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宫寺佛殿
实例15:位于普兰县境内的古宫寺中的佛殿、修行室、经堂等建筑均修建于依山开凿的洞窟中(图5-10)。
图5-10 古宫寺佛殿层平面图
古宫寺位于普兰县城城边的孔雀河北岸,寺院的佛殿开凿于高出河岸台地约30米的崖壁上。沿着崖壁前的山路上至寺前平台,再由平台上石砌的台阶可到达底层的仓库、厨房等辅助用房,底层用房与顶层佛殿间仅有一个开挖于顶层地面的直径不足1米的圆形洞口,人顺着搭在洞口的梯子可爬至顶层(图5-11)。
古宫寺的佛殿只有一间,为杜康殿(集会殿),位于顶层的最西端,佛殿往东依次为住持住处、楼梯间、经书室和修行室,这些房间与佛殿都是由崖面外搭设的悬挑木走廊连接。杜康殿为一间平面近似长方形,面阔5米、进深8米、净高1.8~2米的洞窟佛殿,室内并无龛洞,四壁均绘满壁画,杜康殿至今仍在使用,白天有喇嘛在殿内诵经,当地居民也时常来殿内拜佛,殿内四壁及屋顶由于常年点酥油灯的缘故,布满一层黑色的烟炱。
图5-11 古宫寺室外楼梯
杜康殿又称“古宫益卓殿”,传说这里曾是普兰诺桑王子的宫殿,仙女益卓拉姆与王子恩爱,遭密谋陷害,巫师谎称北方有敌,诱使诺桑王子出征,益卓拉姆在危难时刻便从这里飞升天宫。待王子凯旋,与益卓拉姆相会于天庭,战胜种种困难,惩处了恶人,终获幸福团圆。根据寺内壁画年代来看,应是公元15世纪后的作品。由此分析,这座寺庙中的佛殿和洞室可能早期仅为一般居住或修行洞窟,后因建寺于此,并有神话传说流传,才逐渐重要起来,终成为一方名胜(图5-12)。
图5-12 洞窟佛殿
(2)东嘎佛殿一
实例16:这是位于东嘎乡境内一座“弓”字形断崖东侧的洞窟佛殿。佛殿的门洞位于南壁的中部,朝南偏西,室内平面呈方形,边长7.3米,洞内垂直高度4.3米。佛殿室内与门洞正对的北壁及两侧壁上开有三个佛龛,龛内原供奉12尊小佛像,其中北壁龛内8尊,侧壁龛内各2尊,壁龛均位于距地面1.86米处,壁龛高1.6米、深0.7米。室内地面中部供有底座连通的佛塔两座,佛塔上层已毁,只剩塔基。佛殿的顶棚为外方内圆、中央是四层递收的圆形藻井,表现的是圆形立体曼陀罗,中心最高处距地面5.3米。室内地面是山体的土层,未经特殊加工,四壁及屋顶的所有壁面都绘满了非常精美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为1 000尊不同的“大菩提心得道者”,洞口两侧还绘有供养人。条形龛内有头光、背光,两侧还绘有“七政宝”和“八吉祥”。洞顶绘制坛城(曼陀罗),自上而下依次绘坛城各院尊者,洞顶中央绘中院主尊法界自在文殊及其眷属,分坐在中心和八瓣展开的莲瓣上(图5-13)。
图5-13 东嘎佛殿一(www.daowen.com)
实例17:东嘎佛殿二。这座洞窟佛殿也位于东嘎乡境内的“弓”字形断崖上,在佛殿一西侧10米处。门洞位于南壁的中央,朝向南面,室内平面近似方形,面阔6.6米、南进深6.5米,洞内垂直高度为4.3米。室内无壁龛,也无供置的塑像,仅在四壁的底部设有供台。佛殿的顶棚为“斗四套叠”式样的藻井,即四层方形由大到小,下层方形各边的中点连线形成上层方形,层层相错,套叠升高,在洞顶中央形成距离地面5.6米的最高点。室内四壁及洞顶绘满壁画,壁画内容是:四壁主绘象征宇宙世界的圆形坛城,西壁和南壁下部绘横排分幅的长卷佛转故事,南壁东侧下部入口还绘制有礼佛图,图中有几十位身着色彩艳丽服饰的贵族;洞顶彩绘坛城,以丰富多变的几何纹样为主,并多用狮、龙、象等动物图案,造型工整,色彩艳丽(图5-14)。
图5-14 东嘎佛殿二
(3)古格依怙洞
实例18:这是一座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中的洞窟佛殿,它位于遗址所在山体的最高台地上,是在距最高台地地表深约10米的断崖上开凿而成,佛殿内主供护法神像,所以又称依怙洞(护法神洞)。依怙洞是由洞窟和房屋结合建成,洞外为房屋建筑(已在原残墙上重建),门洞在南壁上。
依怙洞有自己独立的门洞,就开凿于房屋作为北壁的断崖上,朝南偏东,与洞前的房屋建筑的门洞方向一致。依怙洞门洞上方开有采光窗口,窗口上的木质窗框为后来修复时加上去的,光线由窗口可直接照射在主供佛像上,体现出“举世黑暗唯有佛光”的宗教精神。依怙洞内平面略呈梯形,面阔2.6米、进深2.7米、净高3.2米,洞顶略呈拱形。洞内北壁上有一大的壁龛,龛前设供台,龛内后壁有火焰背光,原供依怙神大像,大龛距洞的原地表0.4米、宽1.66米、高1.85米,剖面呈下大上小的梯形,下部进深0.4米、上部进深0.25米;北壁两侧的壁面和北壁大龛上方均各有一方形小龛,三个小龛内原供有小塑像。洞内顶部和四壁以及佛龛三面均绘有壁画。根据依怙洞以及洞前房屋的组合形式,可推测这很可能是前聚会殿后佛殿的早期佛教殿堂布局形式(图5-15)。
图5-15 古格依怙洞
(4)皮央村佛窟
实例19:皮央村西侧有一长条形山丘,上面分布着蜂巢状的各类洞窟,其顶部分布着多处佛教建筑遗址和少量的石窟遗址。现举两例分析说明:C窟位于山崖中部,面朝东方,为平面方形的单室礼佛窟。入口处有深约1.2米的甬道与窟室相连,窟室面阔3.5米、进深4.2米,顶棚形式为简单的拱顶,中间高而四边低。窟内四壁均饰以壁画,南、北、西三壁均开设壁龛,此种方式与实例17类似。另在紧靠入口甬道的东壁南端有一小龛,龛距地0.2米,宽0.3米、深0.25、高0.3米(图5-16)。窟内供奉有大量的擦擦。
图5-16 C窟测绘图
D窟因窟内有塔遂称为“灵塔窟”,该窟位于山丘的东南崖坡上,是皮央遗址中少见的内建灵塔的石窟。该窟朝向东南,自外向内有门道、前室、后室三部分。门道长3米、宽约1米、高约2.1米。门道东壁上部开有烟道,附近壁面有较厚的烟炱痕。前室进深8米、宽4.5米,平面呈长方形,顶面呈四边低中间高的拱形,最高处3.1米。前室西壁正中有一长方形小龛,可以放置“擦擦”[1]等圣物。灵塔位于前室后壁正中,现仅残余有0.7米高的塔基,塔刹已不存。后室较小,接于前室后的西侧,平面为边长3米的正方形,室高2.2米(图5-17)。初步推测此窟最初可能为修行窟,修行者圆寂之后依窟建造了供奉其法体的灵塔,遂成为灵塔窟[2]。
图5-17 D窟测绘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