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的资料调研是本书进行城镇结构、空间形态类型分析与比较研究的基础,因此,关于实例城镇的设计与建设情况动态的、跟踪式调查始终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也是对处于参差不一建设期的实例进行研究的主要困难。尽管关于对象的基础调研工作不能建立在同一层次,但本书力图通过“捆绑式”的基础调研力图保持相对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正如在理论框架的论述中所提及的,本书的研究方式是建立在城市设计形态理论与类型学基础上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城市形态理论对实例城市设计进行原型分析与研究;另一方面,以类型学方法通过对10个实例在城镇结构、公共空间—广场、街道与公园绿地开放空间形态的比较,归纳其设计中所体现的类型与特点。因此,本书的研究方式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对研究对象基础资料的动态调研、在城市形态上的类型学研究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图示表达三个方面。
与研究方式相对应,本书的结构分为四章,包括两个主体部分。
第一部分(第2章)为实例解析,即实例空间形态原型分析部分,共分10个节,分别对应于10个实例。每一节的结构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其一是概况与规划的基本背景与进展,其二是城市设计及其主要特点,也是原型分析的主要内容,其三是小结。
第二部分(第3章)为实例城镇结构、公共空间的形态类型比较研究,共分四节。第一节为城镇结构,在结构层面对实例空间形态进行宏观观察,形成三个部分内容,一是通过对城镇正、负结构的肌理及其属性分析,归纳其肌理构成特点;二是对城镇结构形态中点、线、面的6个控制要素,即线网、区域、边界、轴线、中心、节点分别进行类型比较分析;三是结构图形,归纳城镇结构的基本图形类型及其组合特点,形成对结构图形的构成分析。第二节为城镇广场,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广场布局类型;二是基本元素:基面、界面和支配物的形态类型分析;三是对广场类型与空间品质进行归纳。第三节为城镇道路,分三个部分,一是道路布局,对道路布局与城镇结构的关系进行分析;二是道路的形态要素,分别就道路的线形、断面及其产生的类型等内容展开;三是步行街的布局、形态元素的形态类型。第四节为城镇公园,分两个部分展开对布局、形态类型的讨论。
两个主体内容之外的章节分别为第1章和第4章,其中第1章就研究背景、对象、目的、理论框架、结构等进行描述,并界定研究范围;第4章为结论部分,分别阐述研究得出的“一城九镇”城市设计主要特点以及对今后郊区新建城镇建设的启示结论。最后,本书将参与“一城九镇”规划、城市设计工作的单位与基本内容一览表作为附录内容。
【注释】
[1](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敬东,谢倩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4.
[2](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22.
[3]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273—274.
[4]仇保兴.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危机与对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6—7.
[5]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Einleitung VII,244.
[6]王士兰,游宏滔编著.小城镇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2—115.
[7](美) 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陈朝晖,邓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5.
[8]也被译作“新都市主义”,本书沿用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CNU)网站(http: //www.cnu.org)发布的“Charter of the New Urbanism(新城市主义宪章)”的中文译文名称。其概念辨析可参考董爽,袁晓勐.城市蔓延与节约型城市建设.规划师,2006,125(5):13.
[9]王志军,李振宇.百年轮回—评柏林新建小城镇的三种模式.时代建筑,2004(4):62.
[10](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11]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8—10—14).转引自http: //www.china.org.cn/chinese/archive/.
[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转引自http: //www.jx.xinhuanet.com/mz/. 2003—11—06.
[13]2001年崇明县拟定堡镇作为“一城九镇”之一,后改为陈家镇。
[14]上海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上海市促进城镇发展试点意见》(沪府发【2001】1号),转引自上海市农业委员会网站《上海农业网》www.shagri.gov.cn/法律法规/上海市农业现行地方性法规/城镇建设/. 2001—02—07.
[15]具体为:新城、中心镇容积率分别为≤0.8、0.6,绿化覆盖率分别为40%、45%,建筑层数分别为低层(适当控制多层,禁止高层),低层、多层(严格控制高层)。资料来源同上。
[16]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沪府发【2004】45号).转引自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网站:www.shghj.gov.cn,上海城市规划网/综合/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的通知.2004—11—17.
[17]新城为11个,分别为宝山、嘉定、南桥(奉贤)、闵行、青浦、松江、城桥(崇明)、金山、临港新城、惠南(南汇)、空港新城。
[18]俞斯佳,栾峰,范宇.上海郊区的快速发展与区域规划探索.理想空间,2005(6):12.
[19]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详见http: //www.shanghai.gov.cn/. 2006 —2—8.
[20]9个新城包括:宝山、嘉定、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新城、崇明城桥新城。
[21]周海波,林云华采访整理.上海郊区世纪行—访前上海市规划局局长夏丽卿.理想空间,2005(6):7.
[22]2001年初“一城九镇”计划开始时,初步拟定的风格指向为:松江—英国,嘉定安亭—德国,宝山罗店—北欧,青浦朱家角—中国江南水乡风格,金山枫泾—俄罗斯(或美国),闵行浦江—意大利,浦东高桥—荷兰,南汇周浦(或海港城)—法国,奉贤奉城—西班牙,崇明堡镇—澳洲。之后,其中的南汇海港城,即临港新城改为以现代海港新城风貌为特色风貌,枫泾拟定为北美风格,崇明陈家镇取代堡镇,并被拟定为生态花园城风貌。关于“一城九镇”计划初期的风格指向,详见张松主持.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80.
[23]赵燕,夏金婷,李维娜.新上海人的新生活:浦江镇的空间与设计.设计新潮/建筑,2004(114):35.
[24]指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开始盛行的模仿或移植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现象,2000年后有逐渐淡化的趋势。详见蔡永洁.“欧陆风格”的社会根源.建筑师.2000(97):105.
[25](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51.
[26]赵燕,夏金婷,李维娜.新上海人的新生活:浦江镇的空间与设计.设计新潮/建筑,2004(114):35.
[27]上海国际招标一城九镇将现异国风情.解放日报,2001/4/27.
[28]详见附录。
[29]对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国际方案征集”活动,在具有积极的因素之外,还具有其他如“重结果,重形式,轻研究,轻思想”等现象,涉及活动组织、周期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等方面因素,本书不作展开。详见吴志强,崔泓冰.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活动透析.城市规划汇刊,2003,148(6):16 — 22.
[30]从2001年至2006年,随着上海市城镇体系的调整,“一城九镇”在城市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调整过程中也形成了不同的称谓。为了体现事件原发性,本书仍使用2001年计划开始时“一城九镇”的名称。
[31]汤铭潭等主编.小城镇发展与规划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3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转引自http: //www.jx.xinhuanet.com/mz/.2003—11—06.
[33]冯健.1980年代以来我国小城镇研究的新进展.城市规划汇刊.2001(3):28—34.
[34]张松主持.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78.
[35]同上。
[36]详见孙田,刘群.上海“一城九镇”规划点滴谈.时代建筑.2001(3):37—39.
[37]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未来都市方圆—上海市城市规划国际方案征集作品选(1999—2002).2003.
[38]赵燕,夏金婷,李维娜.新上海人的新生活:浦江镇的空间与设计.设计新潮/建筑,2004(114):29.
[39]详见理想空间.2005(6).
[40]徐洁编.解读安亭新镇.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www.daowen.com)
[41](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42]蔡永洁,薄宏涛.安亭新镇—欧洲传统城市空间在中国的移植.(德) 迪特·哈森普鲁格主编.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44—75.
[43]王振亮主编.中国新城规划典范—上海松江新城规划设计国际竞赛方案精品集.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4]详见赵美.目光投向“新江南水乡”.新民晚报.2004—8—2(38);每个人心中的另一座城市—新江南水乡.设计新潮/建筑.2005(121):46—60.
[45]详见Jen Lin-Liu. Reinventing Qingpu. Architectural Record. 2005(6):62—70.
[46]《设计新潮/建筑》分别于100,104,114三期对浦江镇的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进行了介绍与评论。
[47]赵燕等.新上海人的新生活:浦江镇的空间与设计.设计新潮/建筑,2004(114):29—57.
[48]IBA(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Berlin 1987),指1987年为庆祝德国柏林建城750周年举办的“国际建筑展览会”,详见Bauausstellung Berlin GmbH. Internationale Bauausstellung, Berlin 1987:Projektübersicht. Berlin: Bauausstellung Berlin GmbH, 1987.
[49]李振宇.城市·住宅·城市—柏林与上海住宅建筑发展比较(1949—2002).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62.
[50]王志军,李振宇.“一城九镇”对郊区新城镇的启示.建筑学报.2006(7):8—11.
[51](美) 梯利著,伍德增补.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83—285.
[52](英) 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1.
[53]栾峰.战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演变与核心内涵.城市规划汇刊,2004(06):83.
[54](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2.
[55](英) Matthew Carmona等编著.城市设计的维度—公共场所—城市空间.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5.
[56](德) 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的类型学.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57]Sitte, Camillo. Der Städtebau-Nach seinen künsterischen Grundsätzen. 4.Auflage. Braunschweig,
[58]Curdes, Gerhard. Stadtstruktur und Stadtgestaltung: 2. Auflage. Stuttgart, Berlin, Köln: Kohlhammer GmbH, 1997: 109.
[59](挪)Norberg-Schulz, Christian.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施植明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5:6.
[60](美) 柯林·罗,弗瑞德·科特.拼贴城市.童明译.李德华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译者前言.
[61](英) 埃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都市.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译序17.
[62](英) 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8.
[63](美)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13.
[64](美) 新都市主义协会.新都市主义宪章.杨北帆,张萍,郭莹译.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2004:77.
[65]转引自(美) 肯尼·斯科尔森.大规划—城市设计的魅惑和荒诞.游宏滔,饶传坤,王士兰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15.
[66](英) 迈克·詹克斯,伊丽莎白·伯顿,凯蒂·威廉姆斯编著.紧缩城市— 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周玉鹏,龙洋,楚先锋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42.
[67](荷)根特城市研究小组.城市状态:当代大都市的空间、社区和本质.敬东,谢倩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113.
[68](美) 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77.
[69](英) 尼格尔·泰勒.1945年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流变.李白玉,陈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9.
[70](法)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4,21—22.
[71]Lavin, Sylvia. Quatremère de Quincy and the invention of a modern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New York: Disserta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1990: 90.
[72]Tahara, Eliza Miki. Neue Metropolitane Wohntypologien im Vergleich: Brasilien, Deutschland und Japan. Beuren, Stuttgart: Verlag Grauer, 2000: 15.
[73]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1:351.
[74]维德勒(Vidler, Anthony)将罗西的“新理性主义”类型学归为“第三种类型学”。第一种是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的类型学,将建筑历史视为原则;第二种是现代主义的基础,将建筑历史视作形式与风格的历史。见Vidler, Anthony. The Third Typology. In Rational Architecture, Archives d’Architecture Moderne, Bruxelles, 1978.
[75]Rossi, Aldo. Die Architektur der Stadt: Skizze zu einer grundlegenden Theorie des Urbanen. Düsseldorf: Bertelsmann Fachverlag, 1973: 28.
[76]汪丽君.建筑类型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48.
[77]Kleefisch-Jobst, Ursula; Flagge (Hrsg), Ingeborg. Rob Krier: Ein romantischer Rationalist. Wien,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2005: 32—33.
[78]转引自(英) 克利夫·芒福汀.街道与广场(第二版).张永刚,陆卫东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16.
[79](美) 理查德·诺尔.荣格崇拜— 一种超凡魅力的运动的起源.曾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299.
[80]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1:355.
[81]汪丽君.建筑类型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17.
[82]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1:356.
[83](美) 克里斯·亚伯.建筑与个性—对文化和技术变化的回应(第二版).张磊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52.
[84]同上,2003:155—156.
[85]“模仿说”在18世纪175年的艺术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对此,茨维坦·托多罗夫根据对模仿原则的赞同程度将艺术作品中的“模仿”划分为三个等级:零零级为“肯定艺术作品为模仿的产物”;第一级为“只承认模仿自然这个原则,但模仿不应尽善尽美”;第二级为“不简单模仿自然,而是模仿‘美的自然’”。见(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象征理论.王国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50—15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