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而言,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抓住难得的国内外市场机遇,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了长足进步。海洋装备和技术的长足进步已成为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海洋探测、海洋运载、海洋能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环境和海陆关联等重要工程技术领域呈现快速发展的局面,科技竞争力明显提高,有力支撑海洋产业的发展。我国海洋装备正实现浅海装备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深海装备自主设计和总包建造取得突破,专业化配套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健全的研发、设计、制造和标准体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1.海洋装备业务长足进步,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在海洋油气开发装备领域夯实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初步实现了我国海洋产业深海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国不仅已全面具备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并开始向深海油气研发装备进军,且已形成探、勘、钻、采、输、储、辅的全产业链,产品也走向全面系列化、配套本土化的良好趋势。
在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产业集聚度的区域性布局,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沪东中华的LNG船接单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集来福士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连船舶重工的自升式钻井平台接单量居世界前列,中远船务(南通)研制的圆筒式钻井平台更是全球独创独有,浙江船厂、福建东南船厂等在海洋工程特种船细分市场中占有率领先。
2.市场规模有升有降,高端装备承接有限
(1)我国造船成交、交付和手持三大指标呈现“三降”局面,承接高附加值船型的比例仍显不足。2018年,我国成交船舶483艘、3 287万DWT[1]、1 000万CGT[2]按DWT计,同比少18.8%;交付船舶550艘、3 486万DWT、1 113万CGT,按DWT计,同比减少5.8%;截至2018年末,手持订单1 658艘、973万DWT、3 202万CGT,按DWT计,同比减少25%。从承接船型看,我国造船业主要仍以散货船、油船为主,近年大型集装箱船承接份额有所提高,但占整体接单的比例仍然较少,大型液化气船成交能力明显不足。
(2)海工市场份额稳步提升,积极抓住新发展机遇。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几乎与新加坡同时起步,但发展道路曲折,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品体系,目前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产品有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FPSO改装和海洋工程船舶建造。近些年来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在全球海工市场中的占比基本在40%波动,克拉克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共承接47座/艘订单,较2017年增加18座/艘,接单金额为52.5亿美元,较2017年增加约28.5亿美元,以接单金额计算,2018年我国在全球海工市场中份额约56%。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内抓机遇,外抢订单,在低迷的形势下获得多艘高附加值订单,在2018年全球成交的5艘FPSO中,国内船厂获得了其中4艘,成为一大亮点。一方面,国内船厂积极挖掘国内需求,与国内船东签订了多艘海上建造与施工装备,包括坐底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自升式风电安装、风电运维船等的合同,国内海工装备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潜力可挖。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我国船企积极参与竞争投标,大连中远海运重工为M ODEC公司改装的FPSO Carioca MV 30项目顺利开工;招商重工继续在平台拆解装备市场发力,与荷兰OOS International公司签订两座多功能自升式平台建造合同。
3.产品结构更加高端、多元化,细分领域仍存不足(www.daowen.com)
与韩国和新加坡相比,我国具备海洋装备制造能力的船厂众多,因此产品结构也更为多元,产品种类最为齐全,从几千万美元的小型海工船到数十亿美元的生产平台均具备建造能力。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船厂由早期只建造低价值量的海工船舶及自升式钻井平台,到目前形成了油气开发装备、生产储运装备、海洋工程船三大领域近20类装备的设计建造能力,产品结构更为多元。但另一方面,与韩国、新加坡相比,我国在某些细分装备领域仍然存在差距,对一些高端、前瞻性装备的研发和技术储备仍显不足。如在大型LNG-FSRU领域,韩国、新加坡均已接获多艘大型LNG-FSRU订单,我国仅有沪东中华获得过相关订单;在LNG-FPSO领域,韩国已有产品交付使用,我国尚处在产品研发阶段;在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以及多金属硫化物等海底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装备领域的研发进程较为缓慢。
4.高端装备产能不足,行业大而不强
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三大造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船舶工业“大而不强”,面向高新船舶与其他海洋装备的基础材料如大厚度海洋平台用钢、绿色环保涂料等严重依赖进口,在船舶通信导航设备、甲板专用机械和水下生产系统等关键部件的国产化程度不高,性能与国际主流产品存在差距。
由于长期注重产业规模扩张,技术水平提升有限,导致了产业仍集中在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低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产业发展处于幼稚期,属于产业链的低端,国际竞争力不强。低端海洋工程产品订单承接多,在设计研发上,仅能设计部分浅海海洋工程装备,无法涉足高端、新型装备领域。
5.配套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匮乏
海洋工程装备平台所需的配套装备规格种类较多、技术含量高、研发困难,海上作业的环境对配套装备的材料、精度、寿命、可靠性、防漏油、环境适应性以及维护甚至免维护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国外供应商基本垄断了专利技术多、附加值高的高端配套设备。我国只在低端配套上占有一定份额,高端配套设备则严重依赖进口。本土化程度很低,据统计,我国配套装备自给率不足30%,关键设备配套率低于5%。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大部分的造价集中在各种配套设备,配套设备在价值链中占比高达55%,导致我国海工业整体获利不高。加之我国海工关键配套设备通用性较差,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有效的售后支持,严重影响国内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