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扎西岗寺: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沿狮泉河而建!

扎西岗寺: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沿狮泉河而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西岗寺位于噶尔县扎西岗村,属于狮泉河流域范围,狮泉河经由此地流入印度境内,成为印度河的上游。据说,赫密斯寺是达仓大师的冬季居住地,而扎西岗寺是大师夏天避暑的胜地。在此期间,扎西岗寺完全成了赫密斯寺的下属寺庙。1883年,由甘丹颇章政权派出的藏蒙军队将拉达克敌军击退,成功收复了扎西岗寺。1989年,扎西岗寺开始重建,但仍保留其原有风貌。[12]图6-88扎西岗寺平面图图6-89大殿天窗图6-90转经道

扎西岗寺位于噶尔县扎西岗村,属于狮泉河流域范围,狮泉河经由此地流入印度境内,成为印度河的上游。这里距离首府狮泉河镇仅50多公里,距离克什米尔边境仅100多公里。扎西岗寺依地势建造在一座小山丘上,高低错落有致(图6-85)。

图6-85 扎西岗寺

阿里史话》中关于该寺的建立时间意见不同,有说法认为该寺建立于16世纪末,由竹巴噶举派高僧达仓大师选择了阿里通往拉达克、巴尔蒂斯坦等地的交通枢纽——典角地方而建[9],该说法与笔者调研的结果相近,不过尚需历史资料的进一步完善。

据说,达仓大师在建造这座寺庙时,特意从拉达克请来大批的工匠和画师,并运来所需的木料,花费数年时间,最终建成这座雄伟壮观的寺庙。随后,“大师还从拉达克的赫密斯(Hemis)寺请来十三名僧人”[10],在此进行佛事活动。据说,赫密斯寺是达仓大师的冬季居住地,而扎西岗寺是大师夏天避暑的胜地。这两座寺庙的建筑形式、风格样式都非常相像,但各自隶属的管辖范围不同,只在宗教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17世纪30年代,拉达克的势力愈加强大,凭借武力占领了古格,直至17世纪80年代初,控制古格领地达50年之久。在此期间,扎西岗寺完全成了赫密斯寺的下属寺庙。1883年,由甘丹颇章政权派出的藏蒙军队将拉达克敌军击退,成功收复了扎西岗寺。

自甘丹颇章政权在阿里地区建立噶本政府以后,扎西岗寺便从竹巴噶举派改为格鲁派,下属于拉萨色拉寺杰扎仓,其住持由托林寺的堪布兼任,寺庙的规模更为宏大。

据相关史籍记载,该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曾遭受过三次比较重大的毁坏:第一次是在1841年,印度锡克人与西藏发生战争时,寺内所藏佛典等文物惨遭洗劫,尼姑庵庙毁于一旦。第二次是殿堂发生火灾,烧毁了殿堂及佛像等物。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破坏。1989年,扎西岗寺开始重建,但仍保留其原有风貌。

据笔者观测,寺庙建筑防御性很强,布局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亦反映出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其围墙为略呈矩形的夯土墙,围墙外为一周宽约1.5米的壕沟,围墙的四角设有凸出的碉楼,西南及西北角上的碉楼为圆形(图6-86),现仍旧可见碉楼墙上开设的三角形或长条形的射孔。

寺庙殿堂位于围墙内偏北处,原本共有三层,有百余间大小不等的房屋,重修后其规模大大缩小,只有两层楼(图6-87),平面为“十字折角形”,门向东。现今,寺庙殿堂的主要建筑是一座八根柱子的集会大佛殿,是僧侣们诵经及朝拜的地方,面阔2柱3间,长约9米,进深4柱5间,长约10米(图6-88)。中央升起四支擎天柱形成采光天窗,以便通风采光(图6-89)。但已无早期的壁画遗迹。佛殿西面为护法殿,南面及北面各有一个小仓库,笔者推测原本应是两个小佛殿。殿堂屋顶覆有鎏金宝瓶,整座建筑庄严巍峨。

(www.daowen.com)

图6-86 凸出的碉楼

图6-87 殿堂

殿堂外环绕了一圈转经道(图6-90),这种平面布局方式具有西藏较早殿堂的特征,也与托林寺朗巴朗则拉康中心部分的设计相似。宿白先生在《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提及:“此种殿堂在卫藏地区最迟不晚于14世纪,如考虑扎西岗寺原系拉达克系统,结合‘15世纪初叶和中叶,拉达克王札巴德和次旺朗杰曾先后两次派人测绘此殿(托林寺朗巴朗则拉康),按照其独特的模式,在拉达克兴建寺庙和佛殿’的事迹,扎西岗寺殿堂的时间或许较[11]4世纪略迟。”[12]

图6-88 扎西岗寺平面图

图6-89 大殿天窗

图6-90 转经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