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文物保护及修缮情况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文物保护及修缮情况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寺院内的建筑都在不同时期受到过程度不同的破坏,该寺庙于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多次派专家对其进行修缮。其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拉萨来的画师将该殿作为独特完整的寺庙建筑蓝本绘入大昭寺中廊墙壁,从而将其未经损毁时的原貌保留下来。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文物保护及修缮情况

古格故城遗址于10—16世纪不断扩建而成,是一座包含宫殿、佛殿、佛塔、碉楼、洞穴等多种建筑形式在内的古建筑群,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 200米,占地总面积约720 000平方米。大部分建筑物集中在山体的东面,依山势而建,错落布局,星罗棋布(图6-45)。

据《古格故城》记载:“……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l处;新发现武器库l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窟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8],规模庞大,十分壮观(图6-46)。加之其建筑材料取自周围土林的自然材料,古老的断壁残垣与山体浑然一体,整体感非常强烈。

图6-45 古格故城平面图

整组遗址按照选址的高低不同可大致分为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围墙及碉楼,等级分明、防御性强。王宫建在山顶,悬崖与防护墙使得王宫成为一个险要的堡垒,堡垒附近的山体内开挖了暗道,有的暗道通向山顶,有的暗道通向西面断崖下的河边,可供取水。山坡不同高度上建造的宗教建筑、佛塔及洞窟之间,通过曲折的道路相连通,层层设防,易守难攻。当年的古格国王如果没有选择投降,拉达克的军队很难在一夜之间将其攻破,那场战争还有许多的未解之谜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图6-46 古格故城遗址

(1)白殿(拉康嘎波)

白殿是藏语“拉康嘎波”的意译,因其墙壁涂满白色而得名(图6-47)。其建在山脚处的一处平台上,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面积约为370平方米。殿内规整地布置着36根方形立柱(图6-48),每根立柱高约5米、直径约20厘米,多为三至四截拼接而成。柱头雕成束腰状,自上而下雕刻着重莲瓣、连珠纹、忍冬草。柱头上是轮廓略呈梯形的单层托木,正反两面均有雕刻图案,正中均为一长方框,框内雕一尊坐佛,有背光及头光,框两侧下部雕饰忍冬纹图案,以红、蓝两种颜色施以彩绘(图6-49)。托木上承东西向梁,梁上架南北向椽,梁端部与墙交接处施忍冬纹浮雕样式的托木,椽端部与北面墙体交接处施伏狮状的托木,其色彩亦多为红、蓝色调。

图6-47 白殿

图6-48 白殿测绘图

殿顶共设三处天窗,一处位于殿堂中部偏南,两处呈错落式位于北部佛堂上方,最北部的即高度最高的天窗顶部做成藻井式(图6-50)。天花板上绘有花纹、龙兽、几何纹及佛像图案(图6-51)。

殿内四周的泥塑佛像已损毁,只余残存的佛像基座、小佛龛及背光。殿内尚存佛像基座10余个,有矩形、“凸”字形、多棱“凸”字形、圆形等等,其立面及侧边转角均饰有束腰忍冬纹、莲花等精美的图案(图6-52)。

图6-49 白殿托木

图6-50 藻井

图6-51 白殿天花

图6-52 佛座

殿门无木雕装饰,可能已不是原来的门框。

(2)红殿(拉康玛波)

红殿是藏语“拉康玛波”的意译,因其墙壁涂满绛红色而得名(图6-53)。该殿建在一处比白殿高出20米左右的台地上,平面近似方形,面阔约22米,进深约19米(图6-54),坐西朝东。

图6-53 红殿立面

图6-54 红殿测绘图

现存殿堂入口为木雕大门,门框、门板上雕刻着梵文、人物、动物、花草等图案(图6-55)。殿内有30根方形红色立柱,柱高近5米,直径约22厘米。

图6-55 木雕大门

从现存实物来看,柱头及托木的样式、颜色与白殿的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一些托木正中为梵文符号而非佛像(图6-56)。南北向的梁端部与墙交接处施忍冬纹浮雕样式的托木,上面还刻有梵文字样。西墙正中处为天窗。

殿内残存几尊泥塑佛像、佛像基座及背光,四周墙壁、望板上绘满了彩色图案,题材有花纹、几何图案及佛教故事。其中有的壁画反映了古格王城落成后的庆典仪式,还有的反映了迎接高僧、宾客的场景,其中有类似尼泊尔等地装扮的宾客(图6-57)。这些壁画为后人研究古格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3)金科拉康(坛城殿)

金科拉康意为坛城殿,位于遗址山顶部(图6-58),由呈正方形的殿堂及不规则三角形的门厅组成(图6-59)。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门厅为后来加建的,内有两根圆柱,柱子及托木均无彩绘。柱上承双层托木,每层托木中央雕刻一个方框,内饰叶瓣纹图案。

图6-56 托木及望板彩绘

图6-57 壁画(www.daowen.com)

图6-58 坛城殿

图6-59 坛城殿平面图

殿堂面积约25平方米,规模较小,坐西朝东。该殿木雕门框保存较好,饰有佛像、菩萨、动物及忍冬草图案(图6-60)。殿内顶为藻井形式,底层由四根较大的方梁对接成正方形与墙壁交接,交接处施以狮形替木(图6-61)。据记载,该殿中并无立柱,可见现梁下的六边形柱子是后加的,柱头雕成束腰状,柱上承单层托木。殿堂中间为立体坛城,现已毁坏,周边散落一些泥塑及木构件。

图6-60 坛城殿门框木雕

图6-61 坛城殿藻井及天花

望板及四周墙壁上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主要是表达天堂、人间及地狱的情景,壁画上将各护法的大体量形象放于墙体正中位置,上下绘较小的佛像,排列整齐(图6-62)。

在坛城殿的外檐,挑出的梁头都有雕刻,除了忍冬纹图案和狮形图案,还有伽陵频伽,佛教经典称“妙音鸟”的造型(图6-63)。

图6-62 坛城殿壁画

图6-63 外檐梁头雕刻

(4)杰吉拉康(大威德殿)

杰吉拉康意为大威德殿(图6-64),距拉康玛波约15米。该殿堂为单层平顶藏式建筑,坐西朝东,其平面由呈“凸”字形的殿堂及矩形的门厅组成(图6-65)。

从剖面图可见,该殿的位置与上述各殿不同,是选址于坡地上,故采用了西挖东填的方法找平,东面门厅下方有两小间,据《古格故城》记载,这两个小间有直接通向地面的门。

该门厅无柱,入口木雕大门保存较好,还可见其精美的雕刻图案,有迦陵频伽、忍冬草及力士(图6-66)。

殿堂内有8根方形立柱,柱头呈束腰状,上承双层托木,每层托木正反面的中央雕一方框,内雕吉祥物,两侧为忍冬草,以红、蓝色调为主,南北向的梁与墙体交接的部位施以浮雕忍冬草纹的替木(图6-67)。在西墙凸出的部位放置主供佛,屋顶上部设置天窗。笔者调研的时候发现,殿堂中部亦有高起的天窗,而在《古格故城》的剖面图中未有,可能属于后期加建的。门厅及殿堂墙壁、望板均绘制精美的壁画(图6-68)。

图6-64 大威德殿立面

图6-65 大威德殿测绘图

(5)卓玛拉康(度母殿)

卓玛拉康意为度母殿(图6-69),距拉康嘎波约20米。该殿坐南朝北,呈正方形平面,开间及进深均接近6米(图6-70),规模较小。

图6-66 大威德殿大门

殿内规整地排列着4根方柱,柱头呈斗状,四周雕刻忍冬纹。柱头上承单层托木,正方两面正中均雕有一方框,框内为梵文图案,框周围是忍冬草(图6-71)。该殿横梁与墙体交接处并无托木,据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该殿四周墙壁的壁画因长期受到烟熏已难以辨别,后经专业人士的擦拭,才得以恢复原貌,壁画中出现了大译师仁钦桑布、阿底峡及宗喀巴大师的像,可见,该殿的建成时间在15世纪以后(图6-72)。

图6-67 大威德殿托木

图6-68 大威德殿壁画和天花

图6-69 度母殿立面

图6-70 度母殿平面图

图6-71 度母殿托木

图6-72 壁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