传统里,狮子不仅是佛祖的美称,也与王者紧密结合,用“师子”来尊称王,几乎成为习惯。《大智度论》卷三《共摩诃比丘僧释论》记载:“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16]师子颊,即狮子面相,是王者之相。龙树《初品中菩萨释论第八》在讨论地天太子三十二相时,便提到其中一相为师子相,“地天太子实有三十二大人相。若在家者当作转轮王。若出家者当成佛。十九者上身如师子相。二十五者师子颊相,如师子兽中王平广颊”[17]。《初品中意无碍释论第十二》:“尔时有佛名师子音王。”[18]佛祖也被称为“人中师子”,坐“师子座”。关于其原因,龙树在《初品中放光释论第十四》解释得很明确,其文云:

【经】尔时世尊自敷师子座,结跏趺坐,直身系念在前,入三昧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

【论】问曰:“佛有侍者及诸菩萨,何以故自敷师子座?”答曰:“此是佛所化成,欲以可适大众,以是故阿难不能得敷,复次佛心化作,故言自敷。”问曰:“何以名师子座,为佛化作师子,为实师子来,为金银木石作师子耶。又师子非善兽故,佛所不须,亦无因缘故不应来。”答曰:“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座,譬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复次王呼健人,亦名人师子。人称国王亦名人师子。又如师子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伏一切。佛亦如是,于九十六种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故,名人师子。”[19]

“师子”,即狮子,是佛的化身之一,是佛陀的象征。狮子本是万兽之王,能够威慑众兽,所以佛也就对应为人中之王,集勇气、威望、高贵、能力等于一身,神通广大,能够降伏一切,故佛被称为“人中师子”或“人师子”“师子王”。佛陀所坐之“师子座”,表达的意思是佛陀登座说法,众生的表现犹如狮子据位而万兽展现出恭敬畏伏的仪容一般。根据各种佛教文献可知,佛陀与狮子的这种缘分,早在佛陀出生之时,便已经缔结。《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云:“到四月八日夜明星出时,化从右胁生堕地,即行七步,举右手住而言:‘天上天下,唯我为尊。’……当此日夜。天降瑞应。有三十二种。五百白师子从雪山出罗住城门。满师子膺”[20]。不但在佛陀初生时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守护他,而且在佛陀所现的三十二相之中,也有一相为狮子相。《大智度论》又云:

师子王,清净种中生,深山大谷中住。方颊大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光泽明净,眉高而广,牙利白净,口鼻方大,厚实坚满,齿密齐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髦发光润,上身广大,肤肉坚着,修脊细腰,其腹不现,长尾利爪,其足安立,巨身大力,从住处出,偃脊频伸。以口扣地,现大威势,食不过时,显晨朝相,表师子王力。以威獐、鹿、熊、罴、虎、豹、野猪之属。觉诸久睡,降伏高强。有力势者,自开行路而大哮吼。如是吼时,其有闻者或喜或怖,穴处者隐缩,水居者深入,山藏者潜伏,厩象振锁狂逸而去,鸟飞空中高翔远逝。佛师子亦如是。[21]

这是借助作为兽中之王的狮子来凸显佛陀的地位,狮子吼而众兽畏服,对应的也是佛陀说法众生归顺之意。陈怀宇从文学历史两个方面着重讨论了狮子在佛教中的象征意义、狮子形象在佛教文献史上的发展过程、狮子与佛陀的联系[22],此不赘述。白化文认为,“在诸多的大型动物中,佛教对狮子最为偏爱,它似乎成为佛教在某些方面的一种象征,或说是象征物。狮子传入中国,基本上与佛教传入中国同步”[23]。显然,在佛教叙事中,狮子与佛陀有着强烈的对应关系。(www.daowen.com)

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狮子与王者的联系、狮子作为佛陀的化身也没有改变。将佛教视为国教的龟兹,其国王因为信仰佛教而坐上了狮子座,从而将王者、王权、佛教与狮子连接为一个整体。“龟兹国……其王姓白氏。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学胡书及婆罗门书、算计之事,尤重佛法。其王以锦蒙项,著锦袍金宝带,坐金狮子床”[24]。登、坐狮子座(床)是佛教法师说法之象征,登金狮子座(床)则是法师备受尊贵荣耀之象征。龟兹国王登狮子座,实质上是他作为君王与佛教领袖双重身份的反映。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狮子也依然保留了特殊的象征意义,由于佛教文献中佛陀作为人中狮子的传统甚为强大,所以汉地佛教僧人也就无意改变这一传统。虽然汉地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逐渐用本土所产的百兽之王—虎取代了狮子作为高僧大德的称号,但狮子在中国僧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表现在狮子象征神通广大,用来塑造高僧的形象,并作为祥瑞被供养。除此之外,狮子还是中古中国佛教建筑中极为普遍的题材[25]。这表明印度佛教文献中的狮子形象及其特殊意义顺利地进入中国佛教传统之中。

武则天与佛教早已是学界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有颇多讨论[26]。武则天与佛教有着深刻的渊源,她自小受到佛教的熏陶,称制前后又运用佛教尤其是《大云经》《宝雨经》大造舆论,已是学界共识。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狮子与佛陀、王权、王者的对应关系,武则天是否有所认知。

旧唐书》云:“(载初元年)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令诸州各置大云寺,总度僧千人。”[27]“(薛)怀义与法明等造《大云经》陈符命,言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阎浮提主。唐氏合微。故则天革命称周……其伪《大云经》颁于天下,寺各藏一本,令升高坐讲说。”[28]认为《大云经》是薛怀义等人伪造,欧阳修宋祁在《新唐书》里也持同样看法。然而,王国维陈寅恪先生考证出《大云经》实非薛怀义等人伪造,而是在后凉时期已经由昙无谶译出,本名《大方等无想经》,宋元明等藏及日本所藏均作《大方等大云经》[29]。因此武则天所推广之《大云经》,早已流传于中土。而且,在大正藏《大方等无想经》里,狮子与王者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对应关系,不但有“师子龙王”“师子鹅王”之称,更有“师子行王”“师子王”之称。佛作“狮子吼”、“佛号师子吼”、为佛供养“狮子座”、佛登“狮子座”、“师子神通法门”的文本更是通篇可见。《大云初分师子吼健度》云:“尔时大云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种甚深师子吼行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30]《大云初分师子吼神通健度》亦云:“尔时大云密藏菩萨言:‘世尊,有十师子吼神通法门,惟愿如来,分别解说。’”[31]这两条材料都写到佛陀登狮子座讲解狮子吼法门。《大云初分如来涅盘健度》一篇更是直截了当地将佛陀比作狮子王:“如来法王如师子王,纯以师子而为眷属。”[32]有关佛为天女解说因缘,即众所周知的“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统领处四分之一”一段,便是因为“如来在大众中作师子吼,宣说如是大云经典”[33],王舍城(本名宝聚)的大精进龙王、天女(前身为龙王之夫人,因曾闻得《大涅盘经》而得天身,成为天女)被吸引而来,由此有了“以女身王国土”之论。综上所言,武则天对于狮子与佛陀、王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是有着深刻的认知的。

另一方面,武则天对于现实中的狮子也不陌生。贞观九年(635)四月,康国曾贡献狮子[34]。虽然武则天两年后才入宫,但她还是有可能见到这头狮子的。更何况虞世南奉太宗之命所作《狮子赋》[35]冠绝一时,被作为描写狮子的妙文而广为传抄,武则天必然有所耳闻。除此之外,高宗时期也有真狮子入贡。显庆二年(657)正月,吐火罗献狮子[36]。同年十二月,吐蕃赞普又派人贡献金城,金城上也雕饰了栩栩如生的狮子[37]。正因为武则天知道狮子的真貌,所以在天枢造成之后,大石(一说大食)国使者请献狮子,姚璹以“狮子猛兽,唯止食肉,远从碎叶,以至神都,肉既难得,极为劳费”为由,并说“陛下……运不杀以阐大慈,垂好生以敷至德”,以佛家不杀生之说来劝阻武则天纳狮。当时天枢既然已经造成,目的已经达到,武则天便欣然纳谏,拒绝了石国贡狮的提议。而乾陵石狮,尤其是延载元年(694)的朝服改革中狮纹的出现,也证明了武则天对于狮子的喜爱。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武则天进行朝服改革的时间也是在延载元年,具体时间为五月[38],而在八月便出现了武三思率领诸蕃酋长奏请造天枢于端门外的事件。首次在官员的服饰上出现的狮子图案,正是负责守卫宫殿诸门、拱卫皇帝安全的左、右监门卫,“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师子,左右卫饰以麒麟[39]。无独有偶,歌颂大周政权、记述武则天功绩的天枢上也出现了狮子,并且也是狮子、麒麟同时出现。这不能简单地释为巧合,而应视为武则天有意而为。左、右监门卫服饰上的图案,体现的是被守卫者的身份,他们代表的是武则天本人。狮子的纹样,通过左右监门卫大将军、将军的威仪向想要靠近宫殿的皇帝的臣民传达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在这种意义上,左右监门卫服饰上的对狮,犹如虎贲制度之于皇权礼仪的作用[40],即通过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狮纹的运用,来向公众展示武则天本人及武周政权的力量和权威。左右监门卫服饰上对狮图案的出现,可视为天枢装饰上狮子造型出现的铺垫与前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