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个人层面因素对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

个人层面因素对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教师参与产学合作意愿从调研中发现,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意愿普遍不高,除了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受自己对教师角色认识的影响。一是认为产学合作并非教师职责。二是来自经费考核的压力。产学合作导致文章和专利延期或无法公开。3)教师个人能力缺乏产学合作经验。从调研发现,很多想创办或创办过公司的教师都因非技术问题而终止了创业。

个人层面因素对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影响

1)教师参与产学合作意愿

从调研中发现,高校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意愿普遍不高,除了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受自己对教师角色认识的影响。

一是认为产学合作并非教师职责。“如果你有原创性的想法,你能发表很好的原创性的文章,那已经很不错了,实际上学校教师的职责已经尽到了,你指望教师从原创性一直做到应用不太可能的”(访谈21)。这代表了大部分老师对教师职责的看法,认为教师的责任主要在教学和研究,而参与产学合作并非第三职能,只能算“附带”职能,参与与否对教师履行自己的职责没有影响。所以,多数老师在学术研究倍感压力的情况下没有很强的意愿主动参与产学合作。

二是认为产学合作比较低端。就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而言,都比较倾向于探索未知的研究领域,对研究发现的技术应用并不感兴趣。有老师提到:“我做监控的,现在智慧型城市对这方面需求很大,我可以开公司赚钱,但是这方面的技术需求比我们的研究低了好多档次,如果去应用,不会达到我的技术预期的,我就不希望去做推广了”(访谈27)。还有老师认为:“老师们去做低端的产学合作,对教师自己的研究进步没有贡献,对经费增长也贡献有限,而且破坏了原有的市场,这些东西原本应该外面的研究院做的,这样会造成恶性竞争,教师应该去做别人不能做的”(访谈16)。

教师参与产学合作的意愿不高还充分体现在“被动性”上,很多老师不是主动去参与产学合作的,而是受到各种压力下的选择。

一是来自“教授责任”的压力。“现在学院和系在总体上都要求经费有所增长,你作为教授,就必须比副教授和讲师承担起更多的经费的要求,如果你教授都不去拿经费,更没有人去了,现在纵向经费每年都有限,就只能更多地从横向去找经费了”(访谈28)。

二是来自经费考核的压力。“现在我们学校对老师每年都有100万的经费进账要求,这个很难达到的。教学和文章自己努力是有可能单方面达到的,但是经费的问题,你申请了课题,得他们通过了,跟企业合作,企业得愿意,最难的还是经费问题。所以现在老师压力都很大,很多教师自己到外面拼命搞经费,让学生去做学问,写论文,这就本末倒置了。教师自己不做,也不指导学生做,这样很难出原创性的成果,经费多了又能怎样,这些都是短期的,长期对国家的科技进步是没有贡献的”(访谈22)。

2)产学合作与学术研究间关系处理

(1)精力和时间上难以兼顾。“人一天只有24小时,花时间去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时间去做那个事情。就像国家教学名师,整天在想怎么把课上好,肯定没精力去大量做科研了,而做科研特别优秀的老师可能连课都上不好,因为心思不在这边”(访谈16)。

多数教师在谈及产学合作经历时都感受到很难在精力和时间上做到两者兼顾。有老师就谈到:“学校里,人都这么聪明,竞争也日益激烈,我全力做一个事情也不一定能做得非常出色,何况三心二意,既想做科研,又想做横向项目,很难两者都做好”(访谈3)。因此,教师在学术研究和产学合作上遇到时间上的冲突时通常有所放弃,而被放弃的一般都是产学合作项目,甚至就不会参与横向项目。就如某位老师所言:“我精力有限,学校这点都做不好,很难有精力再去做产学合作”(访谈16)。也有老师认为这种冲突来自产学合作的付出与所在评价体制下的回报不成正比(访谈19),“如果学校把对技术转让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与SCI论文一样,我想程序再复杂也会有老师去做的,他之所以觉得麻烦肯定是认为性价比不高”(访谈34)。

(2)产学合作很难出高水平成果。产学合作中企业需要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与教师在实验室的研究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的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或者技术转让都是基于教师现有研究成果的技术推广,很难产生更新的科学问题,即使是技术联合研究,也很难将企业碰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提升凝练为有一定高度的科学问题,并进而产生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而在追求学术领先的价值评判下,教师以出高水平成果为主要目标,并不愿意做很难带来高水平成果的横向项目。有教师就谈到:

“你给企业做横向项目,其实对老师的意义不大,因为一不能发文章,最多跟企业合作申请什么奖的,这个也很难,因为你没有科学上工作,申请不到什么科技奖。这个我是不愿意做的,基本上没这个想法。而且你做的东西不属于你的,你帮人忙,最后是属于别人的,你自己心里想做的事情却没有”(访谈2)。(www.daowen.com)

(3)产学合作导致文章和专利延期或无法公开。在与企业签订产学合作项目合同时,企业一般会要求不公开与项目相关的技术,因而这些合作可能提炼出的研究就不能以文章或专利的形式公开,因而不能为教师及时带来学校认可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这也是教师不愿做横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些教师就开始懊悔当初做产学研影响了文章发表。“我就后悔了,如果我一开始进来就写文章的话,杰青长江(教授)肯定都有了,因为以前全是跟企业做,也不好写文章,因为核心技术企业要用,不能公开,专利也不写,一旦公开,别人立马会复制你的专利,从而给企业带来损失”(访谈11)。

3)教师个人能力

(1)缺乏产学合作经验。因为“我国国内的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一般没有在企业工作过的经验,所以一开始到社会上跟企业做项目会比较困难”,“企业一接触这些老师就会发现,无论是文化、为人处世,还是办事能力上,他们都缺乏社会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就不会把钱投在他们身上”(访谈11)。因而,有些教师一两次碰壁之后就不会再去接触产学项目了,欠缺相关经验成为教师开展产学合作和企业进行相关投资的顾虑。而那些坚持做下去的教师在产学合作方面的经验会越来越丰富,也会获得更多的产学合作机会,就会“有很多企业会找我合作,因为我名声在外,同样的钱做一个技术,企业都愿意来找我做”(访谈11)。

(2)欠缺非技术能力。非技术能力也是教师产学合作成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本领域的市场需求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懂得公司运行和管理,公司创办和运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是老师们始料未及的(访谈22,访谈4)。从调研发现,很多想创办或创办过公司的教师都因非技术问题而终止了创业。有老师谈到:“之前,想把自己的成果通过创办个公司转化一下,后来发现教授既当老板,又去开拓市场,这个基本不成的,后来就主要和企业合作,我们就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企业不会的事情”(访谈5)。有老师也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我没那个能力去办公司,我知道自己的缺陷,我不可能管那么多的人,管理能力不强”(访谈23)

(3)副高职称较难获得产业经费。在高校,职称代表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资历,是体现教师水平的重要标志。就产学合作而言,企业一般更愿意找资历深、职称高的教师进行合作,“如果这个团队没有教授,副教授很难能够拉到产学合作项目,除非跟企业很熟”(访谈8),而“如果职称方面改善的话,教授比副教授出去肯定拿到的经费不一样,比较容易跟别人谈,拿到大经费”(访谈23)。而且,从教授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这个领域工作了很多年,“一般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会比年轻人有更稳定的经费来源渠道”(访谈22),所以职称越高的老师也越容易获得更多的经费。

4)教师自我认识

(1)欠缺分享与分工合作的理念。

①与校内其他老师的分工合作存在困难。由于技术日益复杂,产学合作项目往往需要多个专业领域或学科的老师共同合作才能完成,但是老师在分工合作上往往存在困难,因为分工的背后也是利益的分配。有位化工的老师就谈到:“一般来讲,化工上做催化剂和做反应器是两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和过程,但是老师之间不会分享和合作,做催化剂的想做反应器,做反应器的想做催化剂,这样这些经费都是一个老师的了,但是这样很难达到最佳的技术效果”(访谈23)。

②创业中分工合作存在困难。“现在教师成立了公司之后,一般还会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访谈4),因为很多老师不愿意放权,不放心将自己的技术交给别人去经营,但是毕竟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除非教师有很大的团队,有人帮助分担,如果一方面做科研,一方面又想把公司做好,几乎是很难的”(访谈3)。一位已经利用技术创办公司但只担任公司技术总监的老师也谈到:“不管是成立公司,还是跟人合作开公司,最关键的问题是老师要放对自己的位置,教师不是总管,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做,一不应该做董事长,二不应该做总经理,应该做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访谈2)。

(2)对技术自恃过高。教师对技术自恃过高主要表现在都会认为自己的技术非常先进(访谈14),因而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往往对技术估值过高,这会对企业或其他投资机构的投资带来犹豫。一位学校产学合作的管理人员谈到:“我们在帮教师拉政府或企业资金的时候,老师的开口都比较大,一个技术要3 000万,这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技术不成熟;另一方面研发是有风险的,况且后面还有很多其他的投入,比这个都会大很多,别人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投这么多钱”(访谈4)。而且,教师往往希望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绝对控股公司,比如占公司股份的51%,这也不现实,因为“别人投的是真金白银,你就投一个技术,还不一定能产业化,就想控股,这也是不可能的,但老师们就想控股,这样可以保证企业做自己想做的技术,所以现实中还比较难协调”(访谈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