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彻在谈到表现主义产生的意识形态土壤时,谈道:“19世纪的德国在几乎所有的精神活动领域中的发展都经历了同样的过程,起初是歌德和黑格尔、资本主义等。相应地,在哲学史、自然科学史、文学史和绘画史上的意识形态变化也沿着一条基本一致的道路:从形而上学的世界意识到经验主义,自然主义到技术至上。”[3]
18和19世纪,心理学这一实证科学的发展拓宽了对人类认知经验的范围和深度。人类认识自我的努力带来一系列美学和认知上的变革,因此也带来传统经验认识与实验实证的冲突与融合。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的思辨性理论体系逐渐被从经验事实出发的实证原则所取代。以培根、哈奇生、夏夫兹博里、霍布斯、洛克、博克、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与实证主义哲学家,从古典形而上学的思辨中挣脱,否认有所谓先天的理性观念,转而将感性经验作为一切知识的来源。然而在当时的德国,19世纪上半叶,古典哲学的思辨传统仍风行一时,但在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下,逐渐滋生出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精神。实证的科学方法成为学术界的主要精神,受自然科学精神的影响,在这种转变的背景下,出现了新的学科——“艺术学”(kunstwissenschaft),这一名词所代表的理论与黑格尔的理念论美学相对,主张摆脱黑格尔美学框架,从艺术事实出发,使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进行艺术研究。例如,通过人类学或民族学等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引出艺术的一般特点。(www.daowen.com)
与方法学上这种“自下而上”的经验方法转向同时发生的是,对唯物质论、机械论的反叛,这导致了对精神和灵魂的追求。美学研究的视点从客体对象本身转向了心理学角度,转到了审美观照中主体的自我活动上,从而形成德国美学的经验主义心理学潮流。以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Gustav Theodor Fechner,1801—1887)为代表的实验论美学;另一种则是移情说美学。而对活力论(Vitalismus/Vitalism)[4]的警惕,得以在实证的基础上,从更为丰富和整体的意义上,展开对人自身的认识,从而在认知上开始了一系列经验与实验、经验与超验的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