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步行街的位置布局及空间关系分析

上海步行街的位置布局及空间关系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现在步行街在城镇结构中的位置布局中。图3.3—8实例步行街与中心区及其广场的两种空间关系图3.3—9实例步行街与道路的三种空间关系第二种类型是道路在步行街两端穿过,所有8个实例,包括安亭、枫泾与罗店3个城镇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方式。其次,步行街之间形成组合。

当道路的步宽比显示为步行道与道路总宽相等时,便形成了完全的步行街。许多学者把步行街等同于广场看待,一条短的步行街被阿敏德视作延伸式广场—街道广场(Gestreckter Platz - Straβenplatz)[177]。西特将广场分为两类,即纵深与宽阔型,“在那些长度已超过宽度多于约三倍的广场中,舒适的感觉已经开始丧失”[178],他所称的舒适感主要是指空间的围合性。实际上,延伸式广场由于具有线性性质使两端的空间围合性被削弱,这也与步行街的特点相符合。因此,对于建立空间品质来说,步行街的方向性因线性特点而显得清晰而显著,重要的是空间的围合性。同时,界面功能对街道上社会活动的支持以及多样性也成为其社会品质的重要考量。

由于汽车的加入,使古老的街道从步行空间改变为交通性工具,完全的步行街也从道路线网中被逐步独立出来,成为高速公路的另一个极端形式,并更多地被赋予了商业文化、休闲和娱乐等功能。在“一城九镇”实例中,具有步行街的城镇有的是以单纯的步行街形式出现,也有互相连接形成步行街区的形式。对于它们的界定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街道基面主要是为步行服务的,二是街道至少有一个界面对空间形成围合。本节对实例步行街的观察首先是通过从步行街在城镇结构中的位置出发,分析步行街(区)与其他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结构性公园等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步行街基本要素,即基面与界面进行形态、类型等方面的分析。

1. 步行街在城镇结构中的位置

步行街在“一城九镇”公共空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城镇形态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节点,参与了城镇或区域的中心建设;二是作线形元素,成为广场、街道等公共空间节点连接体。体现在步行街在城镇结构中的位置布局中(表3.3.3.1)。

表3.3.3.1 “一城九镇”步行街实例在城镇结构中的位置分析

续 表

注: 1. 陈家镇、临港新城步行街因资料空缺暂不进行分析;2. 枫泾、朱家角、浦江、奉城镇实例中步行街布局随规划设计的深入发展可能会引起改变;3. 表中插图均为作者绘制。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多数实例步行街在城镇结构中的位置比较显著,不同程度地与城镇或片区的中心建立了空间联系。可归纳为以下特点:

(1) 与中心区、中心广场建立紧密联系:在以上分析的8个实例中,多数步行街与中心区及中心广场建立了直接的空间联系。一种类型是步行街作为中心区的组成部分,如朱家角镇的片区中心、罗店、高桥、奉城等城镇的中心区,步行街与中心广场直接组合,形成了步行区域;另一种类型是步行街以中心区和中心广场作为起始点向外延伸,连接其他的节点,“泰晤士小镇”、安亭、枫泾、朱家角镇均是这种形式。其中,“泰晤士小镇”、枫泾、朱家角镇的步行街成为镇区或片区连接性轴线元素。这两种类型都使步行街和中心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链接关系,为强化中心区的多样性、向心性与活动复合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图3.3—8)。

(2) 与道路的三种位置关系:实例步行街与城镇道路的空间关系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步行街与道路平行,这种形式出现在安亭、罗店与枫泾新镇的步行街两侧,其中安亭新镇的“井”字形主、次道路在步行街两侧距离最近,形成了对步行街区的限定;罗店新镇的支路行走于步行街区的单侧,成为整个中心区的交通轴;枫泾新镇的两条支路分别在两条单界面的步行街之间,所围合的区域是一条带形的轴线带形公园。这种步行街布局类型的特点是交通性道路与步行街联系密切,形成了与城镇道路交通的多点连接,有利于组织步行街人流的疏散。

图3.3—8 实例步行街与中心区及其广场的两种空间关系

图3.3—9 实例步行街与道路的三种空间关系

第二种类型是道路在步行街两端穿过,所有8个实例,包括安亭、枫泾与罗店3个城镇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方式。其中,朱家角、罗店、奉城镇的步行街两端道路没有形成对步行区域的穿越,其他城镇则是在广场、步行街之间布置了不同级别的道路。从与交通的联系方面,这种形式可以使人们直接到达步行街的起始点,但联系点较少,在广场与步行街之间形成的交叉也可能对步行区域造成不利影响。

第三种类型是道路在步行街中部穿过,枫泾、浦江镇的步行街分别有主、次道路从中部穿过,道路将步行街分为两段甚至多段。这种类型的步行街一般较长,枫泾新镇的步行街总长约765米,浦江镇步行街则是依据道路线网的尺度,每段约300米。这种布局类型通过中部道路的穿越,使步行街建立与道路交通的联系,但步行空间被中断,每个分段的步行街功能组织与空间特点的区别也可能是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 (图3.3—9)。

(3) 与其他公共空间的组合:除了与中心区及其广场的联系与组合之外,实例中的步行街还与其他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进行组合。首先,步行街与公园等环境设施形成组合关系。实例中多数城镇步行街通过广场等间接地形成与公园等开放空间的联系,或被河道、绿地穿过,或与其并行,形成与环境元素节点的联系。朱家角步行街两端目标节点均是城镇公园,高桥、罗店、枫泾、奉城镇的步行街均与公园平行设置,同时也与其建立了空间上的联系;“泰晤士小镇”之外的7个实例均有河道穿过或并行。其次,步行街之间形成组合。实例中朱家角镇的步行街为“十”字结构,交叉处便是片区中心广场;安亭新镇的步行街在中部与一条较短的步行街形成“十”字形态,其交叉点也是放大的圆形街头广场;罗店的步行街以周边式建筑形成了街区,成格网结构。

总之,步行街在实例城镇结构中不是以独立形式出现的,通过与不同公共空间建立联系,其位置在构图上更加肯定,同时,组合所形成的节点也为步行街在长度方向上建立了可度量性。

2. 步行街的基面与界面

与广场空间类似,构成步行街的基本元素也是基面与界面,其空间品质取决于空间的围合性与方向性。然而,由于步行街具有线性性质,在部分失去围合性的同时,其空间的方向性却显得毋庸置疑。

线性形态为步行街带来了在长度方向上的变化,也是凯文·林奇所称的“可度量性”[179]。在长度方向上的变化既可以使步行街与广场之间具有差别,又通过分段形成类似“延伸式广场”般的围合性场所:“最理想的街道必须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单元!一个人的印象越被限定在其内部,那生动的场面就会越奇妙:当一个人的视线总是有可注视之处而不至于消失在无限里的时候,他的体验是舒适的”[180]

因此,对实例中步行街基面与界面的观察,除了它的形态,即线形、连续性,长、宽、高尺度与比例,以及界面所提供的功能支持和立面形式等特点之外,作为其建立可度量性目标的基本方式,段落的划分也成为我们分析的内容之一(表3.3.3.2)。

表3.3.3.2 实例步行街的基面与界面分析

续 表

(www.daowen.com)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注: 1. 临港新城、陈家镇资料空缺暂不进行分析;2. 表中尺寸为作者根据各个城镇不同深度规划设计图纸与比例尺计算、推算的数据,界面建筑高度以规划设计中限高为主要依据,其中,根据层数的计算一层4米,二层及以上均为3米,表中所有尺寸随规划、景观和建筑设计的深入发展可能会引起改变或误差;3. 表中图示标注除已注明外单位均为米;4. 表中插图均为作者绘制,模型、实景照片均为作者摄。

除枫泾、朱家角、奉城等城镇外,以上所列举的步行街均是已经部分建成或正在建设中的实例。尽管这些步行街的形态有所差异,使用的功能和在城镇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但这充分说明了“一城九镇”的城市设计对步行街空间的重视。它们在形态上的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 围合空间品质的建立:在对城镇广场以及道路高宽比的论述中,对于广场空间是以1 ∶ 3~1 ∶ 4,即视角在14°~18°为基本尺度的;对于道路这个比例关系不宜超过1 ∶ 3。在减除车行道宽度之后,步行街理应具有更加紧密的围合性。一般认为,街道中1 ∶ 1的高宽比会产生强烈的围合感,通常被认为是舒适街道的下限,因为如果超过这个比例,“可能导致幽闭阴森的感觉,而且减弱空间里的光线”[181]。实例中的步行街与其他道路相比,街道高宽比的数值明显得到了提高。除枫泾、朱家角、奉城镇外,其高宽比均在1 ∶ 1.5以内,朱家角镇步行街的高宽比基本上以1 ∶ 2.3为主,约1 ∶ 3的比例位于经放大形成的街头广场节点处。这也意味着视角在27°~45°之间。“任何人为场所最明显的品质就是围合”[182],多数实例步行街通过基面与界面的比例控制,形成了具有一定围合品质的公共场所

(2) 分段可度量性的建立:步行街在长度方向上的分段实际上也强化了空间的围合性,分段形成了空间片断,使这些片断组成连续的场所。其中,每个片断都可以作为街道的近景,提供了具有集中性的活动空间。空间片断的两个端点,即目标性的节点也被雅各布斯称为“遮断”,它们为街道空间建立了可度量性。相反,若街道毫无可度量性地无限延伸直至在视线中消失时,近景的集中性与远景的重复性便造成了街道视觉上的矛盾[183]

实例中为步行街建立可度量性的方式及其遮断形式具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步行街本身的线形变化。“泰晤士小镇”步行街经三次转折形成分段;安亭则是经一次转折进行分段;朱家角镇在南、北侧入口处各形成了转折。“蜿蜒或不规则的临街面能增加街道的围合感,而且为运动中的观察者提供不断变换的视角”[184],这种形式更多地在传统城市街道中出现,是街道形成分段的基本形式。

第二种类型是通过界面距离的局部变化形成遮断式目标节点。“泰晤士小镇”在步行街转折处设置组合式的街头广场;安亭新镇在中部与河道等组合形成街头绿地;朱家角镇以局部放大方式在每一大的分段内又形成了小的分段,使界面曲折变化;浦江镇也以界面在步行街内形成了开合变化以及街头广场。

第三种类型为步行街之间交叉形成分段,交叉点成为目标节点。这种类型出现在具有两条及以上的步行街或街区相互交叉的状况中,安亭的步行街由两条“十”字形交叉形成,交叉点形成了圆形的街头广场,成为兼具标志物的目标性节点;朱家角镇的三段步行街均交叉于中心广场;罗店新镇则是由步行街组成街区,局部通过交叉转角的变化,使目标节点得到强化。

第四种类型为设置标志物或过街楼形式。实例中在步行街两端建立标志物是普遍的形式,以不同方式建立了与城镇结构性节点的关系,这在其位置的描述中已做过分析。在步行街中建立标志物的实例,如“泰晤士小镇”街头广场的建筑以及立面中的塔楼,安亭街头广场雕塑,朱家角、浦江镇的过街楼,罗店新镇的钟塔以及奉城镇的文化建筑等。

第五种类型是与其他线性元素交叉形成分段。其中,与河道的交叉形成节点的实例为安亭、枫泾、朱家角与高桥等城镇。另外,枫泾、浦江镇和“泰晤士小镇”等实例均以主路或次路与步行街交叉,这种形式在为步行街形成遮断的同时,也对街道的连续性造成了一定的丧失。

图3.3—10 实例中步行街分段建立可度量性的5种类型

无论是采用何种类型,这些方式的分段如同雅各布斯对街区的描述:“它们是具体的、社会意义上和经济意义上的连续体—当然,会是很小,但是却能组合在一起,就像是一条长长的绳子是由很多很小的纤维段组成的”[185](图3.3—10)。

(3) 界面功能混合的形成:界面建立了步行街的围合性空间品质,同时,对于产生多样化的社会活动来说,界面起到的是关键的作用,单一与多功能的界面对于步行街具有不同的影响。作为城镇的公共空间,公共性是步行街界面应当表达的重要内容。

从对实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多数城镇的步行街界面具有功能混合性的考虑,其中,“泰晤士小镇”、安亭、枫泾、朱家角、浦江与高桥等城镇将商业与住宅进行混合布局,这充分体现了公共空间多样化的建设。

功能混合的形式在实例中共显示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水平并联式,在步行街布局中,完全采用水平并联形式的实例为浦江镇步行街的东段,住宅与住宅、商业混合建筑在界面上呈并联状态。

第二种类型为水平与垂直叠加组合式。这种类型被多数城镇采用,具体为上住底商的方式。由于建筑的1~2层布局了商业功能,在沿街方向被划分为若干开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时,垂直的分隔也使住宅具有相对的私密性。

第三种类型涉及界面的利用,即延长界面的形式。较为典型的实例如朱家角镇,其步行街界面经不断地放大变化,形成了延长的混合界面。这种类型在“泰晤士小镇”、安亭、罗店、浦江镇等城镇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延长界面的方式不仅产生了街道空间的变化,而且也提高了步行街界面的可利用性,增加了功能混合的数量与复合度。

步行街界面上的功能混合一方面体现了步行街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支持了杨·盖尔所称的“边界效应”[186]:沿建筑界面是最受欢迎的逗留区域(图3.3—11)。

图3.3—11 实例步行街界面功能混合的三种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