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里传统建筑与附属构筑

阿里传统建筑与附属构筑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阿里的村落中,除了以上有实际功用的建筑外,还有一些作为这些建筑附属的简易构筑物,这些构筑物可以说是民居与寺庙宗教文化的延伸,不仅丰富了村落的景观,而且造就了浓厚的宗教气氛,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使整个村落更具民族气息。产生这一切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现象的根源可归结于藏民族对于大自然的看法。因具有高大、耸立的体态,冈仁波齐峰被认为是最接近天神的地方,成为藏民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

阿里传统建筑与附属构筑

阿里的村落中,除了以上有实际功用的建筑外,还有一些作为这些建筑附属的简易构筑物,这些构筑物可以说是民居与寺庙宗教文化的延伸,不仅丰富了村落的景观,而且造就了浓厚的宗教气氛,体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使整个村落更具民族气息。产生这一切异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现象的根源可归结于藏民族对于大自然的看法。在蒙昧的年代,出于对自然现象的不解和畏惧,藏族人民将自然环境譬如山峰、湖水、河流等与神灵组成相互渗透的联系,形成了原始朴素的“自然崇拜”观念。这种观念也是藏族宗教的源流以及藏族传统文化的起点,它直接或间接地对藏族生活方式和建筑营建过程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可谓西藏建筑艺术形成的观念原型。阿里藏族的自然崇拜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神山崇拜、灵石崇拜、水崇拜、土地崇拜等等。

阿里高原山脉众多,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两大主体山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四大教奉为“神山”的冈仁波齐峰。因具有高大、耸立的体态,冈仁波齐峰被认为是最接近天神的地方,成为藏民们敬畏和崇拜的对象。在西藏的山体、崖壁之上常常绘有梯子状的图案,这是因为山被藏人认为是连接天地的阶梯,以此来表达对山的崇拜。

长期以来,冈仁波齐就流传着尊者米拉日巴和苯教巫师纳如本穷斗法的故事,最终米拉日巴胜出,冈仁波齐便成为名副其实的佛教圣地。13世纪,直贡噶举派的创始人吉丹贡布先后3次派遣僧团前往此地的洞窟修行,尤其是第三次派遣的僧团更是达到5万多人。据称当时冈底斯附近几乎所有的洞窟都被藏传佛教的苦行僧占据。

阿里藏族文化中圣湖与神山组成一种神的体系,譬如普兰县境内的冈仁波齐与玛旁雍错。玛旁雍错盛名远播,在诸多古经书中,它都被称为“圣湖之王”。在唐代高僧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中,称玛旁雍错为“西天瑶池”。另外,以冈仁波齐冰雪融水为源的“四大圣河”——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和马泉河养育了四大河流域广袤土地的人民,孕育了沿河两岸灿烂的古代文明,堪称阿里高原人民的母亲河。(www.daowen.com)

灵石崇拜实际上是对“缩小”的神山的崇拜,往往以玛尼堆、玛尼墙的形式出现。在阿里的村落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用雕刻着“六字真言”、佛像等的玛尼石堆砌而成的构筑物,安放玛尼堆的传统来源于苯教,传说战神就依附在玛尼石上,是“战神的堡寨”,有些玛尼堆上会插树枝、经幡等物,高高矗立,直通青天,象征着宇宙树,祈祷战神保佑胜利。另外,在院门的门头,院墙的拐角上面都会放置石头,起到驱鬼辟邪、保佑平安的作用。除了在村落中,荒无人烟的山道上,也会有玛尼堆,这里的玛尼堆除了传达宗教的含义,还能起到路标、地界的作用。

阿里藏民的生产方式是农牧结合,故而藏民们对于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认为,万物生长的土地寄托有尊敬的神灵,唯有对其恭敬有加,并时常进行祭祀活动,才会博得神灵的欢心,神灵才会赐予良好的收成。传统节日“望果节”就是为了祭祀土地而形成的节日,望果节可译为“在田地边上转圈的日子”,每至该节日,人们在田边地头供奉各种食物祈求土地神保佑五谷丰登。建造房舍之前,也要请法师或高僧选择地基,念经祷告,请求土地神赐予土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