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的起源和发展

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的起源和发展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里地区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生存在这片古老的高原上,它的文明始于古象雄王国,这里的洞窟建筑是古象雄王国甚至更早期就已经有了的居住形式。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住进了新建的藏式平顶房里,一些洞窟建筑被当做仓库和牲口圈使用,而大部分洞窟至今已经荒废了。自此,阿里地区的居民告别了居住了数千年的洞窟建筑。

阿里地区的先民们自古以来就生存在这片古老的高原上,它的文明始于古象雄王国,这里的洞窟建筑是古象雄王国甚至更早期就已经有了的居住形式。

象雄王国是一个地域辽阔、部族众多、农牧结合、文化发达的强大部落联盟。它不仅如《通典》所载的有以“畜牧为业”的牧民,而且有生活在河谷流域、住洞窟的农民。阿里南部的许多河谷地带海拔并不高,约在3 600米,并且谷地中有广阔的耕地,适合农作物生长,属于农业区,在这一带的土山中掏挖洞窟居住的居民是以耕种为业、定居生活的农民。

现在虽然我们无法得知这里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洞窟建筑,但依然可以从一些文献、史籍和传说中了解关于此地洞窟式建筑的历史。

学者马丽华在《走过西藏》一书中,从文化的视角对此地洞窟建筑的起源做了描述:“但是仍然不见象雄,不闻象雄。人们在记忆中难以综合成一个完整形象,它若有若无。人们只说,土林从海上升起,形成陆地,便出现了挖窑洞以栖身的人……象雄文化的标志,不是城市,不是巨石,正是土质洞穴。”

据著名苯教学者朵桑坦贝见参所著《世界地理概况》记载:“……中象雄在冈底斯山西面一天的路程之外,是象雄国的都城……苯教文化史上著名的四贤炽栖巴梅就诞生在这里。有苯教后弘期的著名大师西绕坚赞和其他贤哲们修炼的岩洞……绝大部分信仰苯教。有穹保桑钦、巴尔仓寺等寺宇和修炼岩洞。”由《世界地理概况》的记载来看,中象雄即指札达和普兰一带,是象雄国的都城所在地,也是古代象雄文明的中枢地带,这一带的洞窟也作为苯教教徒的修炼岩洞存在。

一些汉文文献对古象雄国的居住情况也有一些记载,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屈露多国条”载:“屈露多国……依岩据岭,石室相距,或罗汉所居,或仙人所止。”《新唐书》俱立条载:“俱立……冬窟室。”屈露多国、俱立都是象雄的部族,“石室”“窟室”都是洞窟,玄奘是从远处看石室,用虔诚的佛教徒的眼光、心态去猜度其用途,其实这些洞窟都应是当地人的住所。

由于当地缺乏石头和木材等建筑材料,人们只能在土山中掏挖洞穴居住或修行,笔者大胆猜测,古象雄王国的洞窟居住形式就是远古人类穴居的延续。(www.daowen.com)

直至7世纪,象雄被吐蕃征服后,它的文化并未消灭,而是与吐蕃的文化交流而发展,洞窟的居住形式也被保留并流传下来。

在后来的200余年中,随着佛、苯两教的矛盾冲突和政治上的斗争,吐蕃王朝由兴盛走向衰亡,至9世纪中叶时,西藏一带又分裂为许多小邦。10世纪,阿里南部地区出现了强大的古格王国。古格王国在统治阿里的700余年里,弘扬佛法,影响至海外。

在这一带至今留存的规模宏大的洞窟建筑群遗迹,大多数都是古格王国所建的,如古格、多香、皮央、东嘎、香孜遗址等等。发展到此时的洞窟建筑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供栖身的洞穴了,它的功能被细分得更为明确,包括一般的普通民居、储藏兵器或粮食的仓库、暗道、绘满精美壁画的佛殿、供贵族冬天居住的冬宫等。它的建筑形式除了单一的洞窟还有窟房结合的形式,并与其他建筑结合在一起,组成坚固的城堡,具有良好的防御性能。

直至20世纪80年代,阿里地区还有不少居民居住在洞窟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投入更多的力量帮助当地居民盖新房。迄今为止,阿里地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住进了新建的藏式平顶房里,一些洞窟建筑被当做仓库和牲口圈使用,而大部分洞窟至今已经荒废了。

自此,阿里地区的居民告别了居住了数千年的洞窟建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