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罗店新镇详细规划研究成果

上海罗店新镇详细规划研究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2.6—10罗店新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平面图图片来源: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582003年2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编制了《罗店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约3.44平方公里[160]的新镇区以及约3.32平方公里的片林区,由东侧的潘泾河、南侧的杨南路、西侧沪太路、北侧月罗路作为边界,用地形态呈长方形。

图2.6—10 罗店新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平面图

图片来源: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1):58

2003年2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编制了《罗店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约3.44平方公里[160]的新镇区以及约3.32平方公里的片林区,由东侧的潘泾河、南侧的杨南路、西侧沪太路、北侧月罗路作为边界,用地形态呈长方形。控制性详细规划根据总体规划提出的空间结构、分区及其道路等设计原则,重点对新镇区进行深化设计。规划保持了总体规划提出的道路与水系格网,并根据罗店水网密布的自然特征,强化形成了“岛屿或半岛式”的城镇空间形态,并以大片森林、湖泊、草地在城镇周围建立自然屏障,构成了“林、城、水相间有机生长的现代型网状结构形态”[161]

规划对总体阶段规划的核心区,即两条河道的周边区域进行了重新布局。在功能与形态上作了如下调整,一是沿西侧沪太路近0.7公里长的界面形成了一个约13公顷的大型水面,并称之为“美兰湖”,这个湖面与荻泾河连通,成为新镇的核心景观元素;二是在“美兰湖”东侧设置了两个大型公共建筑组团,分别是美兰湖国际会议中心和一个传统形态的商业步行街区;三是将新镇区东侧的一条贯穿南北的支路形态由折线形更改为曲线形,使之成为中心区两个公共建筑组团的主要交通性道路(图2.6—10);四是在总体规划提出的形态设计基础上进行了深化与调整。

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期完成的《罗店中心镇修建性详细规划》选取了新镇中心区约1.31平方公里作为用地范围,西侧仍以沪太路为界,东、南、北侧分别以抚远路、约帕路河道、诺贝尔路为界,对公共空间、包括广场、街道、公园、滨水区域、各公建地块、部分典型住宅地块,在形态、容量、城市设计导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设计基本原则与形态设计完全贯彻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的设想(图2.6—11)。

图2.6—11 罗店新镇鸟瞰图

图片来源:罗店中心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文本,由开发建设单位提供

图2.6—12 罗店新镇规划总平面图

作者根据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生态园区详细规划平面图编绘

图2.6—13 罗店新镇拓扑河道形态的树枝形道路

2003年9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瑞典SWECO公司等单位联袂编制了《罗店中心镇生态园区详细规划》[162],规划分为两个设计区域,一个为105.7公顷的低密度住宅区以及生态和森林等,另一个则是占地约226公顷的高尔夫球场 (图2.6—12)。

1. 树枝形网格结构形态

罗店新镇的规划设计建立了具有网格特点的城市结构。然而,规划所形成的网格并不是相互贯通的正交形式,而是一个经变异产生的网格系统。这个网格系统起源于区域内两个自然河道的交叉形式,即荻泾河、马路河的“Y”字形态。

河道形态对规划的空间布局产生了两个主要影响,第一个影响是新镇的两条纵向主干道路形成了与河道方向相反的“Y”形交叉形态,成为树枝形道路形态的枝干;第二个影响是新镇区主要公共建筑地块以及中心布置于这两条河道的交叉处,并沿两条河道的不同方向延伸展开。其中,重要的影响便是道路系统对这个“Y”形河道形式的拓扑(图2.6—13)。

图2.6—14 罗店新镇树枝形道路、河道、绿带组成的网格结构

图2.6—15 中世纪城市萨比奥内塔的“T”形结构

图片来源: (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1

枝干道路形成之后,横向的道路与枝干道路形成了“T”形连接,建立了一个由河道、道路、绿带组成的网格结构(图2.6—14)。斯皮罗·科斯托夫在《城市的形成》中分析了四种情况下的“T”形交叉道路的产生因素,第一种情况是中国传统网格城市中的“T”字路口,是为了“阻挡邪气”;第二种如费城平面中的“T”形路口,是为了打破网格平面的拘谨和单调;第三种是现代建筑师推崇的“T”字路口,可以减少正面对撞的机会,并且可以为重要的和趣味性的建筑物提供对景通道;第四种情况,如意大利中世纪城市萨比奥内塔的“T”形结构,是追求形式变异的“手法主义”[163](图2.6—15)。罗店新镇的“T”形网格产生的形态基础是基地上的河道形式,正如科斯托夫所言,“T”形方式打破了正交网格的规则性,马路河成为新镇中心区的对景通道,同时,对汽车的缓速、对景的设置以及组团街坊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正是因为道路与河道网格的交错布局,特别是河道、绿带的交织形态,为网格所限定的组团和街块建立了明显的边界,为邻里组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结构布局上,网格使新镇的组团处于半岛或全岛状态,类似由“新城市主义”者DPZ设计的美国佛罗里达棕榈海岸郡威灵顿镇(The Town of Wellinton)的形态。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末规划建设的新镇,以水系网格为边界形成了九个邻里组团,在区域中部通过水系宽度的收缩,建立了一个具较高密度的商业中心(图2.6—16)。威灵顿镇属于“新城市主义”的TND发展模式,设计将密集的混合建筑以及部分邻里公园布置于中心湖的两侧,公共建筑沿湖布置,“增加的公共领域为整个社区创造了唾手可得的利益”[164]。罗店新镇在整体形态,特别是组团形态上与威灵顿镇较为相似。与威灵顿镇相比,罗店新镇的中心区布局集中,功能也比较专业化、单一化,形成了周围邻里对中心区公共系统的依赖。根据发展计划,邻里住区将由不同的开发商负责设计与建设,在形态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除必要的公共建筑配套外,在邻里住区没有形成如威灵顿镇的混合建筑和邻里中心,各个邻里至城镇中心的步行距离也相对较大(图2.6—17)。

图2.6—16 佛罗里达棕榈海岸郡威灵顿镇的城镇形态

图片来源: (美) 彼得·盖兹编著.新都市主义社区建筑.张振虹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1

图2.6—17 罗店新镇组合式网格形成的组团

“虽然网格设计随处可见,但却常常被人们误解,认为它是无须甄别的简单的概念。正相反,网格是一种极具可塑性的、多变的规划系统,正因为这样它才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功”[165]。罗店新镇的树枝形网格结构一方面划分了城镇的组团区域,另一方面,“T”形的交叉形式使网格形态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2. 核心区的传统形态

在功能上,罗店新镇的中心区集中配置了大型会议中心、商业步行街区、行政中心、学校、中瑞(典)研究院等公共设施,围绕一个约11公顷的“诺贝尔公园[166]”布置。中心区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会议中心与步行商业街区部分沿荻泾河展开,在公园的西侧;公建服务区、行政中心、学校、研究院部分沿马路河布局,位于公园的北侧;医院则布置在公园的南侧。由此,围绕公园规划形成了一个集中的公共区域(图2.6—18)。从功能上看,会议中心与步行商业街区更偏重于公众性和商业性,是中心区的核心区域。

图2.6—18 罗店新镇中心区平面图

作者根据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1):59图片改绘

位于镇区西侧的“美兰湖”面对城市主干道路沪太路开放,形成了较长的对外景观界面,同时也成为核心区的西侧岸线,与荻泾河在南、北两侧联通。核心区分为两个组团,分别是会议中心和步行街区,规划将这两个组团置于水、公园的包围之中,呈岛屿形态(图2.6—19)。两个并列的组团由四个线性元素进行连接,一是“美兰湖”的公共岸线,会议中心岸线采用的是码头形式,步行街区则为绿地形式(图2.6—20,图2.6—21);二是一条串联两个组团的曲线形道路,它承担了核心区内主要的机动车交通,也是会议中心和步行街区的区域边界(图2.6—22);三是贯穿两个组团的步行街,由周边式街坊负空间行形成街区(图2.6—23);四为临荻泾河的沿岸街道(图2.6—24)。

这种岛屿组团及其联系的方式在罗勃·克里尔的设计中具有类似的表现。1989年,克里尔为瑞典哥特堡的萨内加茨·哈姆内恩(Sånnegards Hamnen, Göteborg)一块昔日造船厂用地设计了一个可容纳8 000人的新社区,设计遵循了他一贯主张的传统空间模式:周边式街坊、河道、岛屿、广场以及狭小且不规则的街道。与罗店新镇核心区相似,岛屿以一条主要道路串联,岸线为周边布置街道,以周边式街坊组织街区(图2.6—25)。

图2.6—19 罗店新镇核心区鸟瞰图

图片来源: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1):59

图2.6—20 罗店新镇会议中心组团临“美兰湖”的岸线,2006年

图2.6—21 罗店新镇步行街区组团临“美兰湖”的岸线,2006年

图2.6—22 罗店新镇核心区的串联道路实景,2006年(www.daowen.com)

图2.6—23 罗店新镇核心区步行街区实景,2006年

图2.6—24 罗店新镇核心区的四个线性公共空间

罗店新镇核心区的另一个公共空间要素是广场,共有三处,分别设于两个组团及其连接处。其中,位于会议中心的广场由两部分组成,临会议中心一侧为半圆形,以硬质铺地为主,围合广场的会议中心建筑为半园弧形,从广场圆心向“美兰湖”呈放射态势,由宾馆、娱乐与会议中心三栋不同功能的建筑组成,3.4万平方米、6层的建筑形成了较大的体量;临荻泾河的是一个矩形广场,以绿化为主[167]。核心区南端的广场被称为“市场广场”,由三面建筑围合,是步行街区南入口广场。两个组团之间的广场是“文化广场”,由商业、娱乐建筑围合,两侧临水,也是连接“美兰湖”与“诺贝尔公园”的开放空间(图2.6—26)。三个广场使用了欧洲传统的周边式建筑作为围合界面,并在“市场广场”建立了制高的塔楼 (图2.6—27)。

图2.6—25 罗勃·克里尔在瑞典哥特堡的萨内加茨·哈姆内恩设计的社区平面图

图片来源:Krier, Rob. Town Spaces. Basel/Berlin/ Boston: Birkhaeuser, 2003: 81

图2.6—26 罗店新镇的三个广场鸟瞰图

图片来源:瑞典SWECO公司.罗店新镇中心区景观设计.理想空间,2005(6):74~77

图2.6—27 罗店新镇“市场广场”上的塔楼 2006年

图2.6—28 罗店新镇核心区平面示意图

“从纯粹几何角度,城市街坊(City Block)是任何城市设计结构的基本单元[168],克里尔将街坊与建筑并称为复杂城市结构设计的工具。如同克里尔所言,周边式街坊成为罗店新镇核心区的基本造型元素,街坊跨越两个岛屿组团,沿荻泾河伸展,形成了步行街区、广场的组群形态,空间的造型试图再现欧洲传统城市的面貌。在罗勃·克里尔1993年为柏林斯普瑞柏根政府中心(Spreebogen Government Centre, Berlin)[169]所作的规划中,这种造型以一个环状形式出现,水中的岛屿呈半圆的放射结构,组团以广场为中心,形成了周边式街坊与步行街区,并通过中间的道路进行串联,形态设计方式与罗店新镇如出一辙(图2.6—28,图2.6—29)。

图2.6—29 罗勃·克里尔等设计的柏林斯普瑞柏根政府中心轴测图

图片来源:Krier, Rob. Town Spaces. Basel/Berlin/Boston: Birkhäuser, 2003: 61

在一定程度上,罗店新镇的城市设计手法与罗勃·克里尔具有同一性。“克里尔全盘否定现代主义,坚持城市建设的柏拉图理想……”[170]。克里尔的理想在于重现欧洲传统空间形态,恢复传统空间的近人尺度,从这个观点出发,罗店新镇的核心区设计塑造了宜人的空间尺度,但其建筑界面则是对所谓“北欧风情”的移植,环境也是照搬了“斯堪的纳维亚小镇的风格与特点”[171],使一个成陆于唐代的江南城镇出现了“天外来客[172]

3. 邻里与三个典型住区形态

如同以上的分析,罗店新镇规划一方面建立了较大规模、集中的镇区中心,另一方面,以水系、道路与绿带形成网格,为外围的住宅区域构建了具有明显边界的地块。如果将中心区北侧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作为北区中心,其控制的范围在1公里内;如果将核心区南端的“市场广场”作为南区中心,控制的半径也接近1公里。两个中心形成了城镇级社区服务系统的一级结构。罗店新镇规划对于邻里及其步行圈没有作重点描述,但规划确定了13个“社区级公共服务中心”[173]。按照“新城市主义”模式,步行尺度、边界与中心是邻里结构的主要元素[174],根据罗店新镇规划服务中心的分布情况分析,规划的邻里实际上共有11个(包含生态园区内临新镇区的3个独立式住宅区),并具有距邻里中心200~300米步行圈,形成了区域布局的二级结构(图2.6—30)。

基于邻里的划分,罗店新镇规划提出了三个典型的住区形式,分别命名为“现代城”、“花园城”和“生态城”[175]。根据规划的描述,“现代城”是以塔式公寓与联排式住宅相结合的样式,建筑2~5层,中、低密度,体现“北欧现代建筑风格”。在模式图中,住宅共有条式、“U”形围合式、点式以及“L”形的组合(图2.6—31)。“花园城”以3~4层公寓以及联排式住宅为主,为中密度区域。在规划平面组合模式图中,显示的是“U”形或“L”形住宅组成的周边式形式,与新镇核心区传统周边形式街坊建筑形态相呼应(图2.6—32)。“生态城”是低密度的独立式与联排式住宅区,在平面组合中,规划试图以不同的建筑组合方式产生围合感与组团感(图2.6—33)。

图2.6—30 罗店新镇规划形成的两级区域结构

作者根据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1):59图片编绘

图2.6—31 “现代城”的平面组合与意向透视图

作者根据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1):60 — 61编绘

图2.6—32 “花园城”的平面组合与意向透视图

作者根据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1):60 — 61编绘

图2.6—33 “生态城”的平面组合与意向透视图

作者根据鲁赛.罗店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理想空间,2004,1(1):60编绘

图2.6—34 罗店新镇区三种住区模式的布局

作者根据罗店新镇规划总平面图编绘

在城镇结构布局中,规划并没有以“新城市主义”的邻里方式围绕中心区逐步向外形成建筑密度的递减,而是将中密度的“花园城”布置于荻泾河和平行的景观道路罗溪路之间,成为枝干的组成部分。由于这个带状区域贯穿整个新镇区,周边式住宅与体现“北欧风情”的核心区建筑强化了城镇的枝干形空间结构。低密度的“生态城”被安排在中心区的南侧,“现代城”占据了中心区北侧的大部分区域以及新镇区的最南端,其规模也是三种形式中最大的(图2.6—34)。

这种住区类型布局的方法类似DPZ在威灵顿镇对社区建筑与组合的类型设计。威灵顿镇是由9个邻里组成的社区,DPZ设计了12种建筑与组合模式,分别就功能、布置、停车、高度等方面提出了类型上的设想(图2.6—35)。类型的设计使这些邻里体现出建筑混合、多样化以及传统风格等主要特点。除体现“新城市主义”倡导的原则外,DPZ类型学设计方法的意义还在于可以对不同建筑师设计的邻里空间形态进行控制,以产生统一、整体的城镇空间。

罗店新镇规划的三种典型住区形式没有以“新城市主义”的密度方式进行排列,除“花园城”外,其他两种类型的邻里更多地显示出平均的密度布局。虽然如此,类型设计对于控制城镇空间形态的整体性,特别是对由不同开发商设计、建造的住宅区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图2.6—36)。同样,威灵顿镇也是由不同的设计师对各个邻里进行布局,“这种工作方法给较大的混合体带来了真正的多样性,这在只有一个设计师的情况下是完全不可能的”[176]。类型设计建立了一套通用的原则,成为多样化设计下保持城镇结构的方法之一。

图2.6—35 DPZ设计的威灵顿镇使用12种类型的邻里建筑与组合形态

图片来源: (美) 彼得·盖兹编著.新都市主义社区建筑.张振虹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9 — 90

图2.6—36 左:以“现代城”形式建成的小区,右:以“生态城”形式建成的小区 200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