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后处理方法

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后处理方法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式也可展开,表达为:根据单元对应的始末端结点编号,可集成刚度方程。本阶段集成时,后处理法未引入支座约束条件,所集成的刚度方程对应无支承的“自由”结构。图5.2划行划列时自由度索引关系由式(5.5)可知,划行划列法是在原始刚度方程中,直接划除刚性外约束自由度的所有影响,从而得到未知量和方程阶数皆与先处理法相同的结构刚度方程。单元自由度释放是一种通用方法,在先、后处理法中皆可使用,详见下一节。

杆系结构有限元分析的后处理方法

1)后处理法的基本概念

对于所有结点均为刚结(或经处理后视同为刚结)的杆系结构,可使用后处理法引入支承约束条件。后处理法对所有结点(也包括支座结点),直接按结点编号顺序,自动形成结点位移编码,在此阶段暂无须考虑任何约束信息。

对于第i结点,结点位移编码由对应结点号自动形成:

后处理法集成的整体刚度方程,用结点号为索引,以矩阵子块形式写为:

式中 Kii——对应于结点号i的矩阵子块,为3×3子矩阵(空间体系为6×6);

   Δi——结点号i对应的三个位移分量(空间体系为6个分量);

   Fi——结点号i对应的三个综合结点力分量(空间体系为6个分量);

   m——体系的总结点数,未知量数n=3×m(空间体系n=6×m)。

式(5.2a)也可展开,表达为:

根据单元对应的始末端结点编号(集成方式仍类同于先处理法,结点位移编码直接与结点编号对应,不用单独存储),可集成刚度方程。本阶段集成时,后处理法未引入支座约束条件,所集成的刚度方程对应无支承的“自由”结构。不包含支座约束信息的刚度方程,称为结构原始刚度方程(式5.2),其对应的刚度矩阵称为原始刚度矩阵,原始刚度矩阵通常为奇异矩阵。进行方程求解前,还需要根据外部约束,引入支承条件。

2)后处理法支座约束的引入

在后处理法中,只需要引入外约束条件,特殊结点信息内容更为精简,特殊结点信息数组同第5.1.1节方式。根据输入的特殊结点信息,用于引入支承条件的方法有主1副0法、乘大数法、划行划列法(矩阵凝聚法)等。

(1)主1副0法

根据结构的支承条件,在刚性约束处,结点位移分量已知:δi=ci(ci=0;或ci≠0时,对应于已知支座移动),故将K中第i行的主元元素改为1,将第i行、第i列的其他副元元素均改为零;同时将F向量中第i个分量Fi改为ci,并对自由项其他分量作相应修改。

对第i自由度使用主1副0法,引入支承条件后刚度方程修改为:

根据式(5.3a),对第i个方程,即可解出:

若支座移动以单元广义荷载方式引入,即取式(5.3a)中ci=0。此时刚度方程的修改如式(5.3b)所示:

(2)乘大数法

将原始总刚K中对应于支座约束第i自由度的主元元素,乘上一个充分大的数V(如可取V=108~1020,即本自由度的主元数值相对于本行、列所有副元元素,占绝对优势)。同时,将F中的第i分量Fi,修改为V·kii·ci(ci=0或ci≠0)。

乘大数法与主1副0法[式(5.3a)]相比较,方程中修改项少,有、无支座移动的修改模式一致,故应用更简便。

(3)划行划列法(矩阵凝聚法)

也可用划行划列法(矩阵凝聚法)对有支座约束的原始刚度方程进行计算。

划分结点位移向量子块,取:

式中 Δ0——对应于结点的未知位移分量;

   Δ1——对应于支座约束处的位移分量。

式(a)可按以下两种情况进行分析:(www.daowen.com)

①若无支座移动发生(或将支动移动视为广义荷载引入),则Δ1=0,为零向量;

②若有支座移动发生,则Δ1为非零向量。

具体分析如下:

按已知、未知自由度,对结构原始刚度方程进行子块划分,有:

情况①中,取Δ1=0,则式(b)变换为:

引入支座约束时,支座约束对应的自由度可视为无效自由度。即将原始刚度方程中,所有对应于支座约束的行、列划除(如式5.5中,第i自由度对应于支座约束),矩阵缩聚的方法被形象地称为划行划列法。直接划除行列时,支座位移应以广义荷载的方式引入。

图5.2 划行划列时自由度索引关系

由式(5.5)可知,划行划列法是在原始刚度方程中,直接划除刚性外约束自由度的所有影响,从而得到未知量和方程阶数皆与先处理法相同的结构刚度方程。

划行划列后,结点号与位移编码再无直接对应关系(图5.2),需要对位移编码进行重新编号、索引(向量空间从原3m维度缩减至n维;自由度索引可在整体向量空间上设定传送矩阵S实施)。划行划列法的处理环节,是在结构整体刚度方程形成之后,仍归入后处理法,但从最后自由度编码和所形成的结构刚度矩阵来看,又类同于先处理法,程序整体分析在方程求解及之后的内容,也与先处理接近。

对于情况②,支座约束对应的Δ1为非零向量,可进行矩阵凝聚。具体做法是根据式(b)并结合式(1.20)即可完成。完整的矩阵凝聚可以直接引入非零支座移动,但需要处理矩阵求逆。

3)后处理法特点

与先处理法相比较,后处理法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无须处理结点位移编号(矩阵凝聚时除外)。尽管未知量数目更多,矩阵存储空间和结构刚度方程求解的计算量也相应增加,但程序编写显然会更为简洁。

后处理法的其他特点还包括:

(1)体系未知量不同

先处理法以未知结点位移为基本未知量;后处理法以所有结点位移(含支座已知位移)为基本未知量。故后处理法未知量数目更多,线性方程求解过程中计算量会更大一些。若因采用后处理法使得计算量较先处理明显过大时,仍可采用矩阵凝聚的方式(约束较多的大型结构复杂工况分析时可考虑),缩聚线性方程。

(2)支承引入阶段不同

后处理法是在整体刚度方程集成后,再引入支承条件。

(3)内约束处理方式不同

后处理法无法对内部结点约束进行直接修正,只能用于内部结点均为一般刚结(或经处理后视同为刚结)的体系。

4)后处理法对特殊结点的处理

结构不可避免会存在特殊结点,后处理法对特殊结点的处理方式有以下两种方式。

(1)利用过渡单元模拟特殊结点

铰结点模式:如图5.3所示,增加了结点5和单元③,以模拟铰结点的性能。此时的单元③为过渡单元,在单元参数输入时,应尽量模拟出“铰”的性能,即要求过渡单元长度小、轴向切向刚度近无穷大、转动刚度近于0。

图5.3 过渡单元(单元③)模拟特殊结点

定向结点模式:采取如铰结点相同的处理模式,增设单元模拟定向结点的性能。此时的单元性能要求是过渡单元长度小、轴向刚度近无穷大、转动刚度无穷大、切向刚度近于0。

(2)自由度释放,引入特殊杆单元

过渡单元始终无法完整模拟特殊结点的性质,所以必然会产生误差。同时,过渡单元还需要人工干预结点、单元,对前处理效率影响较大。

使用有限元分析处理特殊内约束,通常通过释放单元自由度进行。单元自由度释放是一种通用方法,在先、后处理法中皆可使用,详见下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