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村落分布在群山连绵的峡谷地带或河流纵横的平原地带,一般在山麓平坦地带、山腰台地、缓坡地带或山间凹地。村落选址往往又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阿里村落无一不选取在近水的地带,或者是直接亲水的河曲岸边,又或者是主支流交汇的三角地带,远者则位于靠河的山腰缓坡之上,这样既保证村落有可靠的水源,又依托河流有肥沃可耕的田地。故而阿里村落的选址皆遵循了“负阴抱阳,依山傍水”的原则(图7-3),且注重与现有地形地势的巧妙结合,求得村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这和古代风水学中用“取势、纳气”的理念来选取建村立寨的“风水宝地”的理念是相通的。
图7-1 孔雀河、象泉河流域村落分布图
图7-2 村落照片
阿里地区很多村落背后倚靠的山体上有密布的洞窟民居。洞窟作为一种原始的居住形态,是阿里藏族先人赖以生存的场所,每一个洞窟群落在远古时代都是一个完整的村落,而今天阿里藏民的居住形式——碉房,是从卫藏一带发达地区传过来的。据当地村民讲解放前还有部分人居住在洞窟之中。古今村落并存的现象,“山上有窟,山下有村”,遥相呼应的村落格局,足以证明选址理念是客观存在的,并从远古时期延续至今。调研结果显示,皮央村、东嘎村、玛那村、多香村、香孜乡、达巴乡、岗孜村都有上述的格局,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古今村落都在此地选址也因其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山体和其面对开阔的河谷,具体分析如表7-1所示。
图7-3 依山傍水的札达热布加林村
表7-1 “山上有窟,山下有村”村落格局举例
续表
依据村落所处区域地形地貌的细微差别,将村落选址模式大概分为以下三种:山麓河畔型、山腰缓坡型、山间台地型(图7-4)。经过研究分析可知,普兰全县与札达县的托林镇、达巴乡、香孜乡因为多宽阔的河谷平原地带,地势相对比较平坦,故而村落的选址模式大多为山麓河畔型,交通大多也比较便利,容易到达,但亦有个别村落属山麓河畔型,譬如底雅村、楚鲁松杰村。而札达县的底雅乡、萨让乡、曲松乡多高山峡谷地貌,河谷深而狭窄,地势比较崎岖复杂,故而村落的选址模式大多是山腰缓坡型和山间台地型,交通不便,难以到达。
图7-4 三种选址模式示意
(1)山麓河畔型
其空间形态为背山面水,村落建址为河流冲积形成的山麓平原地带,根据与河流的关系又可具体分为直流河畔、河曲地带、主支流交汇处三种类型。这是阿里村落选址模式中最为常见一种,孔雀河流域和象泉河上游流域的村落多是这种类型。沿着狮泉河、象泉河、孔雀河以及它们的支流,有很多村落错落有致地分布在河畔之地。一个个村落如同一颗颗珍珠,串联在河流的丝线之上,形成雪域高原最美丽的项链。这种选址模式下的村落布局往往自上而下呈现山体—耕地—居民聚落—河流的顺序,或者山体—耕地与居民聚落并列—河流的顺序。这种选址模式最为典型,该模式下的村落亦是经济最发达的,因为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外界的交往比较便利,故而经济条件比较好,民居建筑也较为华丽,寺庙更是金碧辉煌,不似其余两种选址模式下的村落闭塞难达。
例如,札达县达巴乡曲龙村(图7-5、图7-6)位于象泉河畔的一块三角形状的“半岛”式的地块上。村落坐东朝西,背靠的山体就是传为象雄故都的“穹隆银城”[3]的所在。山体上洞若蜂巢,曾经是象雄人赖以生存的洞窟。据曲龙村村民讲,先人就曾经居住在里面。
图7-5 曲龙村总平面图
图7-6 曲龙村全貌
普兰县科迦村位于孔雀河河曲地带,亦是背山面水,由河畔平原一直延伸至缓坡地带。著名的科迦寺便位于该村,紧挨孔雀河,周围村居以其为“扇柄”环抱之。该种选址模式多位于河水充沛、耕地富足的地带,另外由于大路在河岸边规划,居民聚落在此可享受便利的交通条件,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村落选取河岸地带进行建设,耕地则集中布置在村落与山体之间的地带,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www.daowen.com)
又如普兰县仁贡乡的嘎尔东村,位于孔雀河支流冲积的一片平原之上,村落选址于该平原靠河的一个叶状小山的山麓地带,民居聚落并没拘泥于面向河流,而是沿山麓的东向和南向排布,以接受良好的日照,西边紧挨河流的山麓地带则是肥沃的农田。民居聚落以山顶的嘎甸拉康为中心,呈半环抱之势,山腰上有多眼洞窟。据该村居民讲以前曾经有人居住在洞窟内,解放前洞窟曾作为饲养牲畜的地方(图7-7、图7-8)。
图7-7 嘎尔东村总平面图
图7-8 嘎尔东村全貌
(2)山腰缓坡型
这种村落的空间形态与山麓河畔型比较类似,只是村落位置是比山麓河畔型再稍靠上的缓坡地带。河流或山涧位于山脚下,紧挨河流的往往是寸土寸金的耕地。相对于山麓河畔型,该种模式距河流就较远,村落选址与河流的关系并不密切,交通状况尚可。这种选址模式的村落布局往往自上而下地呈现为山体—居民聚落—耕地—河流的顺序,或者居民聚落上下皆为耕地,整体被耕地所包围。村落内部的结构组织大多比较松散,民居群落不似平坦之地那么密集,有时连民居之间都被占用为田地。
譬如曲松乡巴尔觉村,村落坐东朝西,位于河流东面的缓坡之上,距离山下帕里曲支流约500米左右的距离,其下尽是层叠的梯田。民居则分散布置,民居之间的土地亦开发为耕地(图7-9)。
又如达巴乡东波村,靠山面河,坐东朝西,居民聚落大体分为两部分,一小部分位于山麓河岸,大部分位于山腰的缓坡地带,被层层梯田所包绕。山顶台地上有当地驰名的东波寺。该村是山腰缓坡型的典型代表(图7-10)。
图7-9 巴尔觉村总平面图
图7-10 东波村总平面图
再如札达县底雅乡的什布奇村,靠山面河,坐北朝南。村落规模较小,民居数量不多,大体依山体、河流走向一字散布在山腰缓坡的上方,其下至山麓地带皆是耕地。
(3)山间台地型
其空间形态大体是前两者中和的产物,这种选址模式的村落数量比之前两种都少,主要有曲松、底雅、萨让三乡的个别村落。村落位于地势较高的平坦之处,往往比前两种选址模式下的村落海拔高,水源主要靠附近流淌的山涧小河,台地多为肥沃的农田。相对于前两种,这种选址模式下的村落的交通最为不便,往往不通车,只能靠步行到达,因其距离山下河谷、道路比较远,从山下道路到村落有时甚至需要数小时的脚程。虽交通不便,但村落也自成一体,内部结构与山麓河畔型一样比较紧密,民居建筑相距较近,因而耕地能集中布置。
譬如札达县萨让乡的日巴村,村落基址位于山间的凹地,整体比较平坦,水源全赖村落南面的溪流。民居集中布置在较高处,其下四周皆是肥沃的农田,农田依地势布置,形态较为自由。
又如萨让乡,位于象泉河支流冲出的深谷西侧的山腰台地之上,水源主要依靠南边注入支流的山涧,与山下河流有近千米的距离,但还算在该种模式中交通较为方便的。民居聚落位于村子北部,南部靠近溪流的是耕地(图7-11)。
再如底雅乡的脚旺村,村落选址在临峡谷的高山台地,凭险而居。村落的水源依靠山顶冰雪融水形成的山涧,位于村落东边。村庄规模较小,仅有数户,集中在台地的正中央,周围皆是耕地,极难到达(图7-12)。
图7-11 萨让乡总平面图
图7-12 脚旺村总平面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