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里民居:西藏传统建筑与村落

阿里民居:西藏传统建筑与村落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拉萨地区的民居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自治区的中心,是整个藏区膜拜的“圣城”,有“日光城”的美誉。拉萨地区的农村民居一般为一层或两层的藏式碉房,往往坐北朝南,平面形式以长方形为主。山南地区的民居山南地区位于西藏南部,雅砻河谷为藏族的发源地。西边与日喀则地区接壤。功能空间安排与西藏大部分地区一致,一层为牲畜圈和仓储用房,人居住在二层,并安排佛堂。

阿里民居:西藏传统建筑与村落

(1)拉萨地区的民居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位于自治区的中心,是整个藏区膜拜的“圣城”,有“日光城”的美誉。气候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平均海拔3 650米,年日照3 000小时,干雨季节分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冬季寒冷干燥且多风。

拉萨地区的农村民居一般为一层或两层的藏式碉房,往往坐北朝南,平面形式以长方形为主。拉萨民居小面积、低层高、小尺度的住宅体系与木材资源的缺乏不无关系。拉萨民居一般由一个或多个院落组织空间关系,厕所多在院落的一角设置,与建筑主体分开。内院有回廊联系各个房间,楼梯亦布置在此。主要房间采用落地大窗的形式,以便采光(图4-20)。

(2)山南地区的民居

山南地区位于西藏南部,雅砻河谷为藏族的发源地。西边与日喀则地区接壤。平均海拔3 700米左右,雪山冰川众多,河流纵横,属温带干旱气候,年降水量200~500毫米,年平均气温7.4~8.9℃,夏季短而凉爽,冬季则漫长干燥,干湿季节分明,昼夜温差大。按生产方式分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该地以有西藏第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桑耶寺而闻名。民居建筑与日喀则地区的比较相似。

山南地区属于藏南谷地,地势较为平坦,村落民居沿河流分布。民居建筑材料为土、木、石,墙体形式有石墙、夯土墙、土坯墙。山南民居一般以两层居多,也有单层。功能空间安排与西藏大部分地区一致,一层为牲畜圈和仓储用房,人居住在二层,并安排佛堂。山南地区民居既综合了其他地区的建筑特色,又有当地的地域特色(图4-21)。

图4-20 拉萨德吉康萨

(3)日喀则地区的民居

图4-21 山南泽当民居

日喀则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雅鲁藏布江南岸,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西藏七区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气候属高原山地气候,日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6.3℃。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20毫米,蒸发量大,7月、8月为降水最充沛的季节。日喀则地区农业发达,是西藏农区建筑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该地的扎什伦布寺是后藏最大的寺庙,亦是班禅大师的驻锡地,故而民众大多信奉藏传佛教,亦有小部分信奉苯教,比如南木林县。

日喀则地区位于藏南平地,处于年楚河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汇合处的冲积平原地区,村落位于河谷地带和山坡上,大多为聚集型,耕地与建筑相间布置。日喀则农区民居屋顶以平屋顶为主,平面多为“回”字形,院墙与主体建筑的女儿墙等高(图4-22)。窗套与拉萨地区不同,多用“牛脸”样式。空间布置亦是一层布置牲畜圈,二层住人和布置经堂,中间庭院作为交通联系的枢纽,楼梯也布置在此。该地萨迦县的外墙装饰独特,以红、白、蓝三色相间涂墙,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图4-23)。南部有小片林区,建筑与林芝地区较为相似。

图4-22 日喀则夏鲁村民居

(4)林芝地区的民居

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是西藏主要的原始森林分布区,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平均海拔3 100米,气候湿润多雨,年降水量约650毫米,平均气温8.7℃。生产方式主要是农林结合。宗教有藏传佛教和苯教,南部分布的珞巴族和僜人有自然崇拜的习惯。林芝地区木材资源丰富,雨量也大,故而民居形式多为木屋架坡屋顶。(www.daowen.com)

图4-23 日喀则萨迦民居

林芝地区主要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的尼洋河流域,故而村落多是沿河分布。林芝民居是西藏林业发达地区的典型,建筑多为坡顶楼房,墙体有夯土墙和木板墙两种,平面为长方形,建筑门窗均为木质,装饰比较华丽(图4-24)。部分房屋底层架空,以通风防潮,二层有外廊,坡顶有歇山、单坡和双破,并且屋顶下设通风层。夯土民居基础高300厘米左右,用毛石砌筑,以上为夯土墙,厚约0.6米。山面屋顶处不满砌,用垛子支撑屋顶,留下通风空间。木板房则主要在林区建造,比较古老,底层木柱架空2米多,作为牲畜圈;二层人居,无柱,木板墙。

图4-24 林芝民居

(5)那曲地区的民居

那曲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下辖11县1区,平均海拔在4 500米以上,含氧量少,限制了农业的发展,所以均属于牧区,并且人口密度较小。该地属典型的亚寒带气候,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多,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年降水量在100~200毫米之间,年日照约为2 870小时。那曲地区大多数人信奉藏传佛教,东部三县有部分人信奉苯教,相信万物有灵。

那曲地区中西部为辽阔草原,民居大多为游牧民族帐篷和简易房屋,呈散点状分布;东部高山峡谷,有聚集型的村落。固定的民居建筑所用材料与西藏各地一致,大多为土木结合,为土墙结合梁柱的承重体系,室内分隔均采用夯土墙(图4-25)。由于受到建材资源、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的约束,那曲固定的民居多用黄土土坯为建筑材料,很少有纯石材的建筑。普遍为单层,层高不高,门窗也相对小一些,以适应草原寒冷的气候。外墙保持黄土原色,内部也很少进行装饰,显得简约粗犷(图4-26)。

图4-25 那曲县江达民居

图4-26 那曲县寺庙僧人住宅

(6)昌都地区的民居

昌都地区有“藏东明珠”的美誉,地处西藏东部,平均海拔在3 500米以上。气候属于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日温差较大,年温差小。昌都各地年平均气温在2.4~12.6℃之间,年降水量约477毫米,蒸发量大,相对湿度小。生产方式属农林结合,还有少量的半农半牧区域。昌都地区与云南、四川接壤,民族种类多,宗教文化也比较杂,主要有苯教、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昌都地区域内有横断山、芒康山、他念他翁山,另外又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从中流过,故而域内多高山峡谷。村落都分布在河谷地带的河谷或山坡上,有集聚分布和散点分布。民居建筑材料有土、石、木三种,石墙多为页岩和卵石,土墙多为夯土墙。昌都地区民居建筑风格与卫藏一带有较大差别,多为二到三层,也有四层,极少有单层的。主体均为夯土墙,民居观之比较厚重、敦实,柱网布置不规整,柱距设置也比较随意。昌都民居底层为牲畜圈和储藏,二层为家庭生产和起居的场所,三层则是经堂和客房。屋顶檐口挑出较大,开窗也大,且窗格有精美装饰(图4-27)。

图4-27 昌都贡觉雄松民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