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一城九镇城市设计方案

上海一城九镇城市设计方案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世博动迁基地的建设,浦江镇调整了镇区其他区域的用地构成,主要集中在镇区南部区域。2005年5月,《浦江镇中心镇区6.5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至此,浦江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设计。图2.7—11浦江镇城市设计中使用的三个层次的网格系统从网格中被强调出来的轴线系统是浦江镇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

上海一城九镇城市设计方案

继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之后,2003年底,格雷戈蒂公司与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了中心区及其以北区域2.6平方公里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这个区域也是镇区建设的启动区,其大部分区域为现已部分建成的“新浦江城”(图2.7—7)。为了世博动迁基地的建设,浦江镇调整了镇区其他区域的用地构成,主要集中在镇区南部区域。其中,世博动迁基地位于镇区南侧边界以北、东侧边界浦星路以西、纵向轴线道路浦锦路以东、内圈环形河道以南的区域,用地约1.51平方公里(图2.7—8);它的西侧被划为城镇建设动迁用地,占地约1.2平方公里(图2.7—9)。2005年5月,《浦江镇中心镇区6.5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至此,浦江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基本上实现了全覆盖设计(图2.7—10)。

纵观浦江镇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进展过程,虽用地构成根据实际发展情况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格雷戈蒂公司方案所形成的正交轴线系统、网格结构等主要设计元素均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南北向轴线由带形公园转变为轴线道路,网格结构在沿黄浦江用地设计暂行搁置后显得更为完整与突出,形态更趋整体。其城市设计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以黄浦江岸线、浦星公路坡地绿带以及南北两侧绿带建立了连续的围合性城镇边界,形成了外圈的环城结构组织;

(2) 将北侧的黎明河以及环西河、环东河、环南河四条河道环通,建立了内圈的环城结构组织;

(3) 形成了东西向陈行路、南北向浦锦路组成的“十”字正交轴线,两条轴线分别引导了带状中心区以及社区生活公共设施带;

图2.7—7 浦江镇2.6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由上海天祥华侨城投资有限公司提供

图2.7—8 浦江镇世博动迁基地规划平面图

资料来源:邢同和.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简介.时代建筑,2005(5):51

图2.7—9 浦江镇区规划用地划分

作者根据浦江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编绘

图2.7—10 浦江镇6.5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由上海天祥华侨城投资有限公司提供

(4) 以300×300米为主要模数建立了的网格形的道路结构;

(5) 中心区为带形形态,沿横向轴线发展,集中了镇区的公共设施;

(6) 在沿江区域与镇区之间设带状公共绿地,布置体育、娱乐、休闲等设施;

(7) 河道结合道路成河街形式,延伸或连接现状水系,以内圈环城河道组织水系网络;

(8) 以中心区为轴心,城镇区域密度由南向北呈自密至疏的渐变;

(9) 绿地系统以点、线为主要形式;

(10) 强调功能与社会混合。

1. 网格与轴线:古罗马的—中国的—现代的

说起“意大利风格”,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辉煌的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城市以及意大利的现代艺术。特别是对古典时期意大利的联想,也许很容易转变为人们对建造一个再现古典“意大利风格”城镇的期待。然而,在浦江镇规划中,格雷戈蒂公司采用了一个看似平常却含意深刻的结构元素组合—网格与轴线。

浦江镇规划的网格系统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道路网格,将城镇划分为300×300米(中线对中线,以下同)的街块;第二层是绿地与开放空间网格,与第一层网格错位,将街块再分为4个150×150米的组团地块;第三层是中心区两侧混合区域组团中建筑之间的“十”字形网格,将组团地块继续划分为75×75米的建筑用地(图2.7—11)。除南侧区域局部形成放射线等变化外,规划使用的网格大多整体、均匀,从街块的划分直到建筑地块,网格始终扮演着空间限定的主要角色。

图2.7—11 浦江镇城市设计中使用的三个层次的网格系统

从网格中被强调出来的轴线系统是浦江镇城市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这个贯通南北、东西的正交“十”字形轴线位于镇区的几何中心,为网格系统建立了坐标。

这种以网格与轴线作为主体结构的城市形态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以及中国周代。至古罗马时期,网格城市形态因希腊的传统被继承下来,并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建于公元1世纪的提姆加德城(Timgad,阿尔及利亚)是一个退役军人的驻地,类似古希腊的普里耶纳城,城市结构也是矩形边界内极其规则的正方形网格。两条主要街道形成了“十”字轴线,并在相交处建立中心,布置广场、剧场等公共空间与设施(图2.7—12)。“十”字形轴线系统是古罗马城市的典型形式,也是区分希腊网格形城市的重要标志(图2.7—13)。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周代的城制,其“九经九纬”就是指九条直街与横街街形成的网格形态。中国古代城市网格的形成与“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有关,经纬主次道路“就像田中的阡陌一样把城市划分成不同等级的‘井’字,相套组合成方格网平面”[184](图2.7—14)。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网格平面包含了居中的宫殿、官府等建筑以及“闾里”“坊里”“坊”等居住街坊,中轴线的布局也是其特点之一,如元大都的正交轴线等(图2.7—15)。

图2.7—12 建于公元1世纪的提姆加德城平面图

图片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263

图2.7—13 《古代测量》(Gromatici Veteres)中的插图,两条垂直相交轴线所形成的城市

图片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257

图2.7—14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59

图2.7—15 中国古代城市的轴线布局示意图,从左至右依次为:曹魏邺城、唐长安、元大都

图片来源:董鉴泓主编.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54

同样,网格形在现代主义时期也成为城市结构的基本形态之一。在勒·柯布西耶1951年为印度昌迪加尔(Chandigarh)所做的规划中,网格主宰了城市空间,类似于古罗马的方式,规划在两条正交轴线处设置商业办公区、市民中心,纵向轴线的对景是政府的行政区建筑,带形公园沿纵轴贯穿整个区域。规划还在各个街块中间形成了“十”字形的商业街与绿带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了与道路网格错位的另一个网格系统(图2.7—16)。

图2.7—16 勒·柯布西耶的昌迪加尔规划草图,1951年

图片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1018

图2.7—17 赖特:典型地段的网格分割规划,芝加哥,1913年

图片来源: (美) 肯尼斯·弗兰姆普敦.现代建筑— 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205

图2.7—18 米而顿·凯恩斯的道路网格

资料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995

另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在他的“广亩城市”中也使用了网格结构,“19世纪城市的集中性被重新分布在一个地区性农业的方格网格上”[185],网格结构体现了他平均主义的观念(图2.7—17)。

始建于1967年的英国新城米而顿·凯恩斯以一个约1公里的道路网格划分城市空间,网格限定并分隔了大型的城市社区,形态则是随地形构成的不规则曲线形式(图2.7—18)。这三个现代城市均运用了网格结构,表达了不同的设计观。

从古罗马、中国古代到现代城市,网格与轴线结构如同一个“公约数”贯穿着城市设计不同的历史阶段。浦江镇的城市设计充分运用了这个具有同一性的形态原型(表2.7)。

表2.7 浦江镇主要城市结构元素与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网格形城市的比较

注: 1. 提姆加德、昌迪加尔的网格尺寸源自(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7,155
2. 北宋东京城网格尺寸源自张驭寰.中国城池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56
3. 米而顿·凯恩斯网格尺寸源自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995

表2.7比较了浦江镇与上述不同时期网格形城市的主要形态元素,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浦江镇的城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时期网格城市形态原型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了类似提姆加德、北宋东京城的正方形网格;

(2) 道路网格的尺度与提姆加德城接近;

(3) 建立了与提姆加德、昌迪加尔相似的正交轴线系统;

(4) 在轴线交叉处设中心区,并采用如同凯恩斯的带形形式;

(5) 形成了与道路错位的绿地等开放空间网格,与昌迪加尔类似。

浦江镇的城市设计汲取了形态原型的有利特点,以娴熟的设计手法创建了新镇清晰、整体的结构形态。一方面,通过对古典城市原型形态元素提取与整合进行创作,体现了新理性主义的设计观,另一方面,设计充分地表现了现代主义的构图形式(图2.7—19)。

图2.7—19 蒙德利安(Piet Mondrian)的现代主义画作,1942/43年

图片来源:Albrecht Dürer Gesellschaft. Der Traum von Raum, Gemalte Architektur aus 7 Jahrhunderten. Marburg: Dr. Wolfram Hitzeroth Verlag, 1986: 239(www.daowen.com)

2. 绿坡“城墙”与环城“河街”

浦江镇的城市设计建立了类似古典城市城墙、护城河的圈层组织。其中外圈的边界是环城的绿化带,内圈的限定元素是一个与道路结合的环形河道。

在格雷戈蒂公司2001年的竞赛方案中,环城绿带被描述为“城墙风貌”,“设计灵感来自围有城墙的意大利城镇,秀色可餐的风貌藏在城墙内,给外来者以惊喜感”[186]。“城墙”沿城市主干道浦星公路与北侧绿带较宽处展开,以一个高出城市道路,并且连续的绿坡构成。在设计图中,这个绿色的城墙显示出梯形齿状的波形形态,类似于16、17世纪的棱堡城墙(图2.7—20)。

棱堡城墙出现于16世纪,在17世纪得到了普及与发展。“棱堡是为了对抗以炮术为基础的新一代战争技术而发展形成的”[187],其尖突的形式虽然较易受到集中的攻击,但也增加了防御面积以及便于观察和指挥,有利于军事防御。在文艺复兴时期,棱堡城墙成为理想城市(Ideal Cities)星形设计的形态元素 (图2.7—21,图2.7—22)。

浦江镇的绿坡式的“城墙”将类似棱堡城墙的尖突形态变形成为梯形,形成的高坡高约7米,并有树木等种植[188],梯形突出的部分有时是停车场,有时布置体育设施。在某种程度上,绿坡城墙可以屏蔽了来自城市道路的污染(图2.7—23),为城镇建立了归属感,在形态上,形成了强大的镇区边界,强化了城镇空间的整体性;棱堡形态还被用于景观元素的造型,赋予标识性(图2.7—24)。

图2.7—20 浦江镇规划平面图中的梯形齿状绿坡城墙平面图,左图为竞赛方案,右图为修建性详细规划

作者根据相应平面图编绘

图2.7—21 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图形

图片来源: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56

图2.7—22 16世纪末的意大利城市弗尔拉拉(Ferrara)的棱堡城墙

资料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603

图2.7—23 浦江镇沿浦星公路的绿坡城墙,2006年

图2.7—24 浦江镇沿路景观设施

图片来源:赵燕等.新上海人的新生活:浦江镇的空间与设计.设计新潮/建筑.期,上海,2004,114(10):28

浦江镇镇区的另一个圈层组织,是一条围绕中心区环城河道。河道形态以中心区为核心,围合了混合功能的区域。在竞赛方案中,这个环形河道以正方形形式出现,并在四个不同方向上产生支流向外围延伸(图2.7—25)。在以后的详细规划中,环城河道保留了环形和带形中心区的“日”字形河道,并延伸形成了一个“目”字形河道系统,如此便形成了类似于护城河的河道(图2.7—26)。

其中,围绕核心区的正方形环城河道分别被命名为“环南河、环东河、环西河”以及北侧的“黎明河”,环城特征明确。环形河道宽30米,在“目”字形河道的最北侧的“中心河”局部变为63米。30米的河道两侧均布置了7米宽的城镇支路级的车行道路,道路的两侧分别留有5米的人行道,成为一个河道与道路相结合的“河街”形态(图2.7—27)。因规划的道路为300米网格,沿河街每300米基本上都会建有桥梁,桥面与河道之间约2.7米的高差[189]可以使游船通过,通行仅限于环城河道。这个类似护城河的环城“河街”形成了环绕内城的运河风景,进一步加强了城镇的圈层形态(图2.7—28)。

图2.7—25 浦江镇2001年方案中的环形河道

作者根据格雷戈蒂事务所.上海市/浦江镇/城镇风貌/规划设计.设计新潮/建筑,2003,104(2):21插图编绘

图2.7—26 浦江镇修建性详细规划形成的河道系统

作者根据浦江镇修规总平面图编绘

图2.7—27 浦江镇环形的“河街”断面示意图

作者根据浦江镇修规道路断面图编绘

图2.7—28 施工中的浦江镇环城“河街”,2006年

图2.7—29 16世纪荷兰西蒙·史蒂文规划的港口理想城市平面图

图片来源: (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2

浦江镇规划以内、外两个环城组织建立了城镇空间的圈层结构,形态类似文艺复兴时期的港口“理想城市”。其圈层形态原型的特点与中世纪的生长形态不同,主要区别在于使用了严格的城市网格以及强调规则的几何形。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在棱堡城墙内采取了网格结构,对于一些港口城市,这种形态更加具有实用性。16世纪末荷兰城市理论家西蒙·史蒂文(Simon Steven)规划了一个具有港口的“理想城市”,采用的是棱堡城墙、护城河与正方形网格道路相结合的外圈形式,在内圈设置了环城的运河,运河行走在道路的中央,组合成与浦江镇相同的“河街”形式向外延伸,在城市中心的带形用地内布置了宫殿、广场等公共空间与建筑。城市结构的圈层形态与浦江镇极其相似(图2.7—29)。

3. 带形中心区

浦江镇的带形中心区是城镇的核心区域,也是空间结构的主轴之一。在竞赛方案中,规划在中心区西端布置了沿黄浦江水岸的码头酒店、办公楼等设施,形成了一个商务旅游港口节点(图2.7—30);中心区的中段是以镇政府、会议中心为主的区域;东端则是一个在水面中综合性建筑,被命名为“意大利宫”,所临湖面为“江月湖”是镇区内唯一具有较大规模的水面。这个带形的空间序列一直伴随着一条40米宽的周浦塘河道通向黄浦江(图2.7—31)。

图2.7—30 2001年浦江镇规划夜景鸟瞰图

图片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未来都市方圆,上海市城市规划国际方案征集作品选(1999—2002). 2003:329

网格形城市的带形中心区,不仅出现在如上述文艺复兴时期史蒂文的“理想城市”设计中,其原型还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网格城市。古罗马晚期的公元4世纪,在意大利之外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如位于现在德国西部的特里尔(Trier)。特里尔也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靠近卢森堡的边境,侧临莫泽尔河(Mosel)。在古罗马时代,特里尔是一个典型的网格形城市,它的中心区由公共空间与重要的建筑物组成,其中与纵轴道路正交处为广场,宫殿以及皇帝的温泉浴场分别布置在中心区两端,中心区呈带形布局通向西侧的莫泽尔河。其构成方式在形态上与浦江镇的中心区颇为一致(图2.7—32)。

图2.7—31 2001年浦江镇规划的带形中心区平面图

图片来源: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未来都市方圆,上海市城市规划国际方案征集作品选(1999—2002). 2003:334

图2.7—32 古罗马城市特里尔网格及其带形中心区

图片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264

在浦江镇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中心区的布局得到了深化,自临浦星公路开始,规划依次布置了“意大利宫”与江月湖、花园、餐饮、休闲、办公、酒店式公寓、高档商业、度假酒店和会展等功能,行政中心移至核心带南侧临南北纵轴的地块(图2.7—33)。中心区用地的净宽度为219米[190](不包含40米河道)。在长边方向以300米为单位分割,所划分的地块约为219米×300米。“意大利宫”建筑是一个商业、文化混合体,地块容积率为2.5,其他地块以不同公建功能进行混合,容积率约为1.4[191],具有相对较高的开发强度(图2.7—34)。

图2.7—33 浦江镇带形中心区用地布局示意图

作者根据浦江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改绘

图2.7—34 浦江镇带形中心区平面图

作者根据浦江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改绘

图2.7—35 米而顿·凯恩斯的土地使用分析以及三个地块尺度

图片来源:Walker, Derek. The Architecture and Planning of Milton Keynes. London: The Architectural Press Ltd., New York: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59

英国新城米而顿·凯恩斯同样建设了带形中心区(CMK),与浦江镇相比,CMK规模较大,占据了2个大型网格,即1.8×0.9公里共162公顷的用地。设计通过比较巴黎伦敦的城市格网,进行了中心区比例方面的研究,力图实现大规模、具有宜人尺度的景观化城市中心目标[192]。CMK使用了三种土地使用的尺度— 一个比例为1 ∶ 1.5的地块适应于所有的办公、商用开发。这个比例的地块尺度132×72米,可被允许最大建造建筑面积约1.43万平方米,在一个面积为150×72米的地块上最多可建1.62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1.5)[193],建筑层数也以多、低层为主(图2.7—35)。20世纪90年代,新的CMK规划加强了节点设计,并在开发量、功能混合等方面适当地予以提高与强化(图2.7—36)。

图2.7—36 米而顿·凯恩斯中心区总体规划图

图片来源:张捷,赵民编著.新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田园城市思想的世纪演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14

与CMK相比,浦江镇的中心区虽然规模不大,但在空间形态、地块尺度、开发强度方面却比较相似。经不同用地性质的划分,多数地块也形成了约150×100米或更小的尺度,开发强度略低于CMK。不同的是,CMK规划多以线性空间,如道路、步行道等组织空间,地块较均匀;浦江镇中心区则主要以面状开放空间组织空间,如水面、庭院、绿地公园等,尺度相对较大,在建筑密度不高的情况下,建筑高度相应提高,规划几乎在每个地块均设置了10~12层的高层建筑,地块内的建筑空间构图更加注重形成不同方向的变化,以及建筑正结构之间的呼应关系。这种造型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图2.7—37,图2.7—38)。

图2.7—37 浦江镇中心区图底关系平面图

作者根据浦江镇6.5平方公里修规平面图改绘

图2.7—38 1955年密斯为伊利诺工学院所作规划平面图

图片来源:Benevolo, Leonardo. Die Geschichte der Stadt. Frankfurt/New York: Campus Verlag GmbH, 1983: 9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