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类型研究成果

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类型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空间的图、底关系体现了空间正、负结构所形成的关系,所建立的图形及其转换,成为我们观察“一城九镇”空间肌理、城镇结构的有力工具。图3.1—5芦原义信关于积极与消极空间的转换分析图左侧3图将B作为积极因素,是有计划的;右侧3图中B成为消极因素,是无计划的。

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类型研究成果

图3.1—4 图形的图、底关系

图片来源:程大锦(Francis D.K. Ching).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第二版).刘丛红译.天津:建筑情报季刊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94

正与负、阳与阴、黑与白、实与虚、积极与消极,在这些词组中反映了对立的意义。按照辩证法思想,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元素可以互相转换从而形成对立的统一关系。对于具有形态的城市或建筑空间,正、负等对立元素反映的是实体与虚空的辩证关系,即图、底关系[7](图3.1—4)。空间的图、底关系体现了空间正、负结构所形成的关系,所建立的图形及其转换,成为我们观察“一城九镇”空间肌理、城镇结构的有力工具。

图3.1—5 芦原义信关于积极与消极空间的转换分析图

左侧3图将B作为积极因素,是有计划的;右侧3图中B成为消极因素,是无计划的。图片来源:( 日)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

1. 空间的正结构与负结构

“好的空间结构总是由建筑和外部空间的相互转换形成”[8]。建筑和构筑物形成了城市空间的正结构,外部空间形成了城市空间的负结构。芦原义信把空间的负结构看作是没有屋顶的建筑空间,由地面和墙壁进行限定,并认为,空间的负结构与延伸的自然环境有所不同,而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正结构与负结构所形成的积极和消极空间,如图3.1—5中的A、B空间可以通过相互转换,实现对空间的积极组织[9](图3.1—5)。

正、负结构所反映的城市形态,显示了城市空间的三种主要结构性作用,一是显示了城市功能的流线组织;二是显示了结构形态的方向感;三是显示了城市形态的象征意义,这也是“城市空间必须完成的任务”[10]。对于城市空间正、负结构中各个不同元素的原则、观点与实践,茨林卡·鲁德兹(Zrinka Rudez)通过调查,得出了自1880年至1930年部分理论家的不同认识和做法(图3.1—6),从中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对于负结构中的广场、道路等主要公共空间的形式比较重视,如道路的线形、广场的围合性、主体建筑的位置等方面,同时也表明,负结构的造型对于城市形态具有主导的、积极的作用。

作为规划城市,“一城九镇”空间正、负结构的组织更多地强调了几何性、规则性与秩序性,体现在不同层次的设计成果中。本书对城镇结构的讨论建立在正、负结构的认识上,通过这些认识,比较实例的形态特点与设计类型,正、负构图是讨论的重要基础。图3.1—7 — 图3.1—16是根据10个城镇规划设计的平面图所绘制的 正、负结构图,其中,“泰晤士小镇”、安亭、罗店、浦江、“高桥新城”5个城镇基于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枫泾、朱家角、奉城镇基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前两者正、负结构图部分显示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阶段的建筑形态布局情况,临港新城、陈家镇则以总体规划成果为基础。因此,共有6个实例的正结构是建筑实体,其他则是规划地块正结构形式(图3.1—7 — 图3.1—16)。

图3.1—6 鲁德兹1988年对1880—1930年间城市空间组织原则及观点的调查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21插图改绘

图3.1—7 “泰晤士小镇”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赵燕等.新上海人的新生活.设计新潮/建筑.2004,114(10):58插图改绘

图3.1—8 安亭新镇(西区)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徐洁编.解读安亭新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6插图改绘

图3.1—9 临港新城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骆悰.临港新城战略背景与规划实践.理想空间.2005(6):37插图改绘

图3.1—10 枫泾新镇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赵燕等.新上海人的新生活.设计新潮/建筑.2004,114(10):61插图改绘

图3.1—11 朱家角镇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平面图等资料改绘,由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3.1—12 罗店新镇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59插图改绘

图3.1—13 浦江镇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浦江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改绘,资料由上海天祥华侨城投资有限公司提供

图3.1—14 “高桥新城”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包小枫,程大鸣.谈荷兰新城的几次规划变奏.理想空间.2005(6):80 — 82插图改绘

图3.1—15 奉城镇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奉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改绘,资料源自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奉城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http: //www.shghj.gov.cn/ghj_web/News_Show.aspx?id=3896. 2004—8—30

图3.1—16 枫泾新镇正、负结构图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崇明县人民政府.海岛花园镇—上海崇明陈家镇城镇总体规划.2004:11—12总体规划平面图改绘

2. 城镇空间肌理

肌理与结构概念描述了城镇空间的秩序组织。前者更强调二维空间形态,后者则更加全面地表达空间或非空间的内容(如象征意义、形态逻辑等)。肌理的形成与基本元素的形状、尺度与数量(至少3个以上相加)有直接关系。当一个元素不可分割,或虽然形成母题元素,但不相同或不相似地重复,并与其他元素没有关联时,这个元素表达的是一个独立的造型,而没有形成肌理;另一方面,当一个元素不可分割,但通过3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基本元素或母题元素重复,或按照一定的规律与其他元素形成联系时,则产生了肌理(图3.1—17)。城市空间肌理的基本元素是城市区块或街坊、建筑实体等正结构,及其产生的负结构间隙空间。“肌理的核心是由基本元素和它的间隙空间的重复形成的”[11],为了便于对“一城九镇”城镇肌理进行观察,将城镇空间肌理的属性归纳于以下8个方面(图3.1—18):

A. 比重:基本元素形成肌理的正结构占整个城镇(或区域)的面积比。形成的比重关系反映了负结构对城镇空间的支配度,也就是外部空间被限定的程度。通常情况下,负结构所占的比重越大,外部空间的围合感越弱,流动性越大,以至达到失控蔓延状态,从图3.1—9中可以看出,占不同比例的正、负结构对限定城市空间的影响。对于正结构,这个属性就是建筑密度。(www.daowen.com)

B. 渗透:肌理形态可以直接地反映空间负结构的渗透性。这个属性与城市街块的性质与尺度有关。在街块或建筑正结构连续的情况下,大型街块使城市负结构之间的联系距离加长,渗透性减弱;相反,小型的街块形成的负结构则增强了渗透性,也增加了处于外部空间中人们的选择性。另外,肌理的中断对于负结构来说丧失了渗透性,使处于尽端的空间目的性增强,公共性减弱。

图3.1—17 肌理的形成

图3.1—18 城镇空间肌理的基本属性

C. 同质:相同或相似元素按一定规律重复,距离和几何关系相同或相似。对于城市空间,体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正结构与负结构所形成母题元素的重复。同质属性通常反映城市空间整体性与分区状况,也显示出分区或街块形成的正、负结构所建立的空间秩序。

D. 异质:相异元素按不同规律排列。当正结构与负结构的基本元素或母题元素的差异性明显大于相同或相似性时,便成为异质的元素。异质基本元素或母题元素之间按照不同的距离和几何关系排列,在视觉上没有建立规则的排列秩序。然而,异质的肌理往往在同质结构中起到变异的构图作用,使表现的内容被强调。

E. 混合:同质与异质元素或母题元素按一定规律重复形成的混合性肌理。图3.1—9中显示的3种情况是城市空间中常见的类型,由于正结构的性质、功能、形式的改变,使完全同质的肌理往往难以形成,异质的正结构按照城市支配性结构元素或秩序排列。另一种情形反映的是同质元素按不同规则或不规则的重复,如同等住宅建筑按不同组织方式或自由的排列形成混合性的空间肌理。

F. 变化:不同肌理的变化与拼贴,元素的逐渐改变但按一定规律重复,肌理密度发生变化等。这些变化体现了不同性质的城市空间分区的状况,也显示了随着负结构密度的增加使空间的公共性得以增强。不同肌理的变化还体现了城市形态的时间特性,不同时期的空间肌理成为城市历史片断的拼贴。

G. 边缘:不同肌理相接或肌理中断形成的边缘。直接相拼贴边缘的肌理通常反映了同一分区但具有不同密度或结构方式的空间形态;面向支配性连续负结构的肌理中断边缘,显示了城市空间的方向性;而侵入式的城市负结构形成的边缘通常限定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广场和其他开放空间,这种边缘显示了负结构的积极性。

H. 独立的基本元素:独立的、不可分割元素或母题元素、元素组合的造型。独立性显示了元素的设立作用,在城市空间中,独立的正结构元素通常是重要的标示性建筑或街区,负结构则是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变异、独立性使元素在城市肌理中被强调。

根据不同的设计深度,我们将“一城九镇”的空间肌理分为两种层次,一种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中所显示出的空间肌理,空间的正结构是街块,负结构为街道、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另一种为由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所表现出的空间肌理,正结构为建筑,负结构一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或公共性间隙空间,另一部分是位于住宅区内的私有、半私有的开放空间或间隙空间。在这两个层次中分别选取三个区域肌理的正、负结构比重数值(表3.1.1.2—A),并进行分类对比(表3.1.1.2—B)。另外,根据以上对城市空间肌理形成和属性的概念论述,分析10个城镇在其他方面的空间肌理特征(表3.1.1.2—C)。

在表3.1.1.2—A中,我们分别选取了三类不同的区域,作为负结构比重的度量范围:第一类(1. 区)为城镇边界内区域,第二类(2. 区)为肌理较均匀的区域,第三类(3. 区)为中心区域。其中,选取的2.区,对于建筑正结构来说,一般是不同布局形式的居住区;对于地块正结构,则是以镇区或居住区为主的区域。表3.1.1.2—B显示了所选区域负结构肌理比重的数据对比。尽管按不同精度用图所统计的是一个粗略的数值,所选取的三种区域也不能涵盖所有类型,但却表达出三种不同区域肌理密度的概况。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负结构比重在10个城镇中均占据较大比例,结合正、负结构的密度分布,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1) 景观设施用地控制了城镇肌理的负结构比重:对区域边界内(1. 区)以建筑正结构所计的负结构比重均超过80%,城区内的正、负结构肌理具有较大的组群疏密差距,在某些区域内负结构形成控制,这些区域中的景观设施,如:大型公园绿地、湖面与水系等开放空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泰晤士小镇”、安亭新镇、枫泾新镇、罗店新镇以及临港新城、朱家角镇、陈家镇均布置了大型水面与绿地,表现在上述的数据比较中,负结构比重一般超出无大型景观设施城镇的约5%以上。陈家镇、临港新城的地块负结构比重超出朱家角镇、奉城镇的近50%,前两者均充分体现了“田园城市”城乡结合的形态原型。

表3.1.1.2—A “一城九镇”城镇空间肌理分析(A)

注:1. 表中数据与计算用图作图精度有关;
2. 标“*”者数字根据规划地块正结构所限定的负结构计算;未标“*”者数字根据规划建筑正结构所限定的负结构计算;
3. 表中图片为作者绘制,资料来源同图3.1—7~图3.1—16。

表3.1.1.2—B “一城九镇”城镇空间肌理比重对比

注:标*者为根据地块正结构计算的数值,其他则为根据建筑正结构计算的数值。

(2) 不同肌理形式、较均匀区域肌理负结构比重相当:在比较中,肌理较均匀区域的负结构比重较接近,均在70%左右。在选取的第二类(2. 区)区域中,肌理在各个城镇的布局方式有所不同,“泰晤士小镇”、安亭新镇基本上是周边式布局,枫泾新镇、罗店新镇、浦江镇为周边式结合行列式的混合形式,“高桥新城”、朱家角镇则以行列式为主要形式。不管是何种形式,相同的前提是获得合理的日照和环境条件,在上海地区,周边式住宅布局尽管在朝向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12],但仅从城镇肌理角度看来,其密度与行列式等其他混合形式相当。

(3) 中心区比重分布的三种类型:一是以传统空间形态为原型,如:安亭新镇和朱家角镇,前者以中世纪城市广场形式组织空间,后者虽然不是新镇的中心,但处于老镇中心位置,设计以传统空间为原型,它们的肌理比重在50%以下,形成较高的围合品质;二是以传统形态结合“田园城市”形态原型,尽管采用传统形态广场、步行街等形式,但因负结构尺度较大或与绿地、水面等无限定环境空间结合,使负结构比重增多,一般为60%~70%,形成两者并重的状态,如:“泰晤士小镇”、“高桥新城”、罗店新镇;三是以“田园城市”或“光明城市”形态为原型,如:临港新城、奉城镇以及枫泾新镇,虽然浦江镇中心区没有大型绿地和水面,但正结构以独立元素形式出现,使负结构比重加大(建筑负结构超过80%,地块负结构 超过50%)。

表3.1.1.2—C “一城九镇”城镇空间肌理分析(B~H)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注:表中图片为作者绘制,资料来源同图3.1—7~图3.1—16。

通过表3.1.1.2—C的分析,可以看出10个城镇其他肌理属性(B~H)的主要特点:

(1) 肌理渗透性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中、高密度或小街块正结构中渗透性较高。除浦江镇使用了较为均匀的小型街块,中心由负结构控制外,其他城镇都在中心或公共区域局部通过加强正结构密度,同时提高负结构渗透性进行布局。另一方面,在低密度正结构中渗透性较弱。外围区域街块加大,负结构形成控制,区块多为尽端形式。如:“泰晤士小镇”、安亭新镇、罗店新镇、枫泾新镇、朱家角镇、奉城镇等城镇在外围布置了低密度组团,区块渗透性较弱。

(2) 肌理改变多元化:10个城镇的肌理改变在混合、变化方面采用了多元的形式,其中,不同形式,但规则相同的混合与变化保持了肌理形态的完整性,如:“泰晤士小镇”、安亭新镇、朱家角镇、“高桥新城”、浦江镇等城镇。其他形式的改变较多地体现了区域性特征,如罗店新镇住宅区同元素,不同规则的变化形成了街块的整体性。

(3) 以负结构肌理作为边缘:使肌理的区域性增强,一种是负空间成为区域的边界,以线性街道、绿地等形成不同肌理的边缘,这种特点在10个城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另一种是负结构的侵入形成的边缘,负结构可以是广场,如“泰晤士小镇”的组合式广场、朱家角老镇区的小型广场、罗店的中心区广场;也可以是绿地等开放空间,安亭新镇的街头公园、浦江镇街块中心绿地以及临港新城楔形绿地等。

(4) 独立、异质元素作为中心或被强调:从异质与独立元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不同形式与规则方式出现的异质元素被得以强调,独立元素通常以设立的点状构图形成城镇中心或公共建筑。

3. 小结

首先,我们在本节建立了“一城九镇”研究对象的图底关系,即正、负结构图。通过正、负结构的肌理分析,对10个城镇的城镇空间形态形成了初步的认识。一方面,10个城镇的图、底关系反映了郊区城镇以低密度为特征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在城镇正、负结构肌理属性上的变化,使城镇空间形成了相异的不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如柯林·罗所描述的现代城市和传统城市图、底关系:“一个几乎完全是白的,另一个则几乎都是黑的”[13]两个极端的肌理拼贴。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1) 负结构肌理形成整体性的支配作用;

(2) 中心区肌理形成了负结构比重较大、小以及折衷三种类型;

(3) 不同肌理元素的排列规则变化对负结构比重影响有限;

(4) 负结构控制区域使渗透性削弱,小尺度正结构控制区域渗透性则得到强化;

(5) 肌理形式呈多元化改变状态;

(6) 城镇中相近比重肌理结构通常以负结构形成边缘;

(7) 独立、异质元素作为城镇中心或被强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