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正在处于青年时期,是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形成的关键时刻。[1]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开放社会形成的多元文化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正确的世界观,是形成科学理想信念的基础。[6]江泽民同志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了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强弱的高度。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果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状况决定了个人的精神动力的持久性,群体的理想信念状况又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大学生正在处于青年时期,是富于理想的年龄,也是信念形成的关键时刻。他们的信仰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的茁壮成长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未来”。[1]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理想信念教育,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但是,开放社会形成的多元文化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一、多元文化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挑战

1.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存。主流文化也被称之为正统文化,是指在一定时期处于支配地位的主导文化。主流文化形成的基础有:第一,主流文化适应了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反映了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要求。这是主流文化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第二,从阶级基础来看,主流文化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能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受统治阶级支配。”[2]毛泽东也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3]因此,主流文化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是主流文化的第一特征。在我国,体现文化的意识形态特性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此作了明确的界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的文化必然是先进文化,先进性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第二特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人民性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第三特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六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内容: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民族精神、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科学事业、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

但是,在开放的环境下,主流文化受到了非主流文化的挑战。非主流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范畴。非主流文化包括不同职业、阶层、集团、年龄结构的主体,由于社会地位不同、谋生手段不同、利益关系不同,而形成的与主流文化价值相异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情趣、理想人格等文化观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中国当代文化构成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状态。作为主流文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由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传统的儒家文化、外来的西方文化等构成的非主流文化并存。所谓精英文化就是由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步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阶层,中国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也开始向知识分子文化转变,由此形成了所谓的精英文化。在中国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精英文化在解释历史、评议现实和传播科学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启蒙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也更加明确。由此,精英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知识分子在继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面对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年社会的宏伟目标,知识分子和其主导的精英文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多元文化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理想,是个体或群体的奋斗目标。信念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理想的水平与一个人有无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以及信念的坚定程度有关。理想的形成要受到人生信念、道德信念、政治信念的制约,并是这些信念的表现。另外,理想的形成发展,对信念的进一步形成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信念体系就是信仰。理想信念可以形成个人的精神动力,可以形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崇高的理想又是同人们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确的世界观,是形成科学理想信念的基础。因此,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就明确指出: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5]此后他又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6]江泽民同志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到了关系到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强弱的高度。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7]针对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教训,江泽民同志反复告诫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是物质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越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抵制形形色色腐朽没落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放弃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就会动摇我们党赖以生存的根基,导致党心民心的涣散,导致民族凝聚力的涣散。

多元文化的并存对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西方文化在扩大其影响力的同时,正在弱化和冲击社会主义教育的实效性。社会主义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虽然社会主义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但是,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建设中国的核心是长期不变的。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文明形态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批判和否定基础上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社会发展最本质问题上的差别,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二者的对立。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高职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党的领导的信任。随着苏东剧变和冷战的结束,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经历了严重的挫折,处于低潮期。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客观上给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同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并没有改变,相反其目标更加集中,手段也更加多样化。其中通过文化渗透就是其惯有的方式。目前,西方文化通过经济交往渗透在物质产品、文化产品中,正在影响着我国众多的消费者;西方文化渗透在管理方式、科技文化交流中,通过人员往来,国际合作,正在影响到知识精英;西方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互联网,渗透到千家万户。美国最大、对政府决策最有影响的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8年6月提出的对华战略三步走的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美国中央情报局提出的《十条诫令》中有相当内容是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如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让他们不以肤浅、虚荣为羞耻。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8]由此可见其通过文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良苦用心”。西方文化影响力的增强必然弱化社会主义教育的效果。这种影响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第二,精英文化的张扬对知识分子,特别是高职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形成带来了冲击。精英文化承担着文化交流和文化创造的重任,不过,精英文化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冲击主流文化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首先,在引进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一些知识分子不分文化性质,把西方文化简单地视为优秀文化,贬低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主导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精英文化成了西方国家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引进西方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早在19世纪中国面对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时,一些有识之士就漂洋过海,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就是经过比较鉴别后,由知识精英传播到中国的。但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是同时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出现了许多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潮。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理论和思潮被大量地介绍到国内,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介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加评价地盲目照搬照抄,势必引起人们的思想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其次,精英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的进程中存在着重引进轻消化的现象。精英文化具有引导大众文化的功能,这是精英文化的积极作用。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条件的产物,一旦脱离了该条件,文化的引导就无法充分发挥。重引进轻消化现象的出现,导致西方文化与我国的社会现实脱节,无法解释现实和指导现实。最后,精英文化脱离大众文化,导致文化的引导力发挥不充分。精英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多集中在知识分子阶层,走向象牙塔。结果远离了大众,使精英文化无法发挥作用。

第三,热衷于大众文化阻碍了高职生对崇高理想信念的追求。大众文化的发展是整个社会文化不断丰富的标志之一。但是,大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弱化主流文化的倾向。首先,大众文化以满足人的低层次需要为目的,以普通大众为消费对象,因此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既有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有高层次的价值追求。低层次的需要可以区分为物质的生理需要和精神的心理需要。两种需要都以满足人的自然性为基本出发点。我国一度出现轻视甚至否定人的基本精神需要的现象,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人的基本的精神需要几乎被完全剥夺了。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的发展恰恰适应了大众基本的精神需要被极度剥夺后的精神诉求,大众文化得以快速地发展起来。从这个过程来看,大众文化的发展是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的。不过,物极必反。大众文化在越来越多地争取受众的过程中,同时排斥了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影响了崇高理想信念宣传教育的效果,信仰这一具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和国家意识的社会精神现象被简化为个人的谋生目标。如,2004年某高校的调查中,63.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入党主要动机是“直接有利于就业”;47.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入党主要动机是“谋求仕途发展”。其次,大众文化是依赖于市场规则发展和运作的。商品使用价值的实现是其第一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人所共知的赢利原则。这样,大众文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选择时,更多地是满足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这一特性至少在两个层面的主体中产生着影响。一个层面的主体就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创造者因为赢利的需要可以藐视文化的历史和知识分子的良心,粗制滥造快速合成文化产品,多年来,在我国众多电视传媒中不断热播的所谓“戏说”之类的历史题材影视剧就是典型范例。同样,作为文化的传播者,为了商业目的,放弃社会教化的责任,大量传播那些劣质的文化产品。另一个层面的主体就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现代立体传媒与传统的平面传媒的区别除了形式上的改变之外,其基本的职责并没有改变。因为平面传媒的真实性,人们可以相信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如果现代传媒“求真”意识淡化了,那么,社会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辨别真与假。这与主流文化提倡的追求真理的目标是相悖的。大众文化除了影响受众对“真”的认知外,也影响人们对善和美的感悟。大众文化中不乏善恶不分、美丑混淆的产品,这些产品的教育价值令人担忧。再次,长期处于大众文化影响下,感觉主义会上升,理性追求自然下降。大众文化往往是一次性消费的文化快餐,它并不想执意去追求文化价值的永恒性,而更多地是为工作忙碌的大众提供一种经验上的娱乐和感官上的享受。这也是大众文化受到欢迎的原因之一。如果人们长期处于追求快餐消费,自然会对理想思维和文化经典产生排斥心理。而人类的文化创造又离不开对经典的解读,更离不开创造出新的经典供后人借鉴。现实中对经典的轻视必然导致未来经典的荒疏。长此以往,人类的创造性将会削弱,人们对历史与文化的责任将会淡化,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理性也将被稀释,最终影响社会进步的恒久动力也将成为问题。

二、加强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对策

在多元文化社会,理想信念教育要承担起引领大学生的信仰生活的使命。高职生作为最年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一个群体,既表现出与知识分子群体在精神信仰方面的趋同性,又表现出其独特的差异性。他们思想活跃,崇尚真知与自由,对自我实现充满渴望,但阅历不深。针对高职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持之以恒的真功夫: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对高职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点。这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根本要求。由于高职生从校门到校门,接触更多的是书本知识,与上几代人相比,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实际体验感受不深,缺少朴素浓厚的感情。因此,要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就必须强化实践和体验环节,要注意研究高职生的接受性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解决好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使高职生在生动活泼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巨大变化,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理性的认识。要抓好高职生党员骨干的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好高职生的学马列、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发挥好高职生的自我教育作用。

2.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理想信念既表现了个体对最高价值的追求,也是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的价值观念,因而它对人们的思想言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它是人最重要的价值观念,是主宰人们心灵的精神支柱。人的理想信念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核心就是要倡导以国家社会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并不抹煞个人的价值,它恰恰是使个人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保证。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个人所从事的或参与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条件。脱离国家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一己利益满足的个人价值是错误的,它不仅会使个人追求落空,还容易滑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泥坑。因此,只有在国家社会集体中才谈得上个人价值。当前,要培养高职生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把个人的事业融入到国家社会集体的洪流之中,也只有在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中,高职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3.克服信仰教育的“空转”现象。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价值观念比较质朴单纯,学校教育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彼此一致、互相呼应。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学校的德育、信仰教育采取比较单一、简单的方法,便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在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也悄然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社会上包括家庭中复杂、多元的价值观念相互混杂、兼容、冲突的状态,必然影响到高职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信念、信仰的形成不再单纯和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以曾经奏效的、简单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对高职生进行教育显然是不和谐的、矛盾的,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口号式的东西多,抽象的大道理多,即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教育对于求知欲强、思想较少受拘束的大学生是不切实际的。根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感兴趣,原因不是因为内容不科学、学生不需要,而是教育内容的组织结构不合理、教育方式不科学、教与学的关系不协调,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了学术论证、学科教学;把思想能力的培养当成了思想的灌注;把道德品质的建树当成了道德知识的传授。更何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标准是对应“应试”教育的知识考试。所以,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力都不在思想的效果,而在知识的把握。这样的教学,自然不会产生思想的建树,更谈不上培养思想的能力。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新生的、丰富的、文化载体进行研究、开发和使用,不仅在理性意义上,在知识主义教育过程中教会高职生应该选择什么,还要及时有效地运用隐性方式,调动感性力量,在行为主义教育框架中引导高职生怎样选择。(www.daowen.com)

4.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针对性。要使当代高职生理想信念教育富有实效,必须讲究教育的针对性。对于发展中的高职生,必须对他们加强前途、理想、信仰的教育。对于多数高职生主要进行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引导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于那些脱离实际去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学生,应引导他们从追求个人自我实现向国家社会发展方向转变,使他们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念、信仰和追求。这种有针对性的信仰教育是可以做到实事求是、全面提高的。

5.强化网络意识,构筑现代化理想信念教育阵地。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强化网络意识,主动开辟、利用网络这个阵地。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信息辐射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宣传体系。具体包括,积极创办和统筹规划新闻、外宣、理论、文化、宣传等网站、网页,扩大网络宣传内容,提高网络宣传艺术,保证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文化在网上占主导地位。二是加强信息的思想安全和政治安全保障,在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上,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必须走政府行为和社会行为相结合的道路。对网上敌对势力的反华宣传和各类造成不良影响的舆论,开展强大的有针对性的有战斗力的网上对内对外集中宣传攻势,主动出击,澄清重大问题上的是非曲直,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加强舆论导向的监督和指导。三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建设,在互联网上建设马克思主义阵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主体的信息网络素质。在网络环境下,理想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将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工作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及时、准确地作好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四是要严格审查上网信息,特别是政治类信息。要及时清除、过滤有害信息,保证网络信息的正确性。五是提高高职生的信息识别能力。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以灌输正确信息为主,引导高职生选择正确信息与灌输信息并重,增强高职生的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使其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构筑坚固的现代化理想信念教育阵地。

6.力快发展是解决高职生理想信念问题的根本途径。邓小平指出了通过同自由化的斗争、正面的说服教育以及经济发展这三种途径,帮助人们树立理想信念问题。他认为这个过程“既是斗争的过程,也是说服教育的过程,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9]因此,我们对高职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终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发展,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来证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人们包括高职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当然,也不是单纯地依靠经济的发展,而是要把经济发展与正反两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尤其是与正面教育结合起来。

[1]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02-5-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98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6.624

[4]《十五大报告》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97.11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110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0

[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400

[8]金鑫,徐晓萍.中国问题报告.浦东电子出版社,2002.87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2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