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喜马拉雅山脉洞窟建筑分布的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

喜马拉雅山脉洞窟建筑分布的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除了山脉东面的普兰和札达县,山脉西面境外的一些地区也有洞窟建筑分布。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洞窟建筑分布的地区主要有三处,即西藏阿里的札达、普兰县地区,印度境内的拉达克地区和尼泊尔境内的木斯塘地区。

喜马拉雅山脉洞窟建筑分布的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

纵观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除了山脉东面的普兰和札达县,山脉西面境外的一些地区也有洞窟建筑分布。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印度的拉达克地区和尼泊尔的木斯塘地区有居住洞窟的历史,且境内仍有不少处洞窟建筑留存。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洞窟建筑分布的地区主要有三处,即西藏阿里的札达、普兰县地区,印度境内的拉达克地区和尼泊尔境内的木斯塘地区(图2-2)。近年来在西藏日喀则定结县的琼孜乡羌母村发现了石窟群,石窟群存有的佛教石窟和壁画可以作为阿里与卫藏后弘期佛教传播的见证。“羌母石窟”入选2011年六大考古发现。

图2-2 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洞窟建筑分布区域

(1)印度拉达克地区的洞窟建筑

位于印度西北部的拉达克地区,西边是巴基斯坦,北边及东边则毗邻中国,既是印度本土与西藏交通的转接点,也是伊朗、伊拉克与中国的转接点。拉达克行政区有列城、卡基尔、赞斯卡三个地区,其中列城是拉达克的中心。

历史上,赞普后裔吉德尼玛衮在阿里建立了地方政权,晚年时他将三个儿子分封于三地,其中占据芒域的一支建立了拉达克王国,其领土即位于现在克什米尔南部的拉达克地区。由此可见拉达克的王室与古格王国时期札达、普兰境内的王室贵族原属同宗。

拉达克地区与西藏阿里地区的地形条件相似,史前都属于海底,后来随着造山运动逐渐抬升,成为高原。现在拉达克地区平均海拔超过3 000米,绝大部分是高山,平地极为稀少。其地质几乎全部为堆积岩,都是光秃秃的山及岩山,草木不生。夹在高山间的盆地状低地,成为人的居住处,印度河沿岸水利条件良好的低地和山顶流下雪水所流过的谷间及下方扇形地都形成了聚落。这种情况下,并不容易形成大的聚落,所以除了列城和卡基尔等大城市外,几乎都是山村小聚落。

许多文献资料中都有对拉达克地区的洞窟建筑以及当地人住洞窟的习惯的描述。

《西藏密教研究》一书对以拉达克的列城为中心的衮巴(喇嘛教寺院)的现状做了具体介绍,其中对多座衮巴的介绍中都有对洞窟佛殿或修行室的叙述。在对黑米斯衮巴的叙述中写道:“在黑米斯衮巴后面的深山,攀登两个小时才能到达一处名叫郭壮堂的小洞窟,据说这里曾是同名的修行者禅坐的地方,它比黑米斯衮巴还要古老,是该寺最深的部分。”在对拉马尤鲁衮巴的叙述中写道:“据说信奉印度密教,在噶举派传承上具有重要地位的那露巴,为了修法而在当地建了一个小堂,这个修行窟的小洞至今还存在。”在对萨斯波尔(Saspol)衮巴的叙述中写道:“这座寺院由数堂组成……残存于俯视印度河的断崖上的数所洞窟寺院……总称为萨斯波尔衮巴……断崖中的洞窟,由于风雨的侵蚀,大部分都已遭破坏,但名为贡尼拉普格,自右边算起第三个洞窟中的绘画则较为完好。”在对塔克托克衮巴的叙述中写道:“……宁玛派寺院塔克托克衮巴……据宁玛派的传说,开祖莲花生大师曾到此修行,其遗迹是一个边长60厘米四方形的古老洞窟……洞窟的诸尊堂仍然在使用……”[3]

《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的宫本道夫的论文《13世纪拉达克地区壁画状况》一文也对萨斯波尔衮巴的洞窟群做了介绍:“地点在拉达克地区,该地区评价较高的11、12世纪的壁画已经引起了印度政府和当地居民的重视……三个石窟内有壁画,开凿时期大概是13世纪及其后时代……仔细观察壁画的现状就会发现壁画存在的价值不仅没有失去,也许因为我们的关注而散发出愈加耀眼的光芒。”[4]

在19世纪的一位英国商人的游记中也对拉达克的洞窟建筑有所描述,一个旅行队对在拉达克境内1868年7月12日那天的叙述如下:“这是我们12天来见到的第一座村庄,即便如此,这儿也只有一栋房屋……在层层断崖绝壁当中,有一个洞穴就建在一堵石灰墙前面,成为这儿唯一的住处。在目前的条件下,这就是西藏‘果姆帕’(Gompa,即衮巴,为不同的音译)即僧院的一般风格,有时也是村民房屋的建筑形式。”[5]

由以上的文字可看出,拉达克地区不仅有供修行或作佛殿的洞窟,更有供居住的洞窟民居。

(2)尼泊尔木斯塘地区

《西藏考古》中《尼泊尔木斯塘地区的古代洞穴遗址》一文对1992年德国和尼泊尔两国相关方面的专家在木斯塘地区进行的洞窟建筑遗址考古调查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在调查中发现,从木斯塘到西藏边界,靠喜马拉雅山南侧,有许许多多古代人居住过的洞穴,仅在木斯塘一地就有300至400处之多。有的穴群很大,一处就有上百座洞窟。它们都是人工开凿的,并非天然形成。洞穴里有锛子、凿子开掘的痕迹,有用碎石和泥砖砌成的墙,有门窗,有的洞穴之间还有通道相连。据调查报告记载,这些穴居有的建立在高于河床20米以上的崖壁上,有的建在印度、尼泊尔、西藏间的通道上,高度有二至三层,有的甚至达到了七层之高。根据洞穴的发掘物判断,这些洞穴的下层一般用来住人,中层储物,而上层那些上不去的小洞,大约是用来祭神的。这些洞穴的大小、高矮和形状有多种,有的较大,面积达10多平方米,有的较小,只有几平方米;有的高达4米左右,有的又进不去人。洞穴的形制有圆形的、半圆形、方形的,还有三角形的等等,各式各样。”[6]

通过尼泊尔、德国两国专家对这一地区众多洞穴的长期考察和对各种发掘物的鉴定研究,初步认为居住在这些洞穴中的为定居农业人口,所处的历史时期较长,跨度较大。最早的定居者约为史前时期,从目前发掘的物品判断,大约在公元前700年左右,甚至也有可能在更早的时期,因为有的墙体中的有机样品是公元前4000年前的。但最多的证据是公元前几百年便有人在这里定居。而它的下限,最迟大约在13-16世纪年左右。据历史学家考证,这些山地居民的政体可能为7世纪时吐蕃军队所摧毁。

图2-3 木斯塘地区的洞窟建筑

木斯塘地区洞穴遗址的发掘,不仅说明早在史前时期,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南侧,已经有具有相当文明程度的古代居民繁衍生息,而且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在很多方面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古老藏族文化之间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本研究木斯塘王国历史的专著《木斯塘王国》(The Kingdom of Lo Mustang)对该地区的洞窟建筑做了一些介绍,并附有照片说明。从中可以发现,木斯塘地区的许多洞窟民居与阿里境内的洞窟民居非常相似,许多洞窟至今仍然被使用(图2-3)。(www.daowen.com)

木斯塘位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的交界处,曾是一个独立的王国,首府是洛曼塘,历史上是西藏的一部分,曾是重要的通商口岸,18世纪被廓尔喀部落征服,成为廓尔喀主导的尼泊尔王国的一部分。该地气候干旱,降水量南多北少,面积3 57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 500米以上,北面与西藏的仲巴、萨嘎县接壤。木斯塘的人口约1万人,居民多信奉喇嘛教,一万居民中约有僧人近千人,生活习惯与藏族相同[7]

木斯塘是尼泊尔的领土,但却是浓郁的藏族文化区,和国内藏区没什么两样,被称为“西藏边境之外的西藏”,经济主要是牧业和贸易。这里有印度平原通向喜马拉雅山最便捷的道路,所以其战略地位和经济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尼泊尔政府对木斯塘多年来的封锁,这里几乎与世隔绝,今天它仍完好地保存着古西藏的艺术以及民风习俗。直到1992年迫于各国旅游的压力,尼泊尔政府才宣布开放木斯塘,允许为数不多的外国人从约莫森步行去木斯塘王国首邑洛曼塘城。木斯塘不通公路,只有一条险象环生的小路与外界相连。

另外,据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报道,自2007年开始,美国的登山探险队开始多次进入木斯塘地区偏远的喜马拉雅山洞窟进行考古。由于木斯塘一直是尼泊尔的一个禁区,长期以来不对外人开放,所以目前探测这些位于陡峭悬崖表面的洞窟的人仍然屈指可数。探险队朝岩块剥落的悬崖进发,对这些人造洞窟进行探测,并于2008年在卡利甘达基河分水岭上方陡峭悬崖的洞窟内发现精美的佛教壁画,以及大量的珍贵手稿(图2-4)。

(3)定结县羌母石窟群

图2-4 2008年新发现的木斯塘地区洞窟建筑

羌母石窟群位于日喀则地区的定结县,喜马拉雅山的北麓,具体位于经琼孜乡沿叶如藏布的支流给曲约20公里处的羌母村。河流西岸的土山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俨然是远古时代的一个村落[8](图2-5)。

图2-5 羌母石窟群

据村长介绍,在山体的缓坡之上有一块被涂成红色的巨石,岩石里住着羌母村民祖先的亡灵,是镇伏给曲冰河的魔兽、保佑村民的神,名曰赞神“羌母红岩”,赞神是藏区村落独有的土神。羌母村藏民大多数居住在洞窟之中,直到1960年代一场洪水将下层靠近河岸的洞窟冲塌,村民们才搬迁至现址。当地村民们甚至能指认哪间洞窟是哪一家的“祖宅”,这说明羌母石窟群原本就是村落,不单单是佛教石窟。

羌母石窟群所处的地貌和地理位置与阿里地区类似,都沿着河流在河岸的一侧或两侧,在土山或砂石沉积岩面上开凿石窟。此处的地质结构以黄土与砾石形成的不稳定的沉积岩为主,缓坡和崖面成为造窟的主体。羌母石窟的窟室很多,除了居住类的洞窟,亦有室内有壁画、雕像的佛窟(图2-6)。佛窟皆是单孔,且形状是较为规则的方形。居住类的洞窟组合则比较多样,通常是一个主窟附带若干小窟,几个相邻的主室组合成一个聚落,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顶部略呈穹隆。与札达县的多处洞窟差别不大,可谓洞洞相连,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复杂多样,有开凿出的台阶(图2-7),亦有上下相同的上人孔(图2-8),几乎每个洞窟都有朝向东面的窗洞用以采光。北段山崖高处的大窟应为禅修窟,四壁凿有高1.2米、凹进崖壁的石龛,留有可以遮蔽的石砌龛门,应是僧人闭关修习的地方,属于早期的窟室(图2-9)。两孔佛窟位于南段山崖的中部,居住类的洞窟则自上而下都有分布。

图2-6 羌母石窟内的壁画和塑像

图2-7 洞内开凿的台阶

图2-8 上下连通的上人孔

图2-9 禅修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