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多元文化下高职生思政教育研究

多元文化下高职生思政教育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引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职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及其影响,这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表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从全国宗教信仰分布情况来看,信教群众主要分布在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多元文化下高职生思政教育研究

宗教作为在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力量”,[1]世界文化中最普遍、最持久和最深层的精神现象与情感状态,称得上是一切文化的背景。全世界共有二千多个民族,有二千多种宗教,宗教影响着世界约五分之四的人口,它对各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宗教信仰已成为人们多元化的信仰选择之一,社会范围内出现了引人关注的“宗教升温”现象。宗教借助现代社会的新闻传媒、文艺作品等不断扩大其影响,以至形成了宗教文化热,其影响波及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相当多的人对宗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大学生作为对精神生活特别看重的一个青年群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也难以避免会受到宗教的影响,“宗教升温”在他们中间得到反映,并冲击着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引导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职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对待宗教文化及其影响,这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宗教的文化本质

宗教属于信仰范畴,它主要回答人们用理性无法解释的人生根本问题。关于宗教的本质及其起源问题,有宗教研究学者的看法;有唯心主义有神论者的看法;有唯物主义无神论者的看法。由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宗教观也就不同。“什么是宗教?”或“宗教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却是一个非常复杂、一言难尽的问题。各种有关宗教研究的论著和辞书,都曾就这个问题作过讨论,提出了各自不同的回答,而且每一种说法都带有定义者强烈的主观立场、态度,各种定义的宽窄相差很远。有的宗教学者说:宗教是一种能达到终极改造的手段;有的宗教学者认为:能使自己在人格上有一种超越,这就是宗教;近代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2]文化人类学家费雷泽认为:宗教是对超人力量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有的站在宗教信仰的立场(有神论者)认为:宗教就是神的启示;西方无神论者(费尔巴哈为代表)认为:宗教就是异化了的人的本质,神学就是入学。[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其基本内容包含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两个方面。一是从理论上讲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发展直到消失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对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对宗教的本质特征做了经典的表述:“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4]认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社会根源,在阶级社会,宗教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剥削阶级所利用,成为其麻醉人们精神的工具,“宗教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5]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宗教的存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二是表明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并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的方针政策。强调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是对立的,不能让宗教思想影响和侵蚀党的肌体,但又反对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提出了宗教对国家来讲是私人的事情,但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就不是私事的原则。解决宗教问题要服从争取社会主义斗争胜利的总任务,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要彻底实现政教分离和宗教信仰自由。同时也提出了要向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进行无神论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对宗教的看法和态度,是工人阶级政党关于宗教、宗教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总和。

二、宗教在高职生中的影响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惑

当前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约占75%。如何对待宗教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就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我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1997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白皮书介绍,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个,宗教院校74所。[6]社会上宗教影响的增加,必然会反映到高校,对高职生思想产生深刻影响。

从现实状况看,宗教影响高职生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有:

1.宗教典籍对高职生产生影响。宗教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它通过唯心主义理论的论证,把人们引进信仰的大门。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经历了上百甚至上千年的发展演进,到如今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精细的宗教理论体系,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宗教典籍形式存在,并通过它向宗教信徒传输宗教观念。比如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天主教的《圣经》、《新约全书》、《旧约全书》,以及佛教的经典著作,甚至中国特有的道教,也把老子的《道德经》奉为经典。大学生正值青年时期,这个阶段是接受能力很强的阶段,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许多高职生对宗教典籍发生兴趣。

2.宗教思想通过文学作品对高职生的影响。世界上大多数宗教都十分注意利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来宣扬自己的思想。因为“单纯依靠抽象的神学理论和枯燥的说教是不能有效地扩大宗教影响的。文学艺术由于其具体、生动和形象化的特点,常常能将许多深奥、抽象的宗教思想以艺术化感人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中国三大史诗之一的《格萨尔王传》就将藏传佛教思想渗透于这一著名文学作品中。在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的教义往往是通过故事表现出来,这在《圣经》当中表现极为明显。高职生绝大多数都是文学艺术的爱好者,那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文学艺术,以形象、轻松、活泼的形式感染影响着青年大学生。

3.宗教气氛浓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宗教对人的影响,更多的是在一种浓郁的宗教氛围中进行的,在这种氛围中,使得身处其中的人极易受感染。从全国宗教信仰分布情况来看,信教群众主要分布在民族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等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宗教气氛浓郁,大家互相影响。生长在这种宗教气氛浓郁地区的高职生,就容易受家乡宗教信仰气氛的影响,虔诚地信仰宗教。再如在一些民族院校,有一部分学生本来不信仰宗教,但是看到本民族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虔诚的信徒,便受其影响,开始信教。而且,有着虔诚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言行,还影响着非本民族的其他学生。

4.受信教的家人、亲戚、邻居、朋友、同学的影响。高职生的家人或亲戚信教,必然会在家庭或家族的日常教育中给孩子灌输宗教思想。另外,同龄的朋友、同学信教对高职生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同龄人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较相近,在大学阶段,也经常在一起进行直接的交往与互动。其交往的群体成员中有一人或多人是虔诚的宗教信徒,这些信教同学还私下向其他同学传阅一些宣传宗教的小册子,其他人受其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一些民族院校个别学生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周围的同学非但不觉得荒唐可笑,反而常受这些同学坚定的宗教信仰精神和与人为善品质所吸引,自己也随之参加各种宗教活动。

5.形式新奇、内容丰富的宗教活动的影响。各种宗教都有许多形式的宗教活动,这些活动有的丰富多彩,有的新奇有趣,有的在某种宗教活动场合下的确也可以给人强烈的震撼。如藏传佛教的“展佛”活动是将幅宽十二丈,长三十丈的佛祖形象展示于人间,让信徒通过心灵去感受、体验,由此而行礼膜拜、赞叹、供养,祈愿佛法长住,人间安乐。伊斯兰教星期五的礼拜也常让人叹为观止,一般穆斯林的礼拜都在清真寺,有些大型的清真寺,礼拜人数会达上千人,从寺院厅堂,到广场甚至排到了街上。而基督教信徒的活动不仅庄严肃穆,内容也很丰富,在圣诞节日的教堂里,通常有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小礼物的圣诞树,众信徒除了听牧师讲经,还会齐声唱圣歌,并且唱歌的时候,还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指导练习。许多大学生深受这些宗教活动的影响,对宗教的某些活动特别感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许多大学生对过宗教节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圣诞节,许多城市的大学生走上街头彻夜狂欢。

6.宗教的各种艺术形式对高职生的影响。“艺术是最能调动情感和想象的感性形式。”作为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大学生来说,对各种艺术一般都有所爱好。而宗教的建筑,包括寺庙、教堂、佛塔,以及宗教中至高无上的神佛形象通过雕塑、绘画等都是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宗教的音乐、舞蹈形式,宗教的手工艺品都是能够打动高职生的艺术形式。像龙门、云岗、敦煌、大足的石窟艺术,像云南的崇圣寺三塔,像西藏的布达拉宫等都是建筑或雕刻艺术中的精品,这些精品无不对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和宗教影响。宗教“要使超自然的本质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就得以个体的感性映象的形式,即让膜拜对象(物神、灵与魂、神佛等)获得客体化、物态化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想象,把虚无现实化,把抽象具象化。在这方面,审美创造和艺术是最可利用的手段。”众所熟知的敦煌艺术,不仅有历代造型各具特色的佛像,还有许多宗教绘画,像我们所熟知的飞天形象,便来自于敦煌。这些艺术形式让人们得到很大的审美享受,也以其本质的宗教内容影响人们。宗教的音乐、舞蹈也会对人产生影响,像基督教中的圣歌,激情而悠扬,能涤荡人的心灵,宗教的舞蹈则更体现其庄严性和神圣性。宗教活动中的一些手工艺品就更精巧绝伦,如藏传佛教中正月十五晚间举行的“酥油花供灯会”,其佛像造型栩栩如生,花卉争奇斗艳,令朝礼者叹为观止,使信徒们观看、礼拜精美佛像的同时,又在内心中感受纯清之感。这些宗教的艺术形式同样会对充满热情和富于想象的高职生产生影响。

7.西方宗教势力的有意渗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也在更广泛、深入的领域进行交流、碰撞,宗教作为西方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对高职生的渗透明显增强。特别是我国在宗教方面的国际交往也日益增多,西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势力借机对我国进行宗教宣传。如,通过派遣宗教人员的参观访问、声像制品、对华广播、国际互联网等方式与手段对我国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渗透,而大学生正是西方宗教势力渗透的主要对象。调查显示,在回答“如果有人向你传播宗教,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时,选择“发放宗教宣传品”、“不知名人员通过互联网等”、“外籍教师传教”的分别占20.59%、6.96%和2.04%。在访谈调查中,有学生反映个别外教利用课堂传教的问题,也有中方教师在授课中传教的情况。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相比较而言,宗教文化虽然对高职生的整体影响还不明显,但在今天的影响比起以往增大了许多,高职生已成为潜在的信教人群,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生对宗教感兴趣,更多出于求知欲和好奇感,出于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探究世界本源、寻求生命价值。宗教深邃的哲理,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神秘色彩,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往往会吸引这些思想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大学生。“从神那里,我知道了世界是如何而来的”,一位高职生如是说。尤其是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宗教已成为促进相互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少宗教活动场所已成为旅游观光的胜地和文化交流的载体,这使得高职生对宗教文化的感悟更加实际和具体。

2.高职生对宗教的认识有片面性。宗教大多教人弃恶从善,提倡“诚实”、“善良”、“尊重他人”、“互助互爱”、“不偷盗、不淫邪、不贪财、不妄语”、“谦逊”、“宽恕”等等思想。有的同学未能全面认识宗教的本质,特别是面对当前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下降的状况,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误认为社会上的人包括自己在内都应以宗教信念来约束自己的道德行为。

3.宗教文化中体现的终极的可感可悟的人性关怀,人生的平等,相对少的利益争夺和竞争,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寻求宗教的庇护和心理慰籍的原因。正如有的学生所说:“我信基督教,因为那里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平等,什么是友爱,在那里我们都是姐妹兄弟,我们都是主的儿子。”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并且十分复杂。高职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仍有一定的局限,还难以做到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挑战的压力,高职生在学习、生活、成长进步等方面又难以避免会遇到诸如考试不及格、失恋、人际关系紧张、就业等问题,当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时,就可能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焦虑感等问题。学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学习的压力。这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之一;二是经济造成的压力,这部分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或是城市下岗职工子女,生活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三是就业造成的压力,女生在这方面的压力更大。在学生心理压力无法缓解,情绪难以排谴时,一些学生就有可能到宗教世界里去寻找心灵的慰藉。因为,宗教作为一种和人们的认识、感情、意志等有关的心理活动,在某些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特别是人在恐惧、孤独、空虚、紧张、苦闷、压抑等复杂的心理感觉时,一部分人往往会从宗教中寻找依托,以求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与解脱。

与宗教在高职生中的影响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不必讳言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惑: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像宗教对信徒一样的吸引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与效果之间的反差极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其备受批评的地方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古人所说的“慎独”效果,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道德知识和践行道德要求。而这正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理想效果。那么,为什么宗教能吸引信徒自觉地信奉自己,而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却不能使学生对自己发生强烈的兴趣,原因就在于:

1.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适应性,不能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个性要求。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只注重方向性,没有层次性。对任何学生都以一个统一的道德标准加以要求,不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和道德选择的不同。具体说来就是要求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道德上的“圣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僵化和滞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老化,不能及时反映时代和社会对学生道德修养提出的新的要求,因而很难解决学生所面临的现实的道德疑问和困惑。自然就很难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再次,在教学方式上采取的是简单生硬的灌输,强制学生接受某些过时的道德规范,使学生更易从心理上产生反叛和背离倾向。最后,道德评价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去衡量不断发展的受教育者,评价标准是静态的,僵化的,而非动态的,灵活的,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2.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模式化严重,缺乏宗教道德体验的神圣感。在当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比较注重形式主义,而较少关心活动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实际效果。学生在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时,往往是为活动而参加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缺乏一种道德体验的神圣感和自豪感,并不能因为自己认真践行了某种道德规范而产生神圣的道德体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真实的效果值得怀疑。“宗教道德具有神圣性、精神性和文化性三个特征”,[7]因而能够激发个体(信仰者)自主的、有效的完成道德实践并从中获得一种神圣与超越的体验,以此来强化主体的道德实践。而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缺乏这种体验,因而导致学生践行道德规范动机的弱化。

3.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构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当前我国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具休的道德内容体系中德目罗列较多,但是对道德原则所依托的终极价值的联系强调不够。学生在践行道德规范、道德要求时找不到相对应的价值皈依,从而在践行具体的道德原则时缺乏持续的动力。这正是当前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缺乏预期效果的深层次的原因。而在宗教信仰中,宗教道德具有三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宗教信仰,其次是由这一终极价值推论出的一般道德准则,最后为具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这种宗教道德由信仰而至具体的道德规范的结构体系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体的道德实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是最高层次的宗教信仰,因而对宗教道德的践行具有很强的导引和强化功能。在这一点上,无疑对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那就是当人们在向学生传授具体的道德规范要求时,一定要将其与相应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并对他们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加以详细地说明和解释。

4.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道德心理发展水平和道德需要的关注和了解,人文关怀不够,尤其是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不够。宗教之所以对信徒具有强烈吸引力,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能够充分满足人们各个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因而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去践行和追求自己的信仰。而反观我们当今的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却根本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发展水平,最明显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严重错位,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对小学生进行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的是人生观、世界观的社会主义教育;而对高职生进行的却是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把德育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当成了德育的起点。相反的,对高职生的现实心理却不了解,现在高职生最关心的是利益问题,最感兴趣的是爱情问题,最担心的是就业问题,最想解决的是成才问题。而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却对此感到无能为力或有能力解决却没有帮助高职生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高职生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宗教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其消除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就包括宗教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在世界观人生观上滋长以神灵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和消极的宿命论。因为各种宗教经典都贯穿着这样的核心思想:从世界由虚无中奇迹般地由神创造出来的那一瞬间起,世界上的一切现象、一切事物都是按照神的意志、神的决定而出现和运行的。人的福贵贫贱、生死祸福,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天命注定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既然一切都是“命定”的,那么,人能做什么呢?对宗教来说,神是万能的,所以被神创造的人就应该服从万能的神。尽管不同的宗教在神和人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说法,但都毫无例外地遵守着上述的神学“三段论”。如果高职生不能认清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人生“命运”的差异和变化,特别是个人遭受的挫折和磨难,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容易受到宗教宿命论的影响。宗教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与高校大学生进行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在根本上是相抵触的。虽然目前高职生信教的人数还不多,但由于高职生对宗教好奇、宽容的态度,他们是很容易接受宗教唯心主义的。(www.daowen.com)

2.在生死观上接受灵魂说和天堂地狱说。灵魂观在一切宗教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观念之一。各种宗教的灵魂说在具体方面虽有很大不同,但在根本方面却是相同的。其一,认为灵魂是其所在之人或物的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和操纵者,是形体行为的主宰;其二,认为灵魂可以离开形体而独立活动,甚至进一步认为灵魂不会随形体的死亡而死亡。宗教在灵魂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天堂地狱说,认为在死亡后的灵魂世界里有充满痛苦磨难的地狱,有充满欢乐幸福的天堂。人们对其死亡的灵魂只有两条道路可选,或是接受神的统治而使其灵魂享受天堂的福音,或是违反神的意志而使其灵魂遭受地狱的磨难。正如有的学生说:“因为我害怕死亡,所以我信教,从那里我知道我能够永生。”

3.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滋长反经验和反理性的倾向。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认为,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推理,并通过实践去检验,反对任何人为的虚构。但宗教神学认为人类的经验和理性只能认识有限的事物或自然的物体,对于超自然神灵的认识,则只有依靠超经验、超理性的启示或神秘主义的直觉。宗教的认识方法与科学的认识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我们应当从唯物主义认识方法出发教育我们的高职生。

4.在现实生活中引发相关的宗教管理问题甚至宗教群体纠纷。从国内高校的宗教现状个案调研看,宗教影响对我国高校还可能引发一些实际问题。

第一,对正当或不正当宗教活动的判断失误而引发的矛盾。一方面,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所以高校的大学生具有从事或参与正当宗教活动的权利;另一方面,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采取了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校大学生从事或参与宗教活动要受到特殊的限制,否则,就会被视为参与了不正当的宗教活动。由于宗教现象在我国高校学生中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由此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很难判断其正当与否,很难把握其分寸。例如,学生按宗教习惯进行一些宗教活动,象拜佛、诵经、礼拜、祈祷等,哪些是正当的?哪些是不正当的?哪些在特定的时间、场合是正当的?哪些又是不正当呢?这些情况如果判断失误或分寸把握不好都很容易引发矛盾。

第二,对宗教活动放弃管理或管理不当带来的问题。在高校,如果认识不到宗教问题所具有的较强的政策性、敏感性以及宗教对高职生所具有的神秘性,从而掉以轻心,放弃管理,就容易产生问题。例如,国外一些高校就出现过信仰歧视、教派纷争,甚至出现过邪教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这些问题在我国高校也完全可能发生。另外,对宗教活动管理不当也会产生问题。例如,某高校招收了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学生,这些学生在其宗教节日里擅自放假不上课,学校对这些学生以旷课论处,学生认为不合理而表示强烈不满。诸如此类情况的发生,都提醒我们要注意对高校宗教活动进行管理。

第三,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之间发生事端。随着信教学生的增加,一旦不同宗教信仰的学生以其教派不同而分别形成紧密的或松散的宗教群体,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群体效应。由此既可能产生积极效果,如归属于某宗教群体的学生会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并相互影响和强化,以期为其群体赢得荣誉;也可能产生消极效果,如不同宗教(包括不信教)信仰的学生之间产生纠纷,可能被误认为是针对其归属宗教群体而来的,或者认为与其归属的宗教群体的尊严和荣誉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事端。

第四,可能出现一些违法违纪的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如前所述,我国采取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但一些组织和个人可能出于不良动机而违背这一原则,在高校成立非法的宗教组织,进行非法的宗教活动。例如,境内外敌对势力就有可能以宗教为幌子来争取青年大学生,以培植他们的势力,对抗党和政府。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也可能利用高职生的好奇心或心理困惑等,歪曲宗教教义,制造邪说,装神弄鬼,宣扬迷信,蒙骗学生,诈骗钱财,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损害高职生的身心健康。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宗教今天仍有它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又要看到宗教在我国毕竟是非主流文化,我们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不能把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对立起来,让宗教任其发展,甚至公开地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我国高校培养的高职生都应当成为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唯物论和无神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消除宗教对高职生影响,培养高职生树立科学信仰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们认为高校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引导高职生深刻认识宗教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以往人类已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丰富经验,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提出的种种问题,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在高校我们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高职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对我们的高职生来说,就是要让他们通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使自己成为政治上合格的社会主义高职生。在对高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要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针对性。

2.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培养高职生的科学精神。高职生一般来说已具备相当的知识层次,但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大量新知识新学说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高职生如果仅限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对那些揭示自然和人类社会奥秘的新科技知识有所了解。正像人们所看到的,一些层次很高的知识分子在某个专业领域里是行家里手,而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的了解却少得可怜,用科学知识武装高职生的头脑是消除宗教影响的最有效方法。因为,各种形式的迷信和盲从都以蒙昧为条件,科学文化越落后的地方迷信和盲从越严重。历史上许多宗教组织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一直把各种科学知识视为大敌加以严厉压制和残酷围剿。基督教“信仰主义”理论就竭力宣扬以信仰代替知识,信仰只靠启示,与知识无关等等。西欧中世纪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把所有不利于宗教教义的科学真理归为异端,对坚定不移的科学知识信奉者,无情镇压。布鲁诺和塞尔维只是无数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真理传播者中著名的两个。历史证明,科学知识是驱除非理性信念的强有力武器,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了解得越广泛深入,那些无中生有的幻想、牵强附会的妄断,对外部力量的恐惧和由此产生的毫无根据的迷信就会越少。只有用科学的知识武装,才能有科学的信念充实心灵。愚昧无知是迷信、伪科学滋生、繁衍的土壤,人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了解了有关现象存在和发展的真实情况,就能识破迷信、伪科学的谎言。

此外,要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高职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在进行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思想和行为特点,主要是:敢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实严谨,重视实践,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些精神是科学的本质和灵魂。有了它,不仅可以使高职生已有的科学知识发挥重大的效力,而且可以使他们在暂时缺乏某些具体科学知识的情况下,对某些离奇现象或奇谈怪论采取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而不至于被迷信、伪科学等所迷惑。

3.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高校作为创建和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基地,义不容辞地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任。高校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所以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不仅要狠抓教学环节,提高高职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提高高职生思想道德素质,确保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搞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促进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建立优良的校风、学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它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高职生的影响有着直接的作用。因为,宗教对人的影响往往是利用它所造成的环境和气氛。校园文化作为体现高校精神文明建设,适应师生特点的文化现象,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涵盖了学生校园生活的大部分内容,因而能够吸引绝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高职生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它对于高职生的人格塑造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积极意义。高职生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弘扬真、善、美,就能够彻底消除宗教文化的负面影响,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人才。

4.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高职生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引导高职生树立科学信仰,避免宗教迷信影响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注重人性关怀,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特别是心理咨询遵循保密、真诚、科学的原则,能够以讨论问题的形式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容易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解决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这就要努力创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的亲密关系,使学生在产生道德上的困惑和疑问时,能够主动地同教师交流,求教,寻求解决疑惑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主动地及时地了解和关心学生的道德发展状况,认真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要对学生充满热情和爱心。

5.重视对宗教文化知识的教育。抵制宗教渗透的最好方法,不是去堵,而是去疏导。在人类丰富的文化知识及其活动领域中,宗教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诸如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类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对于无神论者而言,宗教文化是一种文化邻居,一种文化参照。无神论改造着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等,宗教塑造着人的世界观念、人生理想、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等,无神论通过思辨和理性改造人,宗教通过信念和情感塑造人。宗教在精神力量与情感力量发挥等方面,对于无神论有相当借鉴意义。重视宗教文化知识教育,有利于高职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丰富高职生的人文知识,增长见识,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宗教文化及热点问题的探讨、研究,积极开设有关热点问题的讲座,有利于正确认识我国宗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利用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8]。宗教具有协调和稳定社会的功能,宗教具有道德规范的功能,宗教包容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的对人类发展、社会存在、人际关系都极有价值的普遍的道德准则,如严于律己、福利社会、利益人民、爱护生灵等道德规范,对人们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念,以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6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粉碎“西化”、“分化”图谋。“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世界观的基石。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曾经成为麻醉人民、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曾经在被压迫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斗争和被压迫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中起过作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宗教借以存在的阶级基础消失了,宗教变成了社会文化现象。但是,宗教的本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教育高职生坚决抵制伸入高等学校的非法宗教触手,特别是对那些到处宣扬宗教,随意在高等学校开展宗教活动,在高职生中培养和发展教徒以及到处散发宗教宣传品的非法宗教活动,要坚决予以抵制。诚然,在我国,宗教已经完全变成个人的私事,不受任何人、任何组织的控制和干涉,每个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完全是个人的自由。但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以及由无产阶级政党开办的高等学校来说,就不是个人的私事。我们要通过教育,使高职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内涵,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在宗教工作上的基本方针政策,以我们的行动自觉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由于西方敌对势力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日益强大,他们处心积虑、竭尽全力地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对我国进行渗透,宗教就是他们借用的力量和重要手段。我们要教育高职生懂得,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的宗教渗透活动决不是单纯的宗教问题,这些渗透是国际上反动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今国际上由于民族宗教问题造成国家分裂的屡见不鲜。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极有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作为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和保卫部门,更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定、设立对应的机构和以学生干部为骨干的信息网,对有苗头和可能侵袭大学生思想意识的非法宗教渗透要有针对性的加以防范。

[1]包国庆.关于中国高校开设公共通识课宗教文化的若干思考.现代大学教育,2006(1)

[2]【英】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3]张博.论宗教与恐怖主义.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127

[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

[6]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状况》白皮书。1997-10-16

[7]檀传宝.宗教信仰与宗教道德——兼论学校德育的相关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2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