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上海金山规划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与斯旦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提出了《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新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范围为总体规划确定的新镇区以及“门户公园”两个区域,用地边界分别由西侧朱枫路、东侧沪杭高速公路、南侧老镇边界(清风路)和北侧松江区区界限定,总用地5.44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约2.77万人。
控制性详细规划沿袭了总体规划的分区、结构布局以及景观设计原则,在道路线形、用地功能、形态设计等方面作了部分调整(图2.4—8)。
调整主要有下列主要内容:第一,将镇区北界适当北移,增加了部分低密度开发用地;第二,中心湖面由总体规划时的整圆形变为椭圆形,略向东南侧偏移;第三,将连接中心与“门户公园”的轴线,由道路改为绿地形式;第四,将西侧临朱枫路边界绿化改为公建用地,同时,将中心区西侧的部分用地调整为公建性质,两片公建用地与中心区联为整体;第五,加强东侧火车站的功能配置,在车站周围形成了大型公建设施群;第六,在临中心区东北侧安排了部分低密度住宅用地;第七,随北侧用地调整,将社区中心向北推移,沿道路布局,并在社区中心增加了部分商业用地;第八,调整部分道路线形、建筑形态布局等。
2004年10月,枫泾镇委托加拿大六度(SDAD)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了《金山区枫泾新镇区城市景观规划》,规划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对建筑形态进行了梳理,并对各个景观元素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设计(图2.4—9)。
图2.4—8 枫泾新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总平面图
图片来源:赵燕等.新上海人的新生活:浦江镇的空间与设计.设计新潮/建筑.2004,114(10):61
图2.4—9 枫泾新镇景观设计平面图
图片来源:金山区枫泾新镇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文本,由上海新枫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图2.4—10 枫泾镇区总体规划所作的形态设计鸟瞰图
图片来源:金山区人民政府.上海市枫泾镇总体规划.2002
也许是出于“北美风格”的指向性,从总体规划开始,枫泾的规划设计便遵循了“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新城市主义”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美国的一些学者和规划师、建筑师发起,并在1993年成立了“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im,简称CNU),同时发表了《新城市主义宪章》。针对城市的无序蔓延(Urban Sprawl)等发展状况,CNU建立了对城市三个不同尺度的观察与研究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区域(The Region),包括大都市、城市和村镇;第二个层次为城市的片区空间,即邻里(The Neighborhood)、街区(The District)和廊道(The Corridor);第三个层次是城市中更小的元素:街块(The Block)、街道(The Street)和建筑(The Building)[114]。其中邻里、街区和廊道被视为城市的构成基本元素,组成城、镇以及更大规模的城市区域。“新城市主义”在这些层次上分别建立了行动纲领和设计原则,并进行了大量的 实践。
枫泾新镇的总体规划强调以邻里、街区、廊道、中心为基本元素,体现了“新城市主义”城市设计的基本思路,并在发展模式,空间形态等方面也借鉴了“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原型(图2.4—10)。在随后进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景观规划设计中,尽管在边界、邻里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但开发模式、廊道、中心等元素被进一步强调,使形态原型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持。
1. “交通引导”与“传统发展”的结合模式
在枫泾镇区总体规划中,除新镇中心区、古镇保护区外,整个镇区形成了5个邻里单位,其中4个围绕新镇中心区布局,并以400米步行圈距离衡量邻里规模(图2.4—11)。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因基地边界向北推移,邻里单位的步行圈被扩大,反映在景观规划文件的描述中,邻里尺度以500米步行圈为度量距离(图2.4—12)。
图2.4—11 枫泾镇区总体规划以400米步行圈确定的4个新镇区邻里单位
作者根据枫泾镇区总体规划平面图编绘
图2.4—12 枫泾新镇景观规划以500米步行圈确定的4个邻里单位
图片来源:金山区枫泾新镇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文本,由上海新枫泾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提供
“新城市主义”的邻里概念源于美国规划师克拉伦斯·佩里在1929年提出的邻里单位理论。这个概念最早是出于政治目的,并在纽约州罗彻斯特(Rochester)工业城镇得到了应用[115]。佩里强调步行的重要性,提出以5分钟的步行圈距离,即400米半径的圆形控制区域作为一个邻里单位。邻里单位建立了具有小学、商业等设施的社区中心,并以一个小学校所折算的5 000人口作为基础规模[116](图2.4—13)。60年后,“新城市主义”者在佩里的概念基础上提出了邻里的设计原则:
(1) 邻里具有中心和边缘;
(2) 邻里是各种行为的均衡组合:购物、工作、学习、休闲以及各种居所;
(3) 邻里的理想规模是从中心到边界距离长为400米;
(5) 邻里优先考虑公共空间的塑造及市政建筑的合理分布[117](图2.4—14)。
图2.4—13 佩里的“邻里单位”模式图
图片来源: (美) 新都市主义协会编.新都市主义宪章.杨北帆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4
图2.4—14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的传统邻里开发模型
图片来源: (英) 迈克·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 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6
根据枫泾新镇总体与景观规划的描述,邻里布局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第一,以花园为核心建立邻里中心,部分中心的功能结合公建设施;第二,部分邻里边界以河道、绿地、道路或组合为主要元素,多数邻里边界界定不清晰,也不严格;第三,以步行距离为邻里尺度概念。虽然枫泾新镇规划设计中的邻里布局在物质形态上具有某些“新城市主义”的邻里特征,但按照“新城市主义”的主张,邻里中心应以提供多功能混合,产生多样化活动为重要纲领,并应具有明显的边缘[118],这些内容在枫泾新镇的规划设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www.daowen.com)
图2.4—15 枫泾新镇地块与道路平面示意图
图2.4—16 枫泾新镇的放射形道路,模型,2005年
图2.4—17 海滨镇平面示意图
图片来源: (美) 凯勒·伊斯特林.美国城镇规划—按时间顺序进行比较.何华,周智勇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77
图2.4—18 海滨镇鸟瞰图
图片来源: (美) 彼得·盖兹编著.新都市主义—社区建筑.张振虹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
在城镇结构上,枫泾新镇规划设计采用了方格网的道路形式,将城镇中心区与上述邻里单位联系在一起。方格网结构在新镇中心区局部转变为圆弧形,两条轴线道路从圆心放射而出(图2.4—15,图2.4—16)。这种道路形态以及邻里布局方式类似于“新城市主义”者安杜勒斯·杜安尼(Andres Duany)和伊丽莎白·普拉特赞伯克(Elizabeth Plater-Zyberk)(简称DPZ)提出的“传统邻里开发(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模式。TND模式的基本元素是邻里,提倡使用网格形道路以及传统形式的公共空间,旨在恢复传统的邻里空间形式[119]。海滨镇是DPZ最具代表性的实践,空间形态强调中心,如同巴洛克城市的星形设计,在方格网结构中嵌入从中心放射出的道路(图2.4—17,图2.4—18)。
图2.4—19 TOD社区模式示意图
图片来源: (英) 迈克·詹克斯等编著.紧缩城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43
图2.4—20 枫泾新镇形态结构所体现的两种开发模式
在枫泾新镇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位于东侧的沪杭铁路火车站节点通过公共建筑的组合布局得到了强化,形成了新镇的一个次中心,通过轴线与中心区建立联系。这种布局方式接近于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的“交通引导开发(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模式。按TOD模式,开发的邻里被串联在不同的公共交通线路上,在接入点形成大型商业、文化、办公等公用设施,以及商住混用建筑、较高密度的住宅区等,以600米步行圈限定开发区域[120](图2.4—19)。枫泾新镇的次中心是集火车站、轻轨站点、公交系统、高速公路匝道于一体的交通枢纽,规划配置了大型购物中心、邮政服务等公共设施,并在连接城镇中心的轴线两侧布置商住混合建筑,周边住宅布局以多层为主,形成了交通引导式的布局形式。
枫泾新镇规划借鉴并结合了“新城市主义”的两种开发模式,与后者相比,尽管在邻里、功能设置等方面有所差异,但其造型手法充分体现了“新城市主义”的形态设计观(图2.4—20)。
2. 廊道
枫泾镇是一个处于城市边界上的城镇,枢纽、过路式的交通一方面对城镇的环境造成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城镇发展的重要资源。如上所述,枫泾镇的对外交通设施是复合的形式,并集中于镇区的东侧。其中,沪杭铁路以及A8高速公路形成了镇区的边界。新镇规划在两者之间设置了一个带状的“门户公园”,组成了一条交通、绿化的带形走廊。作为边界,“门户公园”具有分隔的作用,在镇区与工业区之间形成强大的隔离;作为公共空间,它的作用则如同一个媒介,联系了老镇区与新镇区;作为景观设施,则形成了城镇的对外景观界面。这种带形走廊被“新城市主义”者称为“廊道”。
图2.4—21 西萨克拉曼多(West Sacramento)某邻里与城市中心之间的廊道
图片来源: (美) 新都市主义协会编.新都市主义宪章. 杨北帆等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0
图2.4—22 枫泾新镇的三角形廊道系统示意图
“新城市主义”者视廊道为重要的城市构成元素,在他们眼里,廊道包括天然的或技术的成分,如铁路、轻轨、公交线路等交通线路,公园、溪流等连续的自然元素等,是邻里与街区的联系者或分隔者,“……成为最广泛使用的公共场所,它提供了连接点与流动线”[121](图2.4—21)。枫泾新镇的规划设计不仅在镇区边缘设置了“门户公园”廊道,在镇区内还以廊道形式的轴线连接两个中心区与老镇区,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廊道系统(图2.4—22)。其中,联系新镇中心区与次中心的廊道是一条宽约80米,长约770米(不含两端道路)[122]的林荫大道,中间是绿带公园,两侧各为单边步行街,并设有机动车道路(图2.4—23);联系新镇中心区与老镇区的廊道是道路与绿带组合的林荫大道。对于老镇区,这条名为“芙蓉街”的道路是枫泾古镇的主要街市,宽约17米,延伸至新镇区后被放大至宽约50米(道路红线),形成的廊道引导了规划的“风貌过渡区”(图2.4—24,图2.4—25,图2.4—26)。这个三角形的廊道系统成为城镇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构件。
枫泾新镇水网密集,河道形成了一个相互联通的、与道路交错的网络。如果将这个网络视为廊道,那么这些廊道的作用更多的是形成了街块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分隔或联系邻里。由此可以看出,枫泾新镇在廊道概念的运用上只是部分借鉴了“新城市主义”的原则,只体现在如“门户公园”等结构性元素的布局中。
图2.4—23 枫泾新镇联系中心区的“廊道”模型鸟瞰图,2005年
图2.4—24 枫泾新镇联系新镇中心区与老镇区的“廊道”模型鸟瞰图,2005年
图2.4—25 新镇区的芙蓉街,2005年
图2.4—26 老镇区的芙蓉街,2005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