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的第二阶段,是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深化。先是由青浦区城乡规划所与大原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在2003年进行了第一轮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研究。根据青浦新城规划、朱家角镇总体规划,并结合第一轮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2005年6月完成了《朱家角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规划在研究、分析古镇空间形态的基础上,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城镇空间结构。
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用地在东侧以规划的港周路为界,西临复兴路,南临318国道,北侧边界为青浦新城总体规划确定的淀山湖路。规划面积为9.46平方公里,其中,不计区域性道路与主要河道的建设用地面积为806.99公顷,区内水域占整个镇区的16.63%,水乡形态特征明显。
在“一城九镇”试点城镇中,朱家角镇是唯一一个基于古镇进行发展的实例。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古镇;另一方面,要面临新的发展。“城市保护不再是单纯的城市文物建筑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发展轨迹地尊重,重新认识并充分利用‘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地现有资源,不断丰富城市内涵,这是城市保护的根本所在”[132]。保护与发展,成为规划面临的重要课题。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保护为主导理念确定了城镇的发展原则: (1) 历史遗产保护; (2) 生态环境保护; (3) 经济持续发展; (4) 社会和谐发展; (5) 区域整合发展[133]。
本着这些原则,规划提出了镇区“三区、四轴、五片”的空间结构布局[134],同时还提出了古镇区保护规划以及镇区的城市设计导则。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首先确定了圈层发展结构的三个基本区域:以位于南侧偏东的古镇区为中心,老镇区向东南侧发展,新镇区向西北发展。区域布局基于对镇区历史发展的认知,三个区域分别与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时期以及后工业化时期相对应。
第二个得以确定的是城镇“四轴”空间构架,也分别对应三个基本区域:在古镇区以原有的“人”字形河道形成轴线;在老镇区以祥凝浜路老街作为发展轴线;新镇区则形成了南北贯穿镇区的绿化带与东西向的淀浦河组成的“十”字形发展轴线。
第三个规划结构要素是根据分区和轴线确定的五个功能片区。其中,历史保护、传统居住、观光旅游综合片区以古镇区为依托,多层中密度城镇居住片区处于老镇区,低层低密度特色居住片区在新镇区,公共、商业服务片区和休闲、度假旅游片区则混合于老镇区和新镇区之中(图2.5—12)。
在新的规划体系下,古镇空间得以渗透与发展,肌理向新镇空间渐变地扩展开来。规划以古镇为中心,形成渐进的整体形态控制,在第三阶段的规划设计中,通过不同区域的节点组团城市设计与实践,体现了“新江南水乡”对古镇空间形态的传承。
1. 以古镇为形态原型
“小桥流水青烟里,老街人家煮茶香”[135]是对江南水乡地景的描绘。根据有关研究,江南水乡城镇形态有块状、带状、星状、双体四种类型[136],朱家角镇属于常见的块状类型。由于水系主脉络没有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形态,朱家角古镇建筑沿“人”字形水系生长,具有带状结构特征,在镇区结构中处于中心位置(图2.5—13)。
图2.5—12 朱家角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平面图
图片来源: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13 朱家角古镇的空间肌理
图片来源: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规划制定了古镇的保护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原则有四条,一是整体性,旨在对古镇的空间结构、肌理、河街、建筑、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二是原真性,旨在保护古镇历史文化风貌的原真性,包括建筑与环境的恢复与改建及其规模的控制。三是综合性,综合协调历史遗产保护、居住环境改善和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面对古镇传统的居住功能向旅游功能进行的转变,规划提出了对古镇场景的保护措施,一方面保持至少50%原住居民的居住功能及其长期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另一方面,完善特色商业、民居旅馆等旅游设施,在传统空间中注入新功能。四是针对性,通过对不同的古镇空间和建筑进行评价与认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分类、分级的保护措施[137]。为此,规划对古镇空间形态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将古镇河道、街巷、桥梁、广场、建筑等5个空间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分为18个类型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图2.5—14,图2.5—15)。“场景之‘运转’得益于清晰、稳定和强有力的规则,这个规则限定了不同人群的位置与就位模式”[138]。类型学研究使古镇的空间形态化作了理性的模式,为城镇形态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原型。
图2.5—14 朱家角古镇空间形态类型
图片来源: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15 朱家角古镇河道、街巷形态类型
图片来源: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说明,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以古镇形态为原型,成为朱家角镇空间形态发展的基本原则,古镇文化的传承成为这个原则的核心意义。美国建筑与人类学专家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对文化作了三类定义:第一类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第二类是一种世代传承的、由符号传递的图式体系;第三类是一种改造生态与利用自然资源的 方式[139]。
在历史上,由于水网漕运的发达,江南水乡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形成了聚落的生活方式,工商的发展带动了城镇的繁荣[140]。朱家角古镇的传统城镇生活体现在居住、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规划通过原生居住设施的保护与更新、向手工业的转型以及完善、注入新的产业功能等措施,体现了在文化以及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传承。同时,规划首先对古镇空间结构进行类型学研读,按照符号学的观点,“提出隐藏在所有这些现象下的唯一一种形式结构,即提出蕴涵(解释的产生者)的那种结构”[141],对古镇的空间与环境实行严格的保护并将其视为城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原型,使具有符号学意义的江南水乡古镇图示体系得以传递。
2. 以古镇区为原点的整体发展
朱家角的规划设计以三个基本区域形成了圈层结构,圈层成为城镇空间渐进生长的基础,原点便是古镇区。规划在对古镇空间形态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古镇建筑按照“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重点区域”以及“建设控制一般区域”进行了分区(图2.5—16)。对于街巷、河道,则按照传统、协调与一般进行了风貌控制分类。由此确定了古镇区50%~70%[142]的建筑密度,古镇空间形态也就成为三个圈层区域的形态参照物。
图2.5—16 朱家角镇古镇保护的区域划分
图片来源: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围绕古镇原点,规划建立了以中密度开发为特点的第一个生长圈层—老镇区。这个圈层以老镇区为基础,又细分了两个圈层,一个是与古镇临接或淀浦河两岸的区域,另一个是外圈的一般区域。前者保持了古镇的空间肌理与特征,采用低层高密度方式,后者则以多层建筑为主。两者的建筑密度控制分别为50%、28%。
外围的新镇区形成了第二个圈层。在这个圈层中,总的趋势是低层低密度,根据不同的区位空间肌理产生变化。为了使古镇的空间形态得以渗透,在新镇区规划了临河商业街和具有传统风貌的居住区,这个区域与区内旅游设施的建筑密度为25%;其次是作为新镇区与古镇区相接的,也是镇区中的大淀湖沿岸区域,住宅区密度为18%,其他为29%(图2.5—17)。
由于规划设定了圈层以及制定了不同类型的古镇保护层次,朱家角镇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只能在第三个圈层内进行,内圈大部分区域的建设项目通常为保护性修复、改扩建、插建等,范围小、随机,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空间形态可以不断地修正目标,从而逐渐生长成一个复杂且有机的整体。类似刘易斯·芒福德对中世纪城市所描述的:“一件事情可引起另一件事情,在设计中,开头也许仅仅是偶然抓住了一个有利条件,但后来却可能产生一项有力因素……。”[143]规划设置的圈层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城镇空间肌理由内向外的渐进式生长。
图2.5—17 朱家角镇规划确定的三个圈层
图2.5—18 朱家角镇圈层区域的发展脉络
根据古镇、老镇的空间结构,规划提出了三组发展轴线,一是古镇区的“人”字形河道,为古镇区空间结构轴线;二是老镇区的祥凝浜路,被定义为老镇区商业发展轴;三是南北向道路与绿带组合而成的纵轴线,以及横向的淀浦河轴线,呈“十”字形态,被规划描述为“生态发展轴”[144]。从轴线布局中可以看出,除南北绿化轴外,规划所建立的城镇构架均是原有的城市结构,被规划再次确立。“人”字形水街继续保持着古镇结构,祥凝浜路延续了老镇区的商业街功能,淀浦河轴线串联了三个圈层区域,成为三个不同时期圈层的联系纽带。三个轴线系统分别引导了圈层的区域,成为城镇空间的结构性发展脉络(图2.5—18)。
在五个片区的布局上,朱家角镇规划采用功能混合为主要方式。片区的功能分别为(1) 历史保护、传统居住、观光旅游综合片区; (2) 公共、商业服务片区; (3) 休闲、度假旅游片区; (4) 多层中密度城镇居住片区; (5) 低层低密度特色居住片区[145](图2.5—19)。五个区片的布局以三个圈层区域为基础,公共和休闲功能呈混合性分布。除两个不同密度的居住片区外,规划的住宅、服务、商业等混合功能布局以古镇为中心,向外圈呈由多至少的渐变(图2.5—20)。混合的区域、功能布局为城镇形态的整体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镇区的两个新建的中心区分别为行政中心和北片区的商业中心,行政中心位于古镇区的西侧,商业中心在古镇的北侧,三者形成了一个近似三角形的布局形态 (图2.5—21)。一方面,行政中心与商业中心分离的方式没有形成与古镇抗衡的强大节点,使古镇的原点地位得到保持;另一方面,新的中心围绕古镇区布局,既建立了与古镇的相互联系,又引导了低密度住宅社区的发展,成为新、古镇区的形态媒介。这种分散式的布局方式体现了以古镇为原点的形态整体性。
图2.5—19 朱家角镇的五个功能片区布局,图中从黑至白分别为(1)—(5)区
图2.5—20 朱家角镇的功能混合布局,图中深色为高、中强度混合区(www.daowen.com)
图片来源:作者根据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图纸编绘,资料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21 朱家角镇区中心的布局方式
如果把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它的发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我们创建出一个适宜的过程,就有希望再次出现具有整体感的城市。”[146]C.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和他的同事们通过一个城市设计的实验再现了五年间城市渐进发展的过程[147],这个试验在12.2公顷的用地上进行,由约90个项目组成,空间形态呈现出一个具有中世纪城市特征的有机整体,形态的渐进发展体现在对建设过程的控制上(图2.5—22)。与其相似,朱家角镇在内部两个圈层的项目建设上没有选择大规模的一次性开发,而是根据城镇发展需求形成了在保护与更新原则下的渐进生长。小型、中型项目的逐渐累积,分散而不集中的建设项目布局成为这个过程的特点(图2.5—23)。
图2.5—22 亚历山大等的实验,自开始至建成平面图
图片来源: (美) C.亚历山大等.城市设计新理论.陈治业,童丽萍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92
图2.5—23 朱家角镇项目规划平面示意图
作者根据朱家角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有关项目规划图编绘,资料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朱家角镇通过体现圈层、发展脉络、混合的规划设计以及对建设项目过程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城镇渐进、整体发展的模式,这个整体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城镇规划与建设的协同组织,也包含了对基于形态原型进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3. 从江南古镇到“新江南水乡”
对于基于形态原型—江南水乡古镇进行的创新,朱家角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个对地域化城镇建设的探讨目标被命名为“新江南水乡”,概念提出的目的,试图“唤醒一种自然的城市发展观,激发一种人文的城市居住观,倡导一种包容的城市价值观”[148]。2004年11月,朱家角镇通过一个设计竞赛开始了“新江南水乡”的探研[149],并举办了论坛活动(图2.5—24,图2.5—25,图2.5—26)。
论坛涉及地域化和国际化、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等城镇建设问题,形成了以下主要观点:其一,消失消极说。这个观点认为江南水乡已经消失,保护与发展替代不了文化的承传,对“新江南水乡”持消极态度。其二,拼贴互动说。主张用“第三种城市”形态将新、旧城镇进行直接的拼贴,并形成功能、产业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其三,建筑创新说。认为当今城镇发展形成的不利状况,应归结于中国建筑师在快速发展时期对文化现象快餐式的理解与商业化媚俗的趋同,及其在对中国文化精神和意义探讨上的失语,主张建筑师应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创新。其四,生活延续说。提出一方面应将原住民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另一方面应整合手工业等传统产业,使古镇的生活得以延续[150]。这些观点着眼于对现今江南水乡城镇聚落的生活状态,对当前城市与建筑发展状况进行了批评,同时,对于“新江南水乡”的形态发展也形成了一些建议。其中,从文化层面探索中国建筑之道,通过更新原住民生活条件以及产业的继承发展,延续、发展城镇生活,重建人与水关系以及倡导建筑师创新等成为论坛中对“新江南水乡”论题的积极观念。
图2.5—24 2004年“新江南水乡”论坛现场
图2.5—25,图2.5—26 2004年“新江南水乡”设计竞赛获奖方案
这些积极的探讨折射于朱家角镇的建设实践,形成了多样化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作品。其中,位于古镇区大淀河畔“建设控制地带”的“尚都里”,是一个商业、旅游设施综合体,基于对原青浦油脂厂进行改建的开发项目。设计由五个单位联合担纲[151],在功能上,设计注重了可变性和混合性,强化了可适应性;在形态上,设计将地域环境、功能以及江南水乡形态原型进行整合,从而将古镇的符号系统从肌理、街巷、水系以及建筑元素传递到新的领域,赋予建筑以新的内容(图2.5—27,图2.5—28)。位于低密度片区的“康桥水乡”是一个新建住宅项目,设计运用江南水乡原型并融入现代设计语言,营造了具有小桥、水街、水岸的空间氛围(图2.5—29,图2.5—30)。另外,镇区的两个新的中心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也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原型特点(图2.5—31,图2.5—32,图2.5—33,图2.5—34)。
图2.5—27 “尚都里”项目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袁烽,陈宾.青浦营造的过程意义.时代建筑,2005(5):73
图2.5—28 “尚都里”模型鸟瞰
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29 “康桥水乡”住宅小区总平面图
徐一大.家在朱家角—记上海青浦“康桥水乡” . 时代建筑,2006(3):93
图2.5—30 “康桥水乡”鸟瞰图
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31 朱家角镇行政中心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朱家角镇行政中心景观设计文本,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32 朱家角镇行政中心鸟瞰图
图片来源:朱家角镇行政中心景观设计文本,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33 朱家角镇北片区商业中心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中信泰富青浦朱家角镇项目总体规划方案文本,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5—34 朱家角镇北片区商业中心透视图
图片来源:中信泰富青浦朱家角镇项目总体规划方案文本,由上海朱家角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这些新建项目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朱家角古镇在“新江南水乡”地域性空间形态上的探索,也成为城镇整体渐进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细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