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及形态类型研究:研究现状与概况

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及形态类型研究:研究现状与概况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关于“一城九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一城九镇”的指向性风格的批判。纵观“一城九镇”城市设计的研究现状与概况,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较为集中于对指向性风格的批评与争议;二是关于实例规划与设计介绍与评论的文献居多;三是对实例进行的个案研究较多。因此,对“一城九镇”城市设计的研究不仅在于对10个城镇本身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讨论,其意义

上海一城九镇空间结构及形态类型研究:研究现状与概况

在1949年以前,陶行知的“中华教育改进社”建立了以“改造乡村生活”为内容的乡村建设学村。1933年在山东邹平县举行的乡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乡村建设的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政府先后颁布《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等有关城镇建设的文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作出《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旨在推动乡村建设。20世纪80至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水平增长迅速,从1978年的2 176个建制镇发展到2002年底的20 021个[31]。1998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21世纪以来,为了落实国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达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了适应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形势,关于城镇建设的研究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研究涉及小城镇建设的各个领域,从历史、中外、理论、实践、现代、保护、法规、创新各不同角度,以及在小城镇发展模式、规划编制、市政设施、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交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专业领域进行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在“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小城镇建设要各具特色,切忌千篇一律”[32]方针指导下的新建城镇空间形态创作,成为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领域进一步研究的新课题。经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如刘仁根主编的《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丛书》,系统地论述了不同课题中的城镇建设问题,城市设计、公共空间等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些在不同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于针对一般性研究、总论性质的研究、散论性研究较多,而对具体性研究、专题研究、系统研究偏少等方面[33]

“一城九镇”所进行的试点在一定程度上被赋予了改变“千镇一貌”的使命。从计划开始,社会各界就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根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关于“一城九镇”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一城九镇”的指向性风格的批判。如2001年第一期《时代建筑》,针对“一城九镇”计划展开了讨论,评论的专题为“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34],来自相关领域的学者就“一城九镇”各抒己见,讨论的主要焦点是指向性风格,对此,学者们不同程度地表示出明显的质疑或反对立场:“不可能在短期内制造、抄袭、移植甚至克隆一个特色来,一个有魅力的城镇特色只能认认真真地长期培育。”[35]在同年第三期《时代建筑》上,孙田、刘群撰写了题为《上海‘一城九镇’规划点滴谈》的文章,除了在规划的侧重点、国际方案征集等方面进行讨论外,也对风格争议展开了论述[36]。此后,专业界对此的讨论持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二是对“一城九镇”规划设计的介绍与评论。例如2003年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编写的《未来都市方圆—上海市城市规划国际方案征集作品选》,较为集中地介绍了关于海港新城(即临港新城)、安亭、朱家角、松江、浦江等城镇在国际方案征集中的设计与要点[37]。2004年10月,《设计新潮/建筑》刊物以对浦江镇规划与城市设计的论述为主要内容,同时对“一城九镇”的城市设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进一步的介绍与评论,并指出:“就已经完成的规划和部分进入实施的城镇建设而言,没有被那些经常在公共媒体露面的中国学者甚至专家们的完全认识与认同。”[38]2005年6月,以“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为主题,《理想空间》刊物对“一城九镇”与上海郊区城镇发展与规划作了系统的论述,其中,涉及“一城九镇”规划设计的介绍与论述性文章多数由参与设计的单位与人员撰写,涉及的城镇包括临港新城、松江新城、嘉定新城以及罗店、高桥、安亭等[39]

三是对“一城九镇”个别实例进行个案论述与分析。这类研究较为集中于关于安亭、松江、朱家角、浦江镇等城镇。其中,有关安亭新镇的专著是徐洁主编的《解读安亭新镇》[40],专著以四个部分分别就安亭新镇在城市设计、建筑、景观上的特点进行了介绍与论述,同时围绕“理想城镇”、“生活方式”、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讨论。关于安亭新镇的城市设计,在迪特·哈森普鲁格(Dieter Hassenpflug)主编的《走向开放的中国城市空间》[41]中也有所涉及,其中,蔡永洁、薄宏涛的文章《安亭新镇—欧洲传统城市空间在中国的移植》[42]论述了安亭新镇空间形态的主要特点。(www.daowen.com)

关于松江新城的规划设计,在王振亮主编的《中国新城规划典范:上海松江新城规划设计竞标方案精品集》[43]中以专著方式进行了介绍。

围绕朱家角镇的“新江南水乡”论题,从2004年开始,青浦区组织了多次论坛,对传统与创新等创作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44]。另外,关于青浦新城与朱家角的建筑设计,2005年《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第5期以专题方式进行了报道[45]。2005年第5期的《时代建筑》也较为集中地发表了关于青浦的设计作品与建设活动的论文

关于浦江镇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设计新潮/建筑》刊物上[46],其中,第114期的《设计新潮/建筑》就浦江镇城市设计形成的空间尺度、“花园城市”特点以及住宅类型、区域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47]

纵观“一城九镇”城市设计的研究现状与概况,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较为集中于对指向性风格的批评与争议;二是关于实例规划与设计介绍与评论的文献居多;三是对实例进行的个案研究较多。“一城九镇”作为上海郊区城镇的建设试点,如同1987年在柏林展开的IBA[48]项目,尽管与IBA多为旧城改建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同样具有较大规模与范围、聚集众多国际建筑师[49]的建设背景与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与IBA具有可比性。作为一个历史事件,“一城九镇”在客观上将对上海乃至中国郊区城镇的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对“一城九镇”城市设计的研究不仅在于对10个城镇本身建设与发展历程的讨论,其意义在在于,通过基础设计资料的调研,以及在空间结构、形态类型与设计手法等方面的讨论,适时地进行研究、对比与批评,以期为今后郊区城镇城市设计在具体手法上提供资源支持。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现状研究内容,为了在具体的技术范围内对“一城九镇”空间结构与形态建立较为整体的观察视角,作者在2006年第7期《建筑学报》上发表《“一城九镇”对郊区新城镇的启示》[50]一文,试图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方式,对“一城九镇”的城市设计特点及其对郊区新建城镇形成的借鉴与启示进行讨论,也成为本书的研究基础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