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文化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发展呈现出开放化、民主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把后冷战世界描述为“一个多极和多文化的世界”[1],并由此提出“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等观点。“文化”研究即成为国内各人文学科普遍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作为人类文化汇聚、传授、承继、发展的重要场所,高校历来是多种文化并存共演的重要场域,尤其是各民族、各国之间文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大学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愈加显著。在德育框架内,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日趋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化是被作为德育环境和氛围提出来并加以研究的。如果说亨廷顿的观点是对多元文化社会的反向观照,那么高职德育必须面对的文化生态则是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境遇的全景展示。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的复合体。“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A.L.Kroeber)和克拉克洪(C.Kluckhon) 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有160多种。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后来这一术语逐渐引伸到精神生活领域,泛指人类由于理性思维的发展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表述为:“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等凡是作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习性的复合整体,总称为文化。”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谈到“在一个理性生物中,一种对任意选顶的目的(因而也就是按照他的自由选定的目的)的有效性的产生,就是文化。”黑格尔认为“文化是绝对精神对自我外化出的人的教化过程,也即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日本小学馆《万有大百科事典》(1974年版)表述:“日语的文化即文明开化”。《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年版)表述:“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在我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是指帝王施以文治和教化的总称。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文”,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引申后可以理解为“使⋯⋯变得有条理、合理、好看”的意思,也就是表示一种将事物人工化,由人的标准和尺度去观察对象的行为和效果;“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易·系辞下》),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解释成“用人(文)化了的东西,再来造就人生活的世界,并造就人类自身”。总之,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外界事物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武装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所以,从中国文化概念起源的角度看,文化是与人类共存亡的,自人猿揖别以来,就有了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
有必要说明的是,“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不很流行,现代意义的“文化”一词源于日本。近代以来,人们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中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之共业也。”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庞朴主张从物质、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内涵,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趣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
尽管文化的定义和实质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歧义层出的问题,但文化的概念通常是在广义和狭义两个意义上被使用的。广义文化,即通常说的大文化,从内容看,既指人类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又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它标示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从产生看,是以区域世界的文化形态出现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人类文化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从发展看,人类文化是历史地发展着的,是人类进化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狭义文化则是指排除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创造活动及结果部分,专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由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所构成的,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从这个层面上说,文化是一定社会集团典型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这一集团的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社会心理、宗教信仰等等内容。
二、多元文化的概念
“元”,“始也”,“端也”,即每个“元”,都是一个开始和起端。文化从来就不是一个一元的概念,文化上的多元性是社会发展进步中一般的文化现象。“多元”除了“多样性”的意义之外,还包含着多变性、不确定性的含义。从字面上看,“多元文化”,是指具有不同起始端点的文化。多元文化是个比较费解的词语,人们很难完全明确区分其与多种文化、多样文化的不同。从历史上来看,多元文化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从那时开始,民族冲突、移民美国化等现象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人们发现不同种族和社会背景的人们很难和平共处,彼此的不理解多于理解。为了新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人们渴望通过和平方式使文化实现融合,而所有这些不同种类的文化合称“多元文化”,它是在一个社会、国家或民族中所存在的多种文化的总称。20世纪60、70年代后,在后现代理论的推动下,“多元文化”的涵义开始扩大化,不但殖民地国家存在着统治文化与被统治文化的分歧,可以说世界上其他国家同样也存在着这种文化差异,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着多元文化;并且价值体系、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也不只是在民族间才存在,在各社会阶层之间、地域之间、年龄之间、性别之间、群体之间和宗教之间等同样存在。在此以后,“多元文化”的涵义开始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种族、民族差异,逐渐进展到涵盖微观层面——价值规范等的差异,开始越来越多地与“文化”自身的涵义相对应。也就是说,“多元文化”指的是人类群体之间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乃至行为形式上的差异。简单来说,“多元文化”给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树立了多种价值标准。在当代中国,多元文化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文化上的多样性,既有绵延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又有不同历史时期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还有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意识形态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精神相结合,在中国民主革命实践中创造的革命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独特的市场经济文化现象等。各种文化因素交织一起,相互作用。(www.daowen.com)
在多元文化的图景背后,我们可以把各类文化种群产生、发展和共生、互动的观念系统进行伦理意义上的剖析。在技术主宰一切的大工业时代,人们对有用性和效率的追求是不可逆转的,这种观念、思想打造了人的灵魂,也构筑了多元文化社会的精神家园,如: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片面的社会发展观、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而环境道德、科技道德、信息道德、国际合作精神、信仰问题、自由精神、人类意识等却相应弱化,心灵的全面教化和涵养受到轻视,文化生产沾染了技术生产的性格,追求文化产品的标准化、批量化,各种虚构的、怪异的、刺激的作品泛滥于文化领域。这一局面的出现与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是互为因果的,加之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大众文化、亚文化、小群体文化的纷纷崛起,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的感召力和教化功能势必显得苍白。其中,任何一种文化都既不同于其他文化,又不同于历史上的自身。
当我们将这一宏观文化背景链接到高职院校层面,则暴露出高职德育问题上的研究盲点。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高职生对于不断涌现的、形形色色的各种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缺乏必要的判别能力,有些人便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批判和解构,留下价值观的真空被伪装成为先进文化的个人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所替代。同时,随着“地球人”、“地球村”、“国际公民”等概念相继出现,“民族国家时代己过去”、“全人类的共同价值领先于阶级和民族的意识”等所谓的消除国家意识形态思潮,在西方国家的宣传和鼓动下开始流行,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受到干扰和削弱,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教育受到极大的冲击。而长期以来,我们更习惯于、也更善于在相对封闭的、相对单一的文化生态和文化取向中从事高职德育工作。面对文化冲突不断、文化选择自由开放的社会现实,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被急速地压缩,高职院校无论在德育观念还是德育手段、方式途径上,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反思和变革。
三、多元文化的功能解释
多元文化在历史和当代的存在都是不争的事实。多元文化这种顽强的存在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和逻辑的合理性。文化的变迁就是不断地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和人与自身的关系的过程。多元文化就是在文化变迁和调适过程中对应多样性的社会关系历史地形成的。在功能主义的视野中,多元的文化具有保存文化积淀和社会价值观,保持和促进社会发展与文化活力的功能。文化的多元性是每个社会得以生存和保持竞争力的根源。每一种文化都有独特的渊源和适应范围,有最能够发挥自己功能的社会条件。还没有哪种文化可以随意“放之四海而皆准”,不须本土化就能适应任何民族社会复杂多样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取向的。正因为有了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才有了竞争的动力,才给人类以多种选择。
多元文化使得人类的发展有了多种选择和相互学习、互补共进的可能性。一种弱势文化很难有足够的自信心敞开胸怀接受其他文化,因为它必定会担心自己的独特性被消融掉。民族沙文主义、岛国心态、排外意识等实质上都是对自己文化缺乏信心的表现。只有强势文化才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在接受和消化其他文化的同时又保持自身的特色。事实上,每一种强势文化都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一文化发展的结果,正因为有多元文化的存在,才使得强势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可能。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朝代,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中国吸收异域文化最活跃的时期之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军事和文化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号称移民熔炉的美国社会兼收并蓄了世界各国的文化,熔铸成兼具各种文化特长而又有美国特点的移民文化。如果没有其他文化作为参照系和来源,强势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所谓强势也就无从谈起。一种文化失去了竞争对手和学习对象,它的生命力必将逐渐枯竭而走向衰落。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由于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民族同化的潮流导致每一种文化的消失都是文化多样性的退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不可挽回的损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