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生思政教育研究: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高职生思政教育研究:构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地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繁衍的文化机构,发挥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等重要作用,是知识、文化和技术的重要集散地,是社会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对社会的和谐具有强大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是促进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还是实现高校稳定安全的首要条件。

当前,高校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争创高水平大学的激烈竞争。高校要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把构建和谐校园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作为一项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一、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文化内涵

和谐是指事物的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也是当今社会的时代精神。和谐文化是一种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是指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多种存在方式,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和谐校园是指校园内人与人、人与校园环境、人与社会等诸多要素处于协调稳定、相互依存、健康发展的状态,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特征,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发展为目标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包括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作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和内在规定的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馨人的书香气息、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既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也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是党和人民对高校的一种期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作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去教育师生,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整合功能和稳定功能,从而形成全校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校的凝聚力;树立全校的和谐理念,培育全校的和谐精神;形成全校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校的和谐人际关系;营造全校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校的和谐心态。

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做到“三个坚持”

1.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坚持开放性与选择性的统一。开放、交流是保持主流文化生命力的源泉。高校校园文化一方面应以开放的姿态接受社会各种大众文化,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大学作为一个育人的场所,在接纳、倡导社会大众文化时,应进行批判性地、有选择性地吸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抵制腐朽思想和腐败思潮的侵蚀,并从中不断调整、充实和丰富自己,从而生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以适应时代要求和校园自身的内在需要。

2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坚持规范性与渐进性的统一。高校校园文化或以其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或以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和各种制度规范,有意无意地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影响。这种影响并非行政力或人为强制的,更多的是在“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更为重要的是,高校所营造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紧紧围绕为国家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来指导,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与人格意识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有机整合,真正融合,是人类现代文化发展的总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规格日益从单一专业性人才向具备综合素质的宽基础人才转变。这一人才规格的转化,要求高校必须承担起为社会培养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而校园文化正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渗透的最佳契合点。因此,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着眼于在人文精神教育中加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在科学精神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大力开展专家学者系列讲座活动、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创造通畅、丰富的途径和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代表先进文化与引领多元文化的关系。始终不渝地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光荣义务。高校既承担着孕育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同时又承担着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为此,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执政党的远见科学判断校园内多元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善于顺势而上,有所作为,在引领校园多元文化的进程中实现代表先进文化的历史责任;我们要以执政党的胸怀主动驾驭和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和作用,“择其善而用之”,同时以自信的心态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我们要以执政党的宽容鼓励支持校园文化创新和多元文化的竞争,在创新中体现先进文化的生命力,在竞争中凸显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

2.正确处理好加强先进文化建设与满足广大师生多种文化需求的关系。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是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所在。为此,我们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和预见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丰富性,加强对各种新型文化表现方式和载体的研究;要尊重和满足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增长,对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要尊重和包容广大师生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文化创新和文化继承方面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撑;要尊重和理解广大师生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在倡导和支持“雅文化”发展的同时,引导和规范“俗文化”,使二者有序共存。

3.正确处理好加强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与促进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的关系。意识形态具有凝聚人心,整合社会的强大功能,基于此,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坚决抵制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多元化的倾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增强广大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最好方法是把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全校师生能够接受的对象物。为此,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充分反映广大师生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共识作为评价标准,以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作为不懈追求,着力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

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要力行三大文化建设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就必须顺应现代文明的发展趋势,浸润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维系和谐文化秩序,建设文明、科学、特色、开放的育人环境,建成最适宜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和谐文化“生态系统”。

1道德文化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灵魂。“德者,才之师也”,高校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道德文化无疑要被提升到更高的地位。高校建设道德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良好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教书育人的灵魂、优良校风学风的基石和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想道德基础,影响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校园氛围。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容易让人忽视和淡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甚至不能很好区分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合理界限。这就需要我们强化教师和谐育人,大力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孟二冬精神是新时期良好师德师风的集中表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战线的集中体现。高校教职员工要学习孟二冬精神,要有无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报效祖国和人民的远大志向;要有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创新进取的开拓精神、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要成为马列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宣传者,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倡导者和践行者,还要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者,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表率和模范。(www.daowen.com)

大学生受我国社会现阶段道德观、文化取向多元的影响,道德观念呈现多样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必须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自我教育方式开展德育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供思想基础:

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契机,深入开展“我身边的荣辱事”的主题活动,使大学生观察生活,对比行为,批判丑恶,褒扬美好。

“感恩”教育是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学校、爱集体、爱班级和爱家庭、爱父母、爱师长、爱同学的集体主义、团结互助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智慧品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感恩组织、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他人⋯⋯在感恩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不断服务社会,回报人民,担当责任。

网络是高校道德文化建设的又一个育人阵地,在网络上定期展开以道德为主题的大讨论;组织学生社团,创作以校园道德行为为主题的剧本并进行汇演,让学生在参与和观看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2.文体文化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活力之源。文体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是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极具吸引力和开拓潜力的部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精神文化的需求,大学生创造力和激情在文体文化建设中最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高校团学工作应契合时代变迁,跨越代沟隔阂,贴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主体意识突出、参与性强、需求多元化、崇尚流行、追求时尚等特点,将时尚元素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形成“好标新立异、擅不拘一格”的工作特色,鼓励和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自愿参与,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使青年学生的创造力竞相迸发,使之成为“和谐校园”的“精气神”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活力之源。

不断浓厚校园的学习风气和学术氛围,积极开展“书香校园”的系列活动,办好“读书节”,整合经典古诗文朗诵比赛、读书知识擂台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在其中享受读书的快乐,变校园为“读书育人”的圣地。

在大力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同时,“零距离”引导大学生中前卫的表演形式、另类的街舞,为其提供专注培养自身兴趣、自主运筹策划、展示才艺、张扬个性的舞台。

根据时节,精心策划和设计品牌活动群,构成以女生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新生节和寝室文化艺术节为主体的主题活动节,节节相扣,活跃和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通过女生节,不仅展示感性美,更能丰韵知性美,以“我眼中的美丽女生”演讲比赛、女子排球赛、手工艺作品展评等传统赛事倡导女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世界观审美观

校园文化艺术节应把握时代的特色,年年有新内容,届届有新特点。团学系统应密切协同,发动各基层组织根据自身特点举办各具特色、异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旅游管理专业可在学生中开展“现场导游大赛”;计算机专业可在学生中开展“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法学专业可在学生中开展举办“模拟法庭”活动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新生节应依托军训,适时组织艺术团慰问演出、拔河比赛、合唱比赛和主持人大赛等活动,使新生能尽快地融入新环境。这样既能丰富新生的新学期生活,又在新面孔前充分体现出学校团学系统的战斗力和魅力。

寝室文化艺术节应本着“将文化请进寝室”的宗旨,使之超越单纯的竞赛,强化寝室间的联谊,把情感因素融入到文化活动中。这样既能丰富寝室生活,又能锻炼寝室的凝聚力。

学生社团作为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是体现学生兴趣爱好走向的窗口,其运作状态能较好地体现出团委的管理水平和引导理念,也最能锻炼学生的协调策划能力。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文化的多元化,都极大地鼓舞学生成立或加入各种社团。团委要顺应形势,割弃一味讲求人多排场大的偏好,培育品牌社团,规范大社团,鼓励小社团,控制“高大全”,扶持“小精专”,指导社团发起者根据社团主题开展名符其实的活动,从而增强社团的纯粹性和纯朴度,使社团在宽松的氛围和规范的管理中各自找到良性发展、茁壮成长的有效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应通过“品牌社团办品牌”的号召,引导众多社团力创自己的代表性活动,如文学社汇聚文学爱好者,以诗会友,以刊汇文,创办和接力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品牌刊物,使之从外形风格到作品选登,从采访行文到编辑排版均由学生自己操刀,将文学的探索与青春的激荡融为一体;街舞协会,专心练舞,提练舞功,展示于校内外各大小舞台,张扬青春,赢得掌声;摄影协会,用相机发现美,捕捉美,会员作品可在图书馆走廊壁上展览,为图书馆增添亮色与活力;英语俱乐部,专心讲英语,专心学英语,英语角为英语爱好者提供最好的实训基地;花泥协会,用五彩泥巴锻炼创造力,去除浮燥,平静心情⋯⋯

总之,通过开展丰富的文体文化活动,高校应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自身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走近自然,感受自然美;观察生活,鉴别社会美;欣赏和创造艺术作品,感知艺术美。在自然美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在社会美中学习新人新事新风尚,体会人间真、善、美;在艺术美的鉴赏和创作过程中,思想品位和审美能力得到升化。

3.社会实践文化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的拓展。社会实践能够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文化涵养和能力素质。只会纸上谈兵,而无实际操作能力的大学生将无法很快融入社会,不能为社会所用。高校在开展“三下乡”、“走进社区”、“挑战杯”和手拉手活动的同时,还应通过团学系统和院系二级管理机构,指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与相应机构合作,实践其所学专业知识。如金融专业之与银行、会计事务所;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之与旅游景点和酒店;法律专业之与律师事务所和法院等。

总之,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这样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高度重视物质基础育人的“硬实力”,更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育人的“软实力”,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从战略高度为高校育人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思想文化条件。高校要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组成部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和谐的、高品位的校园人文氛围,构建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温馨家园,更好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1]【荷】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刘利圭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