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地区佛塔的基本形式与八相塔相同,材料则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土制成土坯砖,继而垒砌成塔,体现了地域特色。
(1)穹隆银城佛塔遗址
图6-96 藏式佛塔范式
在距离噶尔门士乡的古入江寺很近的地方有一片洞窟、碉堡、防护墙等组成的大型遗址——穹隆银城遗址,据说是象雄王国的都城。“穹隆”一词是对象雄文中“象雄”的藏文翻译,因此,穹隆地方很可能是象雄的中心地带。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古老的青铜器物和墓葬(图6-97)等遗迹,可能与象雄时期的苯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佛教在阿里地区的盛行,这样一处大规模的人口聚集地自然受到了佛教徒的关注。在遗址的山脚下发现了由大大小小的佛塔组成的塔群,有的几个为一组,有的独立设置。较大的佛塔塔基高约2米,边长约4米。塔身有残留的红色,均使用土坯砖砌筑,各部分残缺不全,依稀能分辨出样式的有吉祥多门塔(图6-98)。
(2)阿里佛塔特点
土坯砖塔。阿里人利用当地的土简单成形,做成规格大小相当的土坯砖块。砌塔时,塔基底部往往先垫石块,上垒土坯砖,每2~4层不等的土坯砖用片石间隔、固定。阿里各地区的宗教遗址内发现的佛塔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垒砌(图6-99)。
塔室。有些坍塌的塔基内部分隔有若干小室,之间用土坯砖垒砌的墙体分隔,每间小室内均供奉经书、擦擦等佛教用品,此种形式的佛塔可能年代较早,例如笔者调研的托林寺周边遗址内的佛塔(图6-100),塔基内部分隔着多个小室。由于尺寸较小以及担心损坏内部佛教用品,笔者未能进入,但从洞口处观察,塔基内部大概分隔了9个格子,类似九宫格的样式。各小室之间均用土坯砖砌筑的墙体简单间隔,内部的经书及擦擦暴露在外,各小室的规模相近。
塔基雕刻装饰。阿里地区佛塔塔基多为方形、“亚”字形(图6-101),塔基上装饰精美的雕刻,正面一般为海螺、狮子等吉祥图案,转角处一般雕刻一束忍冬草(图6-102)。从穹隆银城的佛塔基座看到,正面中央位置雕刻着柱式,柱头好似希腊科林斯式的花篮样式,柱身上大下小,与中亚古代柱式相似。
塔墙(却甸仁布)。阿里地区的很多寺庙设置有大约由108座小佛塔密集地排列成排的塔墙,例如托林寺、札布让寺、东嘎扎西曲林寺等寺庙周边均有塔墙,托林寺的塔墙位于象泉河河畔、札布让寺的塔墙位于佛殿北面约200米的位置,扎西曲林寺的塔墙位于山脚的河谷谷地。
图6-97 保存在古入江寺的出土青铜器
图6-98 穹隆银城
图6-99 塔的砌筑方式
图6-100 托林寺山上的旧寺佛塔(www.daowen.com)
图6-101 亚字形塔基模型
图6-102 佛塔基座装饰图案
108是佛教中的一个圣数,据说,古印度人认为人有108种烦恼,念108遍经即可去除烦恼,达到圆满,因此,108这个数字在佛教中出现得很频繁,例如佛珠为108颗,108座小塔排成的塔墙代表着圆满。
据文物局介绍,佛塔可能由不同地方的高僧前来修建,这些塔墙好似寺庙的守护墙,有一定辟邪、防护的作用。
【注释】
[1]索朗旺堆.阿里地区文物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120.
[2]王辉,彭措朗杰.西藏阿里地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15.
[3]王辉,彭措朗杰.西藏阿里地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0,15.
[4]索朗旺堆.阿里地区文物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122.
[5]张蕊侠,张建林,夏格旺堆.西藏阿里壁画线图集[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3.
[6]王辉,彭措朗杰.西藏阿里地区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3.
[7]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54-155.
[8]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古格故城(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5.
[9]古格·次仁加布.阿里史话[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163.
[10]古格·次仁加布.阿里史话[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163.
[11]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77.
[12]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7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