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布局
科迦村的居民住宅并无事先的统一规划,民居散布在孔雀河河曲东北的地块,按照其集中的态势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紧挨河流的较为平坦的地带,以科迦寺为中心做环抱状;另一部分则分布在缓坡地带,沿山势自上而下排布,被两侧的大片的耕地所夹,形成自山势而成的狭长地块,另外西北的山腰散落地分布了几户人家,再往上就是该村赞神“加日布休丹”的庙宇(图7-29)。
图7-29 科迦村总体布局
科迦村民居的分布看似比较随意,没有什么规律,但实际上每一户都是经过精心选址,皆依地势而建。一般来说,传统种植业的耕作半径大约为2~3公里,畜牧业劳作半径大约为4~5公里[11]。所以除了受到地形地势的约束,民居分为两部分集中建设,也是为了尽可能地靠近两侧的耕地,方便劳作和看管。另外,山上的土质比较疏松,没有什么植被,山顶的冰雪融水向下流淌形成了多条小溪,而溪流之间刚好形成了一块狭长地带,作为民居建设用地,这样既有效地节约了土地,也接近了耕作用地,同时将村庄融入美好的田园环境当中。
村内的道路除了联通县城和尼泊尔边境的公路在河边经过外,并无其他明显的道路系统,山下部分在民居之间自然形成通行的道路,山上部分则沿自上而下的溪流冲沟旁边自然形成道路。
(2)建房习俗
科迦村各户建房之前,与藏区其他地方无异,都要请喇嘛前来占卜并预定出建房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时间,以免时日不合触怒到神灵,这样就能保佑家庭的幸福平安。这是追求天人相合的心理补偿的体现。在科迦村,所有的民居朝向东南,在此东南向是最佳的朝向,从自然环境上讲,能最大程度地接受阳光,而从心理补偿的角度上,东南是科迦寺的方向,又是康次仁雪山的方向,可以满足村民持续地对寺庙、神山的顶礼膜拜。
房屋的选址遵循顺应自然地原则,忌在有树的地方动土,因为藏族有植物崇拜的传统,认为树可能寄托着神灵。在旧房址建设新居,各个环节的准备更少不了,且要慎之又慎,必须要请喇嘛前来占卜做法,以获取神灵的准许,因为原来的“家神”很有可能寄居在此地。
建造房屋是科迦村家庭的大事,往往要花费家庭若干年的积蓄,要请当地的石匠、木匠师傅和邻居们共同帮忙建造。石匠在建造过程中作为总管把控总体,可以说是房屋设计的“总建筑师”,当然也要和“业主”商议来决定房屋的样式,故而石匠、木匠等技术工人是要收取一定的酬劳,而亲戚朋友、邻居则是义务帮忙,同样,前来帮忙的人家中建房时,该屋主也有义务前去相助。这种“换工”行为拉近了和邻居的关系,同时也促进整个村子的和谐,并有助于施工工艺的传承。村庄里大部分民居的形式比较相似,这是由于藏族民居营建中素有“取样”的传统,就是按照建好的别家民居根据自家基址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简单的调整。长此以往,建筑工艺日趋成熟,从而使建筑形态趋于稳定。
(3)民居空间(www.daowen.com)
科迦村的民居和其他地方的藏族民居一样,都是以实用为最首要的原则。绝大多数民居为两层碉房,朝向均是东南向,朝向科迦村民集体崇拜的宗教圣地——科迦寺(图7-30)。房屋的形状比较简单,一般都是长方形或方形平面。底层作为牲口圈和储藏,二层则是主要居室和经堂(图7-31)。
图7-30 朝向科迦寺的坡地民居
图7-31 联系上下层的独木楼梯
院落。科迦村民居形成了以内向型院落组织居住单元的空间模式。院落一般布置在民居建筑主体前面,大多是矩形,如有地形限制,也会随地形布局成其他形状。各家各户都会在院落中养一些花,有些还会自己建造小温室,在里面种菜。这样就起到了美化环境和改善小气候的作用。封闭的院墙除了有物理防御功能,还因其常常承载的宗教符号有心理防御的效果,譬如院墙上绘制雍仲、日月等图案,转折处放置玛尼石,这些都能起到驱鬼辟邪的效果。院门是民居空间与外部世界连通的重要通道,故而院门的营建更加重要,通常高出院墙1米左右,并做成“凸”字状,同时在门头放置牛头,以驱鬼辟邪。
居室。科迦村民居的居室一般为一柱间或两柱间。主室在二层南向,开有大窗以接受更多的阳光,而其他三面一般不开窗,或者开小窗,以减少外墙的热损耗。居室内沿南墙摆设藏床,藏床前放置藏桌,北面摆放藏柜,上面摆放一些铜壶或其他铜制炊具,以彰显家庭的经济实力。整个室内家具南低北高,有利于阳光进入室内。
经堂。经堂是民居中很重要的空间,基本都设置在二层较好的房间,靠北墙通长摆放藏柜,柜子上供奉佛像、香烛、法器等。大多在四周绘制彩画,装饰华美,充满了浓厚的宗教神秘气氛(图7-32)。
厕所。科迦村民居的厕所设置的位置不定,新一些的民居往往独立安排在院落的一角,老一些的则是传统的藏式厕所,设置在二层北向的房间,粪坑则在下面一层,对外设置排粪口,在有些退台式的民居中,蹲坑就在屋顶平台上,形成露天的厕所。
图7-32 二层经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