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地处东海之滨,自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重镇,地域特色鲜明,文化遗产丰富。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宁波及上海、天津、武汉、福州等38座城市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产和名城保护成为宁波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梳理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探究她的文化内涵和主要特征,培育形成符合名城保护客观规律和核心要求的价值认知与审美标准,是推进宁波城市文化建设和品质提升的重要工作。
本书以宁波名城核心区“三江口”片区为重点,收集整理反映这一区域城市和港口发展演变的典型文献,用图典的方式,按照一定的规格汲取精华,以期为大家提供一种了解宁波、审美名城的载体,并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元素提炼、基本单元架构以及信息系统建立提供基础。
书中收集的文献资料主要包含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传统文献,包括古旧地图、老照片和志书碑传中相关的重要文字记录。
第二类是文物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资料,包括考古资料、文物与历史建筑档案(建筑测绘图)、名城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资料等。
现将各类资料主要内容和收集整理情况简述如下。
本书收集的古地图,南宋时期的有两种。一种是成稿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庆元府城内大小贰湖丈尺图》,根据图的左侧所注文字,判断原图应为当时的郡守俞建所制。俞建于嘉定十三年(1220)四月到任,十四年(1221)九月离任,此图绘制年代应该就在这段时间。这张图看上去似乎绘制不很准确,但可贵的是图中不仅记录了这一地区许多重要的“地脚印”,而且所注尺寸非常关键,为后世许多史志及著述所引用。本书所选是此图的清代誊录本,原件附于明高宇泰《敬止录》,现藏天一阁博物馆。
另一种是南宋宝庆《四明志》图,一套16帧,除府境、府治图外,还包括古代宁波所属六县的县境与县治图。宁波号称“方志之乡”,有宋元四明六志,但原版却仅存宝庆《四明志》一种。此书曾为皇家收藏,原书现存国家图书馆。这套志书地图,对宁波古代城市空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比如其中的罗城图,清晰描述了近800年前宁波古城的城垣、道路与水系格局;其间用文字标注名称的主要有三类:一是官署、学府、军营等公共机构与设施,二是坊巷(30多处),三是寺庙(20多处)。重要府邸仅录4处,其中月湖3处,包括位于月湖西北隅芙蓉洲上的“史丞相府”,即南宋丞相史弥远(1164—1233)的府邸。与现在对应的位置,就是月湖西岸马衙街以北、青石街与三板桥街以南、天一阁以东中营巷一带。府邸正门朝东临月湖,古时周围水系环绕,风光旖旎。南宋时期的月湖十洲,其中六处,都曾经为史氏家族所有,而今仅剩月岛花果园庙一处,是直接与史氏有关的后世遗迹。
将这套古地图与后来明、清直至民国的古旧地图和文献记录对照,可以发现宁波老城内的基本格局具有明显的传承性。
清代彩绘本《宁郡地舆图》,原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2003年第2期《中国国家地理》中,北大历史系教授李孝聪先生发表《在美国的中文古地图》一文,附刊此图局部。图下注云:“这是中国古代传统城市地图典型的表现形式,在地图中反映出绘制者的兴趣所在。借助这幅传统城市地图,能够判断出中国古代城市的空间结构。”我们于同年10月从李先生那里得到了他用普通相机拍摄的此图照片,公诸同好,引起宁波城市史研究与爱好者的关注。本书选用的《宁郡地舆图》像素更高,是后来从美国国会图书馆公开资料中获取的。因其“颜值”颇高,近年来被宁波当地各种媒体广泛使用。
我们从李先生那里同时获取的,还有1883年日本工兵美代清濯实测绘制的《浙江省宁波府城图》照片。此图原件也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其重要信息精确度之高令人惊叹。
清光绪十四年(1888)河工局刊印的《宁郡城河丈尺图志》,是清末大规模城河浚治的记录。原书正文两卷共计32000余言,图文并茂,是记录宁波城中古代水系最为详细的资料之一。古代宁波城内有几十条干支河渠,以至“沟洫脉连,家映修渠,人酌清泚”,形成以日、月两湖为核心的城市水网系统。现存的月湖河道及平桥头水则亭遗迹,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
“一张图胜一万言。”图像化的记录,在信息量和形象度上,远远超过文字和语言。不仅古地图,老照片也是如此,以更精细的直接影像,反映出对象物的真实面貌。
目前已知留存下来的1949年以前的宁波老照片,数量不少。最早的一批照片,是开埠后陆续来甬的外国人所拍摄。今天仍然能从保存下来的[澳]华生、[英]慕雅德、[英]包腊、[美]杜德维、[德]柏石曼、[英]斯威尔以及[日]常盘大定等人的相册和书籍中,见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的宁波影像。除了这一时期宁波城乡的传统风貌外,在江北岸的老照片中,还可以发现中国近代建筑在宁波地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诸多现象。参考日本著名建筑师和建筑史学家藤森照信《外廊样式——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一文,对照不同时期江北岸的照片,可以看到“外廊样式”在宁波江北岸地区的完整演化过程。当“外廊样式”在19世纪末逐渐衰落后,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丰富的各类近代建筑。其中具有宁波地方特色的近代宁波民居,就非常有价值。除了它独特的建筑形式外,文化内涵也十分丰富,值得规划建筑师和保护管理者特别关注。
民国时期的老照片比上一时期更加丰富。但能在一段时间内以专题形式集中拍摄并保存下来的,当首推王之祥先生的摄影作品。王之祥先生(1904—1974)籍贯浙江嘉善,毕业并任教于浙江大学。1931年受民国鄞县县长陈宝麟先生邀请来甬,担任民国鄞县政府建设科工程师。他于1931—1939年期间,拍摄了大量反映宁波城市景观与城市工程建设的专题性照片,是我们研究民国时期“鄞县建设十年”的珍贵资料。
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宁波的老照片,主要保存在当时承担宣传职能的宁波市展览馆,但涉及城市景观的不多。欣慰的是,我们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查阅到该所保存的1962年前后拍摄的大量宁波地区老照片,总计1600余帧。这些照片是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刘敦桢先生领导当时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在20世纪60年代初组织浙江民居调查时所拍。由于大都是建筑师拍摄,专业性尤强,弥足珍贵。限于条件,本书只选用近20帧。
2002年下半年,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配合第二轮名城保护规划修编,对宁波老城区内(除原已公布的历史街区外)尚存的传统街区、文物与传统建筑进行全面普查。根据调研报告和同期拍摄的数百帧照片资料,选编成《最后的遗存——宁波市老城区文物与传统类建筑掠影》一书,集中记录了毛衙街、莲桥街,白水巷、郁家巷,南郊路、南塘河,秀水街、广仁街以及江北岸新马路、戴祠巷、德记巷、颍川巷等一大批历史街区及其文物与历史建筑,是同时期较为完整的城市建筑影像资料。本书选录了其中一部分。(www.daowen.com)
除古旧地图和老照片外,本书还选录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志书碑传文献。这些文献或言简意赅,或叙述详明,皆准确可靠。比如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记载的“海曙楼”和“隳城始末”两段文字,都仅寥寥数百言,但所述史实一目了然。又如宁波著名教育家杨贻诚先生(1888—1969)所著《竹洲文献》一书,考证详尽,要言不烦,是月湖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杨先生曾任鄞县县立女子中学校长,文理兼备,国学功底深厚,1934年领衔寻访保护浙东史学重要遗迹白云庄,对宁波文化史迹保护卓有贡献。
现存于庆安会馆的《甬东天后宫碑铭》,是清史学家董沛(1828—1895)所撰,开篇即云:“吾郡回图之利,以北洋商舶为最巨。其往也,转浙西之粟,达之于津门;其来也,运辽、燕、齐、莒之产,贸之于甬东。”一句话就把宁波古代港口与航运的主要特征讲得清楚明白。
《天一阁东园记》是当代著名建筑与园林大师、同济大学教授陈从周先生(1918—2000)1988年在指导天一阁东园营造工程时所撰写。记中将东园营建的宗旨原则、布局设计、内涵寓意、主要特色以及大致过程娓娓道来,是一篇融汇中国传统文学与园林艺术精髓的绝妙篇章。
我国文物法规规定,文物保护单位都要建立“四有档案”,其中建筑测绘图是建筑类文物本体的重要技术文献。本书在资料收集阶段,对宁波老城区文物与历史建筑测绘图期望值较高,但结果不甚理想。一些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尚存在不少测绘图纸质量问题;历史建筑与街巷测绘图纸,则普遍质量不佳或缺失,整理比较困难。当然,天一阁、秦氏支祠、庆安会馆等国保单位,由于关注众多,大都已有较为完整的“四有档案”。
天一阁藏书楼的形制和测绘资料,最早记录应该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当时清廷正在编修《四库全书》,各地纷纷进呈藏书,以宁波范氏天一阁所呈最多,引起乾隆皇帝高度关注。在那年六月二十四日的上谕中,乾隆皇帝传谕杭州织造寅著:“因闻其家藏书房屋、书架造作甚佳,留传经久。今办《四库全书》,卷轶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久远。”要求寅著“亲往该处,看其房屋制造之法若何。是否专用砖石,不用木植。并其书架款式若何,详细询察,烫成准样,开明丈尺呈览”。今寅著的上奏文字尚存,但藏书楼的“烫样”却遍寻无着。
湖北祝永清于光绪年间用类似“工笔界画”方式所绘制的《天一阁图》(1935年袁寅摹写,李良栋刻石),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天一阁“测绘图”。清光绪八年(1882),会稽孙德祖获见此图后作跋云:“祝君永清,精勾股、擅西学,故钩勒之功细入毫芒,盖名笔云。”但天一阁于清道光年间曾经大修,因此祝永清所绘,已经不是明代和乾隆年间天一阁的原来模样。民国二十三年(1934),鄞县文献委员会重修天一阁工程竣工后,主任冯贞群嘱袁寅所绘《天一阁图》,与祝永清所绘风格一致。但仔细对照,除民国年间增加的尊经阁与明州碑林外,维修后的天一阁也与以前有所不同。1965年12月,王之祥先生应宁波文物部门之邀,完整地测绘了一套天一阁藏书楼建筑图。这也是天一阁现存最早的一套建筑测绘图。
1978年后,为保护天一阁周边环境,适应对外开放需要,天一阁管理部门先后扩建西大门、东明草堂、东园等工程,其间获陈从周先生全程指导。每有疑难,必请陈先生亲临现场,或批或评,深入浅出,终得圆满。本书选录的《天一阁总体规划设计图》(1986年),即为陈先生指导,由他的弟子路秉杰先生绘制。同类图纸和相关文献尚有不少,是我们研究这一时期天一阁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料。
除天一阁外,本书还选录了30余处老城区重要文物和历史建筑部分测绘图纸。按照编排顺序,其中第一部分包括鼓楼、中山公园旧址、张苍水故居等;第二部分包括宁波天宁寺(塔与遗址)、伏跗室与赵叔孺故居(两者本为前后院,后赵氏将前院售与冯氏)、华美医院旧址等;第三部分包括王文瀚宅、屠氏别业、张氏味芹堂、尊经阁、水北阁、秦氏支祠、陈氏宗祠、赵氏永和堂、尤宅、翁文灏故居、徐时栋故居、林宅、贺秘监祠等;第四部分包括灵应庙、陈炳恒宅、杨坊故居、郡庙、天封塔等;第五部分包括钱业会馆等;第六部分包括江北天主教堂、宁波邮政局、浙海关、英国领事馆、谢氏旧宅等;第七部分包括庆安会馆、和丰纱厂旧址(小洋楼)等。宁波老城区内重要的文物和历史建筑尚有许多,有的尚未测绘,有的测绘质量不高,因此本书所选有限。
1926年华美医院住院大楼设计图,估计是宁波城区迄今保存最早、最为完整的近代公共建筑设计图,原图(晒蓝图)及相关资料现存宁波市第二医院。本书将这套图与2008年该楼维修时的图纸相比较,配上不同时期的照片,帮助读者了解华美医院住院楼的变化过程。同时附上该楼与永丰门一带城墙及道路的相关资料,以呈现城门、城墙、住院楼、环城马路之间在历史上的准确关系。该楼一层条石和二、三层老砖,原来就是这一带的城门城墙砖石。华美医院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西医医院,浙江省政府已于2011年公布“华美医院旧址”为浙江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鄞县通志》附有40余张“营建图”,本书选择一部分录入,以补史料之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宁波老城区考古工作成果丰富。本书选录宁波天宁寺(遗址)、永丰库遗址、宁波府学(孔庙)遗址、南宋渔浦码头遗址、和义门瓮城遗址以及天封塔塔基与地宫、天一阁范氏司马第后宅基址等部分考古资料,以资研究。
现代航摄影像与地形图资料,具有直观和精确的优势,是城市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通过不同时期的资料对比,能够得知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态势。1987年8月制作的宁波城区航摄图,对于了解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本来面貌至关重要。此图制作时间,距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宁波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才9个月,旧城改造与大规模拆迁尚未进行,城区面貌基本保持名城价值评估与公布时的主要景象。本书尽可能利用此图,制作较为清晰的分图,展示各个地段的历史影像,并注上该区域主要文物史迹的位置和重要地名。读者研究比对,或可窥得全豹。
在叙述完资料类型和收集整理的大致情况后,我们再将本书编辑的结构和方式作一简要说明。
根据图典、图录类书籍的一般特征,本书以各类图件为主要表现形式。基本构想是:以名城宁波各个时期古、旧地图为线索和引导,以老照片为直观影像佐证,以历代志书碑传等可靠文字记载为重要依据,结合文物建筑测绘、考古和名城保护资料,并辅以现代航摄影像图件,用简约客观的语言,相互印证,形象准确地解读宁波。
正文包括总录和七个部分。总录主要是整幅呈现宁波历代重要的古、旧地图和现代影像图。第一部分为“宁波古城核心区”,主要是以鼓楼为核心,包含历史上的府治、府学、县治等区域,是宁波古代的行政中心。第二部分是“宁波古城西北隅”,主要是以孝闻街为南北轴线,重点记录天宁寺、伏跗室与永寿街历史文化街区、华美医院、秀水街历史文化街区等。第三部分是“宁波古城西南隅”,即月湖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有天一阁、秦氏支祠、月湖水系等。为叙述方便,包含望京门内外区域。第四部分是“宁波古城东南隅”,以历史上的日湖为核心,自南、西、北三面,连接延庆寺与观宗寺、郁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天封塔与郡庙等。为叙述方便,包含长春门内外区域。第五部分是“宁波古城东北隅”,主要以原宁波古城灵桥门、东渡门、和义门外侧沿线的宁波古代港埠区为重点,包含与之息息相关的药行街、开明街、东大路(今中山东路海曙段)、江厦街所在区域。第六部分是“宁波江北岸”,主要是以天主教堂与外马路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也包括2003年以后列入保护对象的新马路、生宝路、戴祠巷、德记巷等重要历史地段,反映宁波近代开埠区在空间与环境上的演变。第七部分是“宁波江东与三江口”,先以庆安会馆、七塔寺、沿江工业遗存与景观为重要节点,对所在区域作基本描述,然后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宁波三江口”收尾,着重展示这座城市拥有的国际性历史文化地理坐标。
由于资料的收集、甄别和加工、精选存在诸多困难,编辑者只能“看羹吃饭”,无法完全按主观愿望达标。因此,本书必定存在各种问题,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辑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