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洞窟群与周边建筑的互动

洞窟群与周边建筑的互动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洞窟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互相融合,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总之,洞窟群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房屋民居、佛教建筑、宫殿建筑、防御性建筑四类。体现洞窟群与其周围其他建筑关系的实例中,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最具代表性。笔者详细分析了这座遗址中的各类建筑,以发掘出洞窟群与周围其他建筑的关系。尤其是在札达县境内的几处洞窟群所在的城堡遗址中,洞窟群与防御性建筑连成一体的实例屡见不鲜。

洞窟群与周边建筑的互动

洞窟群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建筑互相融合,它们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如有些洞窟群的分布点也有不少房屋民居,它们与洞窟群并存,共同被作为居民的住所;洞窟群通常分布在佛殿、佛塔等佛教建筑周围;有些洞窟群中或附近的山头上建有碉堡、防卫墙等防御性建筑;有的洞窟群是城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着王宫分布,与王宫的相对位置充分体现了被统治与统治的关系。总之,洞窟群与其他建筑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房屋民居、佛教建筑、宫殿建筑、防御性建筑四类。

体现洞窟群与其周围其他建筑关系的实例中,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最具代表性。古格王国是10世纪末至17世纪之间统治阿里的强大王国,其都城城堡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建立起来的。古格洞窟群是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一部分,洞窟群所在的土山上除了800余孔洞窟民居外,还有房屋民居近300座、佛教建筑10多处、王宫建筑数十处以及多处用于防御的碉堡和防卫墙等[1]。笔者详细分析了这座遗址中的各类建筑,以发掘出洞窟群与周围其他建筑的关系(图3-15)。

古格洞窟群位于遗址所在土山的东北面和北面的山体上,主要密集地分布于山腰及山脚地带。

图3-15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主体土山模型示意

遗址中的房屋民居主要集中在土山的东、北两侧的山腰上,山脚下只有零星的十余处。土山的西、南两侧均为悬崖峭壁,无法构筑房屋,北面的山脚下虽然是缓坡,但属于城壁外围,且处于冲积扇或谷地,易受雨水冲刷,也不宜修建房屋,东北侧不仅能保证充足的日照,山腰上的平台也为修建房屋提供了场地。所以可以说,房屋民居与洞窟群的功能一致,都是用于居住,其选址的自然因素大体上相同,在山体上地势较好便于修建房屋的地方则建有房屋,而其余地方则分布着洞窟。

遗址中佛教建筑的数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除了山顶王宫区有一些专供王室礼佛的佛殿之外,最主要的几座佛殿均位于土山东北部的山腰处,分别是拉康嘎波(白殿)、拉康玛波(红殿)、卓玛拉康(度母殿)、杰吉拉康(大威德殿)。西北山脚处还有两座佛塔,拉康玛波旁有一座佛塔残基,其他的佛教建筑尚有4座洞窟佛殿。它们与洞窟民居一样,是掏挖于山体之中的建筑,基本上位于洞窟群之中。玛尼墙位于洞窟群外围的缓坡上。从遗址的布局可以看出,古格遗址中的洞窟群围绕着佛教建筑分布,其中主要的佛殿占据着中心、较好的位置,佛塔、玛尼墙等佛教建筑则位于洞窟群中较次要的位置。

遗址中王宫位于山体的顶部,比山下的洞窟群高出了近200米,其所在山顶的四周全部为悬崖峭壁,只有通过一条陡峭的暗道才可以到达。洞窟群簇拥着王宫分布,洞窟中居住着统治阶级所需劳力的主要来源,而高高在上的王宫使居住在洞窟群中的臣民们感受到王权的崇高。在功能上,住在山下的居民白天需要外出劳动,较低的住所易于每天的出行;住在王宫中的贵族则不需要每天出去劳作,他们只需待在自己的王宫中享乐,良好的提水暗道可以为王宫提供水源和补给,使贵族们过着与外界完全隔绝的奢侈生活。这样的位置关系无论是在军事上、精神上还是功能上都十分契合了。

遗址中的洞窟群里分布了20座碉堡[2],这些碉堡都位于洞窟群中地势险要的小山包或悬崖上,居高临下,可对周围地区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防卫。洞窟群外山下东北部和西北部的防卫墙合成“U”字形,阻挡在东北部的缓坡上,能够有效地防护北部大部分扇形坡面,扼守住进入城堡的主干道。而洞窟群的山腰处则布置了数道防卫墙,沿崖边连接于碉堡和房屋之间[3]。这样防御性建筑与洞窟群结合构筑的城堡更为坚固。

阿里境内的洞窟群与周边其他建筑的关系归纳如下:

(1)洞窟群与碉房民居的关系

洞窟民居和碉房民居都是阿里农业区居民的主要住所,部分洞窟群中建有相当数量的碉房民居,也有许多洞窟群中并没有出现碉房民居。笔者推测这些碉房民居应是当时社会中比较有地位的居民的住所,因为在缺乏建筑材料的阿里地区,建造碉房所需的劳动量远比掏挖洞窟多,对于古格时期的平民百姓来说这是相当困难的。在碉房民居与洞窟群并存的情况下,碉房民居通常占据较好的地理位置,位于较高的山腰上,洞窟群则散布在其周围的山体上。(www.daowen.com)

(2)洞窟群与佛教建筑的关系

佛教自从在7世纪被引进西藏,与藏文化融合形成藏传佛教以来,就在藏族人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旧时期,佛教是统治阶级用来领导和教化民众的工具,是民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与民众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居民聚居的洞窟群总是分布在佛教建筑的周围。

这些佛教建筑包括佛殿、僧舍、经堂、佛塔、玛尼墙等地面建筑和用于供佛的洞窟佛殿等。虽然洞窟群附近的佛教建筑有山顶、山腰、山脚、平地等不同的位置之分,但二者的位置关系始终是洞窟群分布于佛教建筑的周围,联系十分密切(表3-3)。

表3-3 洞窟群附近的佛教建筑

图3-16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中的防御性建筑

(3)洞窟群与宫殿建筑的关系

体现洞窟群与王宫关系的例子只有古格王国都城遗址一例,两者一低一高的相对位置关系充分地体现了统治与被统治的阶级关系。

(4)洞窟群与防御性建筑的关系

阿里地区的不少洞窟群中或周围都建有防御性的建筑,如防御墙、碉堡等,这些洞窟群与防御性的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连成一体,犹如一座坚固的堡垒

尤其是在札达县境内的几处洞窟群所在的城堡遗址中,洞窟群与防御性建筑连成一体的实例屡见不鲜。如古格王国都城遗址的洞窟群中分布了20座碉堡、数层防卫墙[4];多香城堡遗址的洞窟群主要集中在山体的南侧,而在狭长的山脊和西侧山体上分布着16座碉堡和2道防卫墙;达巴城堡遗址中的洞窟群所处山体的顶部设有独立的碉楼,山体边缘的东西两侧均有土坯砖砌筑的防卫墙;香孜城堡遗址所在的土山呈东西一线展开,遗址中庞大的洞窟群位于山体的山腰及山顶处,而山脊顶部一线建有碉楼及防卫墙[5](图3-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