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里洞窟建筑:传统与村落

阿里洞窟建筑:传统与村落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房窑结合的民居兼有“夏室”和“冬室”,居民可根据需要轮换居住。房窑结合的民居,至今在托林、普兰地区的农村还在使用。崖壁上的一些洞窟,是崖前房屋塌毁后内部窑洞的残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房窑结合式民居的洞窟构造。图3-38房窑结合式民居外观实例10:这是托林一农民住宅,建筑坐北朝南,单层。洞窟前的建筑面宽2.5米,三间,进深3米,室内中间放有炉灶,系冬天起居之地。整个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是房窑结合式民居的典范。

阿里洞窟建筑:传统与村落

房窑结合式的民居是在靠崖洞窟外面套以藏式房屋的形式,故而大多依山壁而建。这种居住形式与古格王宫相似,在今天的古格遗址中可以发现,当时的王宫就有“夏宫”和“冬宫”之分,夏宫是实体的房屋,而冬宫则是洞窟,两宫之间以暗道相连。阿里的气温日差较大,而年差较小,这种气候特点可以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的谚语来形容。阿里冬季比较寒冷,居住在洞窟之中可避风御寒;夏季无高温,对人的热舒适感起主要作用的是太阳辐射,因此居住在外面房屋,注意遮阳即可,且其通风较洞窟顺畅,较为舒适。房窑结合的民居兼有“夏室”和“冬室”,居民可根据需要轮换居住。

房窑结合的民居,至今在托林、普兰地区的农村还在使用。譬如普兰县城北面的吉让村,孔雀河北岸倚靠山壁的大多数民居就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十分醒目,有些民居至今还在使用(图3-38)。崖壁上的一些洞窟,是崖前房屋塌毁后内部窑洞的残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房窑结合式民居的洞窟构造。

图3-38 房窑结合式民居外观

实例10:这是托林一农民住宅,建筑坐北朝南,单层。北面沿山壁开凿两孔洞窟,平面尺寸分别为2.8米×2.5米,1.5米×2.5米,作为储藏粮食和杂物的空间;东面开凿一孔洞窟,尺寸为4米×4米,面积最大,且内中布置有火炕,作为“冬室”。洞窟前的建筑面宽2.5米,三间,进深3米,室内中间放有炉灶,系冬天起居之地。西部房屋是两间卧室,居北,均为方形,3.3米×3.3米,作为夏天居住,是为“夏室”。卧室之南为两间畅廊,南北长3.7米,东西宽1.5米。廊前用矮墙围护,形成半开敞的空间,为夏季的起居室。建筑南面有圈养牲畜的院落,亦是半开敞空间,屋面可由冬起居室到达,用以沐浴阳光和作为室外活动的空间(图3-39)。

图3-39 实例10测绘图

实例11:这是普兰县吉让村一民宅。建筑共三层,坐北朝南,北靠崖壁,南临孔雀河。东西长13米,南北宽3.5米。底层面阔四间,为过厅、储藏和牲畜圈所用。第二层为居住所用房间,北面沿崖壁开凿有两孔洞窟,西窟面积最大,为一4米×4.2米的方形,室内净高2米,为“冬室”;东窟为半窑,面积较西窟小,作为厨房。建筑南部为外套的房屋,最西端是2米×3.5米的“夏室”,起居室居中,面积较大,尺寸为2.95米×3.5米,屋面开有1.4米×1.45米的方形天窗,以盖板遮挡,夏天敞开,满足通风需要,冬天则盖上盖板,以保温和阻隔风沙。三层为屋顶平台,可由起居室内的圆木扶梯到达,平台西北侧开一方形洞窟,为储藏间;中部沿崖壁建有日光敞廊,冬天可在此沐浴阳光;最东侧为旱厕,有露天蹲坑。整个建筑因地制宜,紧贴崖壁,极具特色(图3-40)。

图3-40 实例11测绘图

实例12:这是普兰县洛桑丹增宅。建筑坐北朝南,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下面为二层的靠崖房屋,上面3米高的位置,是一座房窑结合的建筑,靠崖凿有洞窟,外面套以房屋连接各洞。房屋平面为一8.1米×3.6米的长方形,面阔三间,入口位于西面。一层是过厅和各类辅助用房,包括牛圈、草料库和厕所的粪坑;二层为主人居住,夏居在中间开间,厕所在东侧;屋顶平台为室外活动的场所。上面的部分从下面屋顶靠崖处的独木梯进入,独木梯通往上部过厅,过厅主要作为连通几个洞窟的交通空间。上部有三孔洞窟,西窟为冬居,中间洞窟面积较西面小,卧室兼做储藏,东窟为半窑半房,作为夏天居室。整个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是房窑结合式民居的典范(图3-41)。(www.daowen.com)

图3-41 实例12测绘图

【注释】

[1]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古格故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2-14.

[2]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古格故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37-140.“共有碉堡58座,其中Ⅰ区5座、Ⅱ区1座、Ⅲ区1座、Ⅳ区13座、Ⅴ区12座、Ⅵ区20座、Ⅶ区3座、Ⅷ区3座。”洞窟群所位于的东、北侧山腰,包括了其中的Ⅰ、Ⅱ、Ⅲ、Ⅳ四个区,其中一共分布了20座碉堡。

[3]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古格故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4]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古格故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5]索朗旺堆.阿里地区文物志[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94-104.

[6]马丽华.走过西藏[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4:296.

[7]索朗旺堆.阿里地区文物志[M].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94-104.

[8]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古格故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