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资源评价工作的进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在评价基础、评价模式、评价对象和评价技术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发展动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评价基础方面,以往水资源评价采取的是“实测—还原—修正”思路,评价的出发点是通过“剔除”人类活动影响的处理方式,将实测到的水循环通量还原到天然状态,以此为基础评价水资源量。这种评价方法在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情况下,还能够满足实际需求,而随着人类活动逐渐加强,需要还原和修正的水循环通量比例越来越高,这种一元静态的评价思路显然不适合现实实际。当前水资源评价已经开始由“实测—还原—修正”的一元模式开始向“实测—分离—耦合—建模—评价”的二元动态评价模式发展。
(2)在评价模式方面,国内外长期一直采取地表水—地下水分离评价、水量—水质分离评价的模式,如在水资源量评价中,在评价地表水的时候将地下水作为源汇项,评价地下水的时候将地表水体作为源汇项,分别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割裂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复杂转化相关关系,无法反映水质对于资源有效性的影响,不利于水资源的系统配置、联合调度和综合管理。当前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联合评价也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水资源评价方法的重要研究方向。
(3)在评价对象方面,以往水资源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在内的径流性水资源,国际上一些国家甚至只评价地表水资源。而事实上,处于地表和地下之间的非饱和带中的土壤水资源,始终在农业生产和生态与环境建设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随着水资源稀缺性的凸现,人们开始关心不同赋存形式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因此土壤水资源已逐渐引起学术界和相关部门的广泛关注(王浩等,2007),世界粮农组织已将作为植物生产环节之一的蒸汽流又回到大气的“绿水”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国际科学院组织,2005)。(www.daowen.com)
(4)在评价手段方面,早期水资源评价主要依靠统计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资源评价方法逐渐发展为流域水量均衡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为了促进各国水资源评价的一致性,进一步提出了基于GIS的水均衡模型。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将分布式水文模型技术引入水资源评价中来(刘昌明和陈效国,2001;Jia,2006),成为水资源评价方法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3S技术和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资源动态评价模型开发将会成为发展的趋势。
实践需求是应用科学理论与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水资源开发治理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水资源问题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进一步深入认识,还会促使水资源评价理论方法的进步和发展。在人类活动日益显著的影响作用下,水资源动态评价、包括土壤水在内的广义水资源评价(贾仰文等,2006)、水量水质联合评价以及实时水资源评价(贾仰文等,2006)等将会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