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思维导图概述及应用

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思维导图概述及应用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维导图的发明还要归功于东尼·博赞一次失败的寻书之旅。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东尼·博赞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期概念。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一种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具体化。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协调大脑的左右部分并发挥大脑的潜能。

教育理论与策略研究:思维导图概述及应用

思维导图的发明还要归功于东尼·博赞一次失败的寻书之旅。他在大学二年级时,对“智力和思维技巧”的使用方法感到很困惑,但是在偌大的图书馆中竟然没有找到可以解答他疑惑的书,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东尼·博赞就投身于开垦这一新的领域。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末,东尼·博赞形成了“思维导图”的初期概念。随后,他通过研究信息处理的本质、脑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大脑皮层,以及天才的记笔记习惯,证实并加强了原来的理论,思维导图就这样诞生了,思维导图的诞生给很多人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改变。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一种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过程其实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过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本质上,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

(一)思维导图提出的背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教学不单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着眼于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学习。换言之,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探究成为许多教育一线教师的关注点,他们希望学生收获的不只是“鱼”,而是“渔”。

东尼·博赞最初创造思维导图是为了弥补传统的线性笔记的不足,他发现,标准的线性笔记(按照风格不同分为段落式、条例式、大纲式)是以语言符号为载体,以句子或短语呈现,关键词不突出,笔记颜色单一,缺乏联想,不能有效刺激大脑。在学业任务日益加重的今天,对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通过对自己周围人的观察,博赞发现,他们的课堂笔记都是所谓的“线性笔记”——一行又一行色调单一、缺乏联想和想象的句子。他意识到需要用一种新的笔记方法或新的思维工具来清除人们思考的障碍

通过对比普通人的笔记和“杰出大脑”的笔记,以及悉心研究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专著,博赞了解到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两个半脑都包含了“另外半脑”的很多能力,当人们有意识地去开发大脑的功能时,这两部分脑区表现出一种协同效应,使整个脑区的智力水平随之提高。而这种协同作用的发挥又是建立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脑部活动,如“杰出大脑”爱因斯坦,很多人都认为他的“左半脑”十分发达,但是博赞的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在小学时,法语时常不及格,但他在绘画、想象游戏等课程中成绩表现优秀。爱因斯坦本人也认为自己的科学洞察力与他早年的想象游戏有很大关系。可以说,“相对论”的产生正是左脑和右脑协同作用下的产物。除此之外,博赞还发现人人生而具有放射性思考的能力,思维导图正是这种能力的表达,是人类思维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思维导图的定义

通俗地说,思维导图是一种简单、漂亮、可视化的思维表达工具,与单一枯燥的语言符号为载体的线性思维模式相比,思维导图侧重于由图形、颜色、代码、线条、形状、联想等多维因素所构成的图式在认知结构中的重要性。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具体化。所谓放射性思维,是以问题(主题)为中心,通过对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加工、分类,使其成为中心主题向外发散的分支上的关节点,而每一关节点又可看成是子主题,再向外发散形成更低一级的分支,以此形成有条理的思维。

1.思维导图的优点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人大脑的左右脑机能不同的特点,左脑擅长逻辑思维,专长语言操作和逻辑推理,有十万年左右的进化史且对人类生物信号传导较慢。而右脑擅长形象思维,专长灵感和顿悟,已有千万年进化史。思维导图可以充分协调大脑的左右部分并发挥大脑的潜能。因此,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美丽实用的思考与助记工具,有诸多优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激发思维

思维导图的单元采用关键字的形式,相比采用句子既可以更加原汁原味地表达意思,又留出了扩展性,从而有效地激发用户的联想,有助于推动用户的发散性思维。

(2)思维暂存

人们常常会冒出非常多的想法,特别是在思考一个比较复杂问题的时候,然而人的工作记忆能力具有局限性。这时,人们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把思路用一种灵活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的过程便完成一张思维学图的绘制,同时也会意外地发现、收获更多的想法。

2.思维导图的不足

思维导图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点优点之外,同样会存在一些不足。(www.daowen.com)

第一,如果所有事都可以用思维导图,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反而是一种曲解和简化。思维导图实质是一个树形结构的扩展,更像是一张各个节点间具有关联关系的大网。实际的系统往往更加复杂且为多种基础结构的组合,并不再适合这种方式的表示。

第二,人们常常过多地依赖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会产生一种误解,以为对复杂系统的分析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容易养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很多人会把复杂问题的解决从思维导图开始,但又从思维导图结束,错误地以为一张思维导图的绘制完成就代表着复杂问题的解决。

(三)思维导图与概念图的区别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作为知识可视化的两种思维工具,在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很多人在使用时并没有弄清楚两者的异同,常常将它们混淆,不能很好地运用它们。因此,理清这两种思维工具的差异、把握各自优势及应用领域是大有裨益的。

概念图是由美国诺瓦克博士于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开发的一种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由概念、连线、连接词三要素组成,通过“概念—连接词—概念”形成“命题”,各个“命题”可以看成是独立的意义单元,多个“命题”共同形成“认知网络图”,即“概念图”。例如,“物质的量”概念图如图8-1所示,从图8-1中我们会发现,概念图能够清晰、简练地表达出概念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有效地组织为一体,不至于遗漏或是曲解概念。另外,绘图者在对概念提取,通过思考,正确地表示出概念之间层次结构时,他们的认知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实际上正是有意义学习发生的过程。

图8-1 “物质的量”概念图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教东尼·博赞根据脑神经生理的学习互动模式创造的一种将头脑中的抽象思维用线条、图形等加以表达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从一个中心主题展开,由内及外发散形成新的关节点,从新的关节点出发又可形成更多的子主题。以此形成中心主题—关节点—子主题的关联放射性立体结构。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绘图者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和创造性。

关于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比较研究,前人已经从历史渊源、直接目的、理论基础、评判标准、制作步骤、应用领域、适用范围等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如表8-1所示。

表8-1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研究比较

从表8-1中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思维导图注重绘图者的个性发挥,强调自创符号,由自己总结关键词、选择图形、颜色、线条,呈现的是思考的过程与结果;而概念图则是以准确组织和表征知识为主,由于所选概念取自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取的原词,概念之间的连接相对固定,所用的连接词也比较固定。另外,概念图中的图形并非由绘图者自由发挥,而是相对比较统一(圆形或是方形),所绘出的概念图呈现的是思考的结果。由于绘图及绘图规则的不同,概念图多在概念较多的学科和领域中使用,对于无法用层级结构表示的内容或是描述性文章则不适用;而思维导图适用于各个学科和材料,针对思考、回忆、计划和创造性的活动都可以使用。换言之,思维导图的应用领域和使用范围要比概念图广。

(四)思维导图的特征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非线性的思考方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和整理思维,从而使零散琐碎的信息结构化、系统化。它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焦点集中,主干发散。焦点突显在画布中心位置,主干从中央中心节点处向四周扩散,主干其后又有各自的分支,内容呈现在分支上,条理清晰。二是内容简洁,层次分明。每一个分支上由一个关键词组成,关键词的使用使得观点简洁凝练、核心突出。另外,思维导图是按照知识的内部结构进行分层加工,重要话题、与中心主题关联性强的话题往往放在靠近思维导图中心的位置。三是边学边做,不断更新。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深入,人的思维结构不断完善。所以,思维导图没有完成时,需要绘图者定期去维护。四是在文字之外引入图形、颜色、线条,使记录变得轻松愉快,让学生享受整理思绪的乐趣。

东尼·博赞在他所著的《思维导图》一书中阐述了以下四个思维导图的基本特征:其一,中心图像用来捕捉主要内容。例如,在绘制“集合”这一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时,我们可以在纸张中心画出一幅代表“集合”的图像来代替文字。其二,分支从这幅图画向四周散射。例如,在复习“集合”的相关知识点时,围绕着“集合”这一中心主题,把“集合的基本定义”“常用的数集”“集合的描述方法”“集合的基本关系”和“集合的基本运算”作为一级分支向四周分散开来,以此类推建立二级、三级分支。其三,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相关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其四,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树状节点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