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倭国:白江之战后与唐朝的交涉

倭国:白江之战后与唐朝的交涉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前规模地向海外出征却遭到惨败,因此白江之战对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白江之战的败北使倭国朝廷明显认识到自身的地位和知识的不足,而担心唐罗军的侵略。若在唐皇帝不同意与倭国交涉的情况下,熊津都督府单独进行与倭国交涉,这将引发严重的问题。倭国接受唐使和派答使都是在白江之战后两年内发生的事。据倭国使者参与泰山封禅的情况来看,两国已恢复外交关系。

660年倭国友邦百济被唐罗军攻灭,不久,百济王室成员福信反唐起兵,向倭国派人告知亡国的消息[46],并请求军事支援以及王子丰璋归国[47]。齐明天皇接到百济复兴军的请求后,前往筑紫准备出兵,但因翌年猝死而暂停出兵[48]。于倭国而言,百济的灭亡非常突然,而当时倭国的兵力包括战船等都还未准备就绪,对朝鲜半岛的战况也不甚了解[49]。因此,即便齐明天皇没有猝死,向朝鲜半岛用兵的计划恐怕也难以迅速实现。

倭国朝廷先以五千兵士护送丰璋回百济支援百济复兴军[50]。不久,百济复兴军却发生内讧,丰璋杀害福信,百济复兴军失去了主心骨。由此,百济复兴军与唐军的形势转变了。663年,倭国终于派两万七千兵士支援百济,但为时已晚。空前规模地向海外出征却遭到惨败,因此白江之战对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

这次惨败暴露了倭国对东亚局势以及朝鲜半岛战况认识的不足[51],不但使倭国丧失了对朝鲜半岛的掌控权,还使倭国暴露在唐罗联军的兵锋之下,引起日本列岛的恐惧。为了防备唐罗联军的侵攻,倭国从对马岛到畿内筑朝鲜式山城[52],以抵御潜在的入侵[53]。据《日本书纪》天智三年(664)的记载可了解:

是岁,于对马岛、壹岐岛、筑紫国等,置防与烽。又于筑紫筑大堤贮水,名曰水城。[54]

《日本书纪》天智四年(665)有关于水城筑造的记载:

迁都于近江。是时,天下百姓,不愿迁都,讽谏者多。童谣亦众。日日夜夜,失火处多。[56]

倭国朝廷原拟通过派兵救援复兴百济,把朝鲜半岛当作日本列岛的防波堤,但是白江之战的惨败,让这个计划彻底失败[57]。倭国在大量筑造朝鲜式山城的同时还迁都于内地的近江,足以说明倭国紧张地注视着唐军的动静。

在这样的情况下,白江之战的翌年,熊津都督府突然向倭国派遣使者。日本《善邻国宝记》[58]详细记载了此事:(www.daowen.com)

天智天皇三年四月,大唐客来朝。大使朝散大夫上柱国郭务悰等卅人、百济佐平祢军等百余人到对马岛。遣大山中采女通信,侣僧智辨等来,唤客于别馆。于是智辨问曰:“有表书并献以物否?”使人答曰:“有将军牒书一函并献物。”乃授牒书一函于智辨等而奉上,但献物检看而不将也。九月,告客等:今见客等来状者,非是天子使人,百济镇将私使。亦复所赉文牒,送上执事私辞。是以使人得入国,书亦上朝廷。故客等自事者,略以言辞奏上耳。乃为执事牒牒是私意,唯须口奏人非公使,不令入京云云。[59]

白江之战倭国的惨败,一般来说是战败国先遣使谢罪较符合常理,但战胜国唐朝为什么突然向战败国倭国遣派使者[60]?派往倭国的郭务悰不是天子使臣而是百济镇将私使,向外国派使者一般不能由都督府单独处理,为什么地方都督府主动向倭国派使者呢?这一行为是否是唐中央的意愿?上文已经指出,唐朝平定百济,不久唐高宗催促新罗参与高句丽战争,那时唐朝根本没有考虑倭国。但是到这时,唐使者突然来倭国,而且他们不是唐皇帝派遣的使者。若在唐皇帝不同意与倭国交涉的情况下,熊津都督府单独进行与倭国交涉,这将引发严重的问题。但是我们并未发现唐中央对于这次唐使赴日的不满,唐朝翌年反而正式派遣倭使。664年郭务悰的渡日,唐与倭国之间的关系似乎在发生变化。另一个让我们关注的是“百济佐平祢军等百余人”的记载。上文已经指出,旧百济太子扶余隆归回百济后,唐朝利用扶余隆与倭国交涉。由此可想,祢军等一百余人应该是旧百济官员,《日本书纪》天智四年(665)九月唐使刘德高赴日记载的注中可发现祢军的名字[61]。李成市提出祢军活跃在唐朝的外交舞台上,尤其是统治百济以及与新罗、倭国的交涉之中[62]。若唐朝要在军事上控制倭国,在与倭国的外交中没有必要让百济人站在前面,让百济人站在对倭外交前面的目的应该是利用旧友邦百济改善与倭国的关系。

当时倭国并没有领会唐朝的意图,因此倭国朝廷以使者不是皇帝之使为由,不允许唐使入京。但是上引文《善邻国宝记》记载郭务悰四月渡日后,到九月才收到倭国朝廷不许他们入京的通知。这说明他们收到倭国朝廷不许入京的消息后还滞留了三个月,到十二月才归国[63]。倭国朝廷虽然不允许他们入京的,但是通过跟他们交流,收集了关于朝鲜半岛的信息和唐朝的战略。在朝廷通知不可入京以后,倭国朝臣给郭务悰送礼物,并举行宴会[64],表示对他们的好感。总的来说,虽然郭务悰没有谒见天皇,但是实现了这次来日目的—传递与倭国交好的意愿。

郭务悰归回熊津都督府后翌年,唐朝正式派刘德高为遣倭使,这次倭国没有任何理由拒绝唐使,两国的外交关系得以恢复。665年倭国以小锦守君大石为遣唐使出使唐朝[65]。倭国接受唐使和派答使都是在白江之战后两年内发生的事。虽然唐朝取得了白江之战的胜利,但是还不清楚倭国的力量及其意图,仍然担心倭国再联结高句丽向百济出兵。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需要把握战后倭国的动向,同时牵制其与高句丽,因此主动向倭国派使者。

通过两次唐使赴日与倭国派遣唐使,倭国了解到唐军没有攻占日本列岛的意图。666年高宗泰山封禅时熊津都督府刘仁轨带新罗、百济、倭、耽罗使者参加封禅[66]。据倭国使者参与泰山封禅的情况来看,两国已恢复外交关系。但是这次恢复的两国关系,不是永久性对策,而是平定高句丽前的暂时性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