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装备是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提与基础,海洋装备业具有技术门槛高、资金密集度高、国际化程度高的基本特征,具有先导性、成长性、带动性的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各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取向。
目前除美国、挪威、澳大利亚等老牌发达国家雄踞在海洋工程装备前端设计和核心设备领域外,韩国、新加坡等造船、修船强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体和资源大国,都在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以抢占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制高点。
过去几十年,海洋装备产业和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海洋运载装备除了传统三大主流船型(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液化气船、豪华邮轮等高新技术船舶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相关设计、建造和配套技术逐步完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形成了3 000米以下海域内的勘探开发、生产储运、工程施工等全流程装备技术体系,恶劣海况下的开采技术也基本攻克;海上风电开发、潮汐能发电已从实验阶段进入了产业成熟期;海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了深远海,大型化、无人化装备技术已经成功实现产业化;海洋观/监测技术逐步成熟,已初步建成海洋观/监测网络体系;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装备技术等也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步向产业化迈进。
1.绿色船舶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近年来,船舶所带来的能耗问题和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越发引人注目。同时,国际海事组织针对船舶节能减排的新公约、新规范也不断出台,促使船舶工业界及其上下游产业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好地实现船舶绿色化发展。绿色船舶的核心内容在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其要求是在船舶的全生命周期内(设计建造、营运、拆解),采用先进技术,在满足功能和使用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节省资源和能源消耗,并减小或消除造成的环境污染,绿色船舶技术包含船舶总体绿色技术、船舶动力绿色技术、船舶营运绿色技术等方面。
2.海洋装备智能化飞速发展
5G、人工智能、大数据重心、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海洋装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加速发展。以船舶为例,智能船舶是指利用传感器、通信、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自动感知和获得船舶自身、海洋环境、物流、港口等方面的信息和数据,并基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在船舶航行、管理、维护保养、货物运输等方面实现智能化运行的船舶,以使船舶更加安全、环保、经济和可靠。在新兴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投入人力物力,加快推进智能船舶的设计研发。(www.daowen.com)
3.主流海洋装备向深水化、多功能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深水化方面,钻井船、半潜式钻井平台向3 600米的超深水海域挺进,钻井深度达到12 000米,韩国已提出以此为特征的第7代钻井船概念。在多功能化和专业化方面,一方面,浮式钻井生产储卸船(FDPSO)、多功能平台供应船(平台供应、钻井辅助、潜水支持、溢油回收)等功能复合型装备进一步拓展了海工装备的作业能力;另一方面,专业完井修井平台、Lift-boat、住宿平台等专业化装备使得海洋装备功能划分更为明确,更为经济,并利于操作和管理。
4.各国积极开展深海采矿技术储备
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80年代就已成功开展多次5 000米的深海采矿试验,初步完成了深海多金属结核资源开采系统装备研制,具备了进行商业化开采的技术条件。近年来,比较活跃的国外采矿公司有加拿大的鹦鹉螺矿业公司(Nautilus Minerals)和澳大利亚的海王星矿业公司(Neptune Minerals),两家公司针对多金属硫化物的开采分别提出了可商业化开采的深海采矿系统。
5.传统海洋装备存量竞争更加激烈
传统海洋装备领域如船舶、海工等新增需求放缓,现有过剩装备仍需进一步消化,对产业的拉动极为有限。海洋装备的建造市场若要恢复还要面对上游运营企业的经营亏损和库存装备处理两大问题。在上游运营企业方面,尽管大多数企业近两年的营收明显增长,但是受极低租金费率以及债务和财务成本的影响,企业仍持续处在亏损状态,部分企业的亏损甚至进一步扩大,这将严重影响船东的订船能力。在库存装备方面,目前全球仍有约80座钻井平台尚未交付,即使是已经交付的部分装备,或是船厂租出去的装备,目前仍掌控在船厂关联公司这些非运营商手中,这些装备仍将是未来运营商扩大规模的首要选择,而非新建装备。在短期内传统海洋装备市场过剩的局面难以得到缓解,预测短期内全球海洋工程装备成交额仍会小幅下降,到2025年成交额为62亿美元左右(见图2-1)。
在过去一些阶段,低速的世界经济对全球海洋装备的发展和市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过是仅在部分地区、部分产品领域有所影响,整体来说,世界范围内的海洋装备产业一直处于相对稳步发展的时期。而新一代技术革命,给海洋装备尤其是转型升级、高端海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