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肖像雕塑作品从人类的原始时期便已经出现了,从日常生活用品、祭祀器具到陵墓陪葬品都有它们的影子。世界各地发现的公元前人形彩陶,塑造的方式大致相同。圆形的头部和柱形的颈部,镂空的眼睛和嘴,把鼻子处理成三角形的锥体,耳朵则是两个圆片在头部两侧,简单概括的造型充分体现出人类对自我的最基本认知。(图1-2)
古埃及艺术时期已有概念较明确的人物肖像雕塑作品,而非全身像的残段。这些作品大多遵循着正面、对称、写实的法则来塑造,使用的材质非常多样化——各种石材、黏土、木材,还有金属、象牙、骨头等都被采用,并利用上色、镶嵌等多种手法来力求逼真。它们形体规整以至于略显呆板,但结构上准确、微妙和细腻,又使作品焕发出一种特殊的魅力。(图3-4)
1 神人赤陶罐 陶 高27cm 扎伊尔
2 陶人头 陶 高12cm 新石器时代 中国
3 阿肯那坦像 白色石灰岩 高26cm 公元前1340年 古埃及
4 王子安卡哈也夫胸像 石灰岩着色 高50cm 公元前2500年 古埃及
5 人像形陶罐 陶 高28cm 公元前640年 古希腊
6 女头像 大理石 高18cm 公元前4世纪 古希腊
古希腊时期的雕塑多为全身像,直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才开始制作大量的人物肖像雕塑来装饰神庙、庭院和居室。这些大量的以真人为原形的雕塑,反映了这一时期的人本精神的兴起。严谨的制作方式,明确的头胸像构图,呈现出整肃的高雅格调。(图5-7)
罗马艺术相比希腊艺术更加实用。这个时期的人物肖像雕塑更加形象逼真、写实,而且表现对象从社会名流扩大到普通的市民,从帝王将相的装饰华丽的头胸像到普通市民的肖像,罗马艺术家继承并发展古希腊的雕塑技巧,学会了生动概括地表现现实对象,并知道如何美化人物。如果说早期的作品还像希腊雕塑的复制品,到了罗马帝国后期,肖像雕塑则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艺术家除了对于面部结构解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刻画十分准确外,塑造的人物表情也不再是单一的祥和沉静,转而以明显的性格特征,来达到惟妙惟肖的神似。眼睛几乎不再用上色或镶嵌的做法来完成,而是采用刻下凹槽的方式,显现出深色的眼球和瞳孔,使眼睛更加生动自然。人物动态上也有了更大幅度的变化,转头、昂头和低头等姿态大量使用,眼神也能随着动态不同而有所改变。头发胡须的刻画也根据实际状况更加丰富自然。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依赖这些技术手段创作了许许多多的人物肖像,广泛地涉及到了从儿童到老人各个年龄段,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图8-11)
7 青年头像 大理石 高25cm 公元前4世纪早期 古希腊
8 男孩头像局部 大理石 公元3世纪 古罗马
9 亚历山大·塞弗留斯母亲像局部 大理石 公元220年 古罗马
10 庞培大帝的头像局部 大理石 公元前106~48年 古罗马
11 罗马执政官像局部 青铜 镶嵌眼睛 公元前400年 古罗马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到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前的千年,被习惯称之为“中世纪”,以基督教美术取代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传统为起始,以意大利文艺复兴重振古典艺术精神为终结。这个时期,所有的艺术形式的发展都展现在大规模的教堂建设上,单纯的人物肖像雕塑作品极少。
12 加塔梅拉达将军像局部 多纳泰罗 青铜 总高340cm 1450年 意大利
13 罗斯莱胸像局部 多纳泰罗 铜贴金箔 高60cm 1424~1427年 意大利
14 科斯坦扎·波那列里像局部 贝尔尼尼 大理石 高72cm 约1635年 意大利
15 拉费叶特侯爵像局部 乌东 石膏着色 高34cm 1785年 法国
从欧洲文艺复兴开始,随着雕塑家的地位从工匠到艺术家的转变,雕塑作品的个人风格逐渐明确、形成,从而成就了一批以头胸像为创作题材的大家。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文艺复兴早期的多纳泰罗;洛可可时期的贝尔尼尼;巴洛克时期的乌东。他们继承和发展了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艺术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有个人的创造。(图12-15)
以罗丹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雕塑,在承继了古典风格的基础上,开创了浪漫主义雕塑的新时代。人物肖像雕塑从单纯的为真人塑像留念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一种更为独立的、开放的创作形式。罗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头胸像作品,在轻松驾驭人物解剖结构的基础上,作品以神动人,大胆保留塑痕,其追随者学生布德尔、布朗库西、卡缪尔等,也将头胸像作为自己重要的创作题材。再后来,意大利的马里尼、曼祖,瑞士的贾科梅蒂等大师也都创作了大量的个人色彩鲜明的头胸像作品。(图16-19)
16 塌鼻人像 罗丹 青铜 高40cm 1864年 法国
17 罗丹像 卡缪尔 铜 高40cm 1888~1889年 法国
18 睡着的缪斯女神 布朗库西 青铜 长27cm 1910年 罗马尼亚
19 索尼胸像 曼祖 泥 意大利(www.daowen.com)
20 自塑像 梅斯特洛维奇 铜 高51cm 1911~1912年 前南斯拉夫
21 物理学家 B·M·别赫捷列夫·阿尼库申 青铜 1960年 前苏联
在近现代的欧洲,还必须提到前苏联和东欧的肖像创作。由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中叶这些地区的艺术家们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物肖像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社会主义的浪漫现实主义风格。有代表性的人物有前苏联的马尼泽尔和前南斯拉夫的梅斯特洛维奇等。(图20-23)
22 女游击队员像 穆希娜 青铜 1942年 前苏联
23 列宾像 马尼泽尔 铜 1957年 前苏联
就像中医总是通过一个全身的经络系统来看待身体,古代中国人的审美不可能接受一个人像被从胸部或颈部锯断单独陈列,古代绘画中的肖像也是如此。因此,独立的肖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几乎没有。
早在原始时期,中国就已有成形的人物造型出现,即前面提到过的彩陶人像。在商周王朝的青铜时代,各种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和独立的人物造型器物,在面部的刻画上已经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经验。(图24-25)到了秦朝,像埃及的法老在有生之年为自己建造陵墓和金字塔那样,秦始皇在他登基不久,就开始组织近百万人建造能使自己永存的陵墓。1979年发掘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让我们领略了那时的精彩人物塑造技艺。虽然这些兵马俑是全身塑像,但是头部的精彩塑造是我们谈到头胸像不能忽视的一节。从排列的这一组照片,(图26-35)可以看出兵马俑头像塑造的特点,与真人一样大小的武士,个个体型相近,但是面部特征各异,他们的脸型、五官、表情、胡须、发式、冠带,每人一式,绝不雷同。各人性格昭然若揭,极尽写实之功力。能工巧匠们以令人叹服的精湛造型能力、尽可能逼真的形象刻画来展示这一支尺度和规模上仿若真人的军队。看着这些精彩的陶像,可以试着设想,将近两千年前的陶模工场里,一群工匠在一起工作,互相参照着,以对方的形象为蓝本来进行塑造,他们尽自己所能来理解脸部的结构特征,转化成体积去表现,把胡须眉毛也归纳为体积来概括,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眼中有形”。
历代出土的陪葬俑,由于制作数量巨大,大多采用模具翻制来完成初步造型,为了便于翻制模具的顺利起模,形体大多概括,不求细节,但小小头部的几笔彩绘,无不生趣昂然。(图36)
历朝历代,举国崇尚佛教,大兴土木修建石窟、寺庙,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岗石窟,一个个数过来,都是前人留下的神迹。这些石制佛像虽然有其程式化的形式内容,但做得久了,做得多了,必然有绝伦的精品。佛、菩萨、天王、供养人等,各有各的形态威仪。而另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寺庙内的彩绘泥塑像,则更力求向写实靠近,彩绘使泥塑人像变得栩栩如生。(图37-39)
24 人面纹方鼎 青铜 高38cm 商代后期 中国
25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 青铜 高37cm 商代 中国
26 ~35 兵马俑局部 陶 总高180cm 秦朝 中国
36 仕女 陶塑彩绘 唐代 中国
37 菩萨像局部 泥塑彩绘 总高142cm 唐代 中国敦煌第194窟
38 菩萨像局部 石贴金彩绘 总高136cm 北齐 中国青州
39 菩萨像局部 泥塑彩绘 总高185cm 唐代 中国敦煌第45窟
在以原始艺术著称的非洲,12~16世纪伊费文化时期,产生了一批风格写实的头像雕刻作品,这些采用“失蜡法”铸就的铜像,人物形象准确到位,造型完整生动。(图40-41)15~16世纪贝宁人学习了伊费的青铜铸造技巧,也制作了大量的头像雕塑。贝宁的头像雕塑风格更加突出,除了细致地刻画头部,颈部装饰物外,脸上有着夸张的大眼睛,宽阔的鼻子和线条清晰的嘴。(图42)与伊费,贝宁这种近乎特例的写实自然主义风格并存的,还有其他更为概括、抽象的原始主义风格的非洲木雕,和大量用于宗教、祭祀、节日庆典等活动中的用各种材质刻画的面具,同大洋洲等其他地区的面具艺术一样,非洲的雕刻艺术为现代艺术提供了滋养。(图43-44)
40 伊费国王头像 铜 高24cm 12~15世纪 尼日利亚
在南美洲,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800年的巨石头像。这些巨石头像似天外之物,形象和装饰都十分奇特,有难以解释的怪异感。印加文化时期所做的人物形象却写实、准确,特点鲜明,单眼皮的吊眼睛、直直的鼻子和坚毅的嘴,这些陶塑上彩的小人像很具感染力。(图45-46)
41 伊费国王像 赤陶 高17cm 13~14世纪 尼日利亚
42 国王头像 青铜 高54cm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尼日利亚
43 圣匣骨头像 木、铁 高47cm 19世纪 加蓬
44 舞蹈面具 木彩绘 高44cm 19世纪 加蓬
45 奥尔梅克巨石头像 玄武岩 高305cm 公元前1500~800年 墨西哥
46 人头形陶瓶 陶上彩 高30cm 200~700年 秘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