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聚集的洞窟群,学者马丽华在书中写道:“打量着这些成片成簇的高及人齐的土崖上的洞穴,突然发现它多像一个村庄:道路可通向每一个洞窑,似有可集会的小广场,且有墙垣环绕……”[6]
正如她所述,洞窟群自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居住小群体,群落中的道路将每户洞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史上该地战争较为频繁,且生产力低下,因此为了抵御外敌,居民只有成群地聚集而居,并且将每户洞窟互相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现在所见的内部联系紧密的如同小村庄的洞窟群。
洞窟群内部联系密切,如若遭遇到危险,洞窟群中的居民可以一呼百应,在最短的时间内聚集起来,共同抵御外敌。这种密切的联系可以体现在以下三种联系方式上。
(1)用山路相互连接
位于山体上的洞窟群大多沿山势建有多条狭窄陡峭的山路,通过这些密布的山路将每户洞窟紧密地连接起来。
洞窟群通常居于土山一侧的山坡上,每户洞窟门前或用土垫,或用石头垒砌,建有一个并不宽敞的平台,狭窄的山路大体上呈“之”字形由山脚下通向山顶,山路的分支通向每户洞窟门前的平台,远看上去错综复杂,分不清哪一条是主干,哪一条是分支。
位于坡度较缓的山坡上的山路尚且难走,位于山势陡峭的山坡上的山路走起来就让人更觉惊心动魄了。一部分洞窟群位于较陡的山坡上,很多处山路用石块堆砌或是向山体内开凿而成,往往只有几十厘米宽,只够一人行走,遇到对面来人的时候,双方都要小心地侧身让行才能通过,这给不熟悉地形的外来人增加了困难。而为了从一户洞窟尽快地到达另一户洞窟,山路通常以最接近直线距离的形式修建,因此山路的坡度很大,十分陡峭(图3-17)。
图3-17 皮央洞窟群中的山路
(2)用悬挑木走廊相互连接
阿里境内的部分洞窟群中,洞窟周围的山体或崖壁上留有人工开凿的孔洞,似是为了插放一些木质构件所留,这种孔洞在玛那村旁的洞窟群中尤为多见。
玛那村旁的洞窟群位于山谷北侧的崖壁上,此洞窟群中,洞窟门洞附近的崖壁上通常遗留有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方形孔洞,孔洞的边长一般为10余厘米,孔洞之间相距0.5米至1米左右,十余孔至数十孔成排排列(图3-18)。(www.daowen.com)
与此地相邻的普兰县境内有一座至今保存完好的洞窟寺庙古宫寺,这座寺庙为现存的用悬挑木走廊连接各洞室的洞窟建筑,距今约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寺庙殿堂外的悬挑木走廊,以下部插入崖壁的木棍做挑梁,上铺木条为面层,木棍的截面为边长10余厘米的正方形,每根木棍相距1米左右。笔者根据这座寺庙的悬挑木走廊大胆判断,玛那村旁的洞窟群中的孔洞应为插置外部走廊的挑梁所遗留下来的,只是由于时间久远,木质走廊及楼梯都已腐朽不存了(图3-19)。
图3-18 玛那洞窟群崖壁上的孔洞
图3-19 古宫寺洞窟外部的悬挑木走廊
玛那村旁的洞窟群和普兰县境内的洞窟寺庙所处的崖壁与地面几乎呈90°夹角,无法直接在崖壁面上开凿山路,因此聪慧的当地居民想出了在洞窟外部架设悬挑木走廊和楼梯的方式连接邻里。
(3)用暗道相互连接
暗道也是洞窟群中一种重要的连接方式,据阿里地区文物志等文献的记载,在阿里境内的洞窟群中有不少暗道相通的例子。暗道通常连通几户洞窟内部,居民可以通过暗道互相转移位置和通话,也有从洞窟室内通向山崖边缘瞭望口的暗道。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一例以暗道相连的两户洞窟民居。这是位于古格洞窟群中山腰处的两座三室洞窟民居,两户洞窟的侧室之间有一条长约2.5米的暗道通向各自的室内。暗道的横截面近似椭圆形,宽0.43米、高0.8米,刚好可供一人钻过,从暗道的一端可以很清晰地听到另一端人的喊话(图3-20)。
图3-20 古格洞窟群中两户洞窟式民居间的暗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