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编写“任务驱动”型教材
1.兼顾两个结构
教材是教学过程的脚本。教材的编排不仅要考虑学科内容的体系结构,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一般的教材更多强调的是知识内容的系统性,较少重视研究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材往往单纯以线性方式展开教学内容。例如,先以大量篇幅全面介绍某一知识的发展、特点与应用,再以一章甚至两章的内容讲解某个具体的特点。这样一来,十几个课时过去了,学生还不能完整地认识一件具体的事情,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难怪学生反映学习难,枯燥乏味。应该看到,人的思维过程和认识过程未必都是线性的,而常常是跳跃式的和“超链接”式的。按“任务驱动”思想编写的教材较好地克服了这一弊端。学生使用这样的教材,学习伊始就可以上机操作,很快就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学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2.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教材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的思考和尝试留有余地。现在的计算机有较强的人机交互功能,许多应用软件都有帮助功能,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功能。同时,应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去发现,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材编排的风格与体例能为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提供素材和依据。
3.前后呼应,循序渐进
为了适应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需要,在以任务驱动方式编排的计算机教材中,某些单元知识常常被分开介绍。例如,在第一章做初步介绍,在最后一章再做较深入的介绍,在学习过几个应用软件后再做较系统的讲述和练习,这样就基本做到了前后呼应,循序渐进。这里的“序”,一般不单纯是知识的线性展开,而含有部分“超链接”的“序”,这种循序渐进才是真正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
一般来说,“任务”具有真实性、整体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和适应性等特点。所谓真实性,就是说任务是有实际意义的,不能虚构和生造。只有具有真实性,才能激发学习、探求知识的欲望。当然,我们也要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地简化重复性的操作。任务还要有整体性,任务不能太小,太琐碎。任务不能太死板,要尽量涵盖学习的知识技能,完成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能要求学生一个模式、一个标准。可操作性和适应性就是指任务要具体、难易程度适当。具体就是把要实现的任务说明白,任务的难度不要太大,这样不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点。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的理论及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所以我们要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应发生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1.由教学的主体向平等伙伴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来进行的,学生只是一个知识的容器,师生的地位可以说是不平等的。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改革的进行,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帮助者和引导者,不再处于控制地位,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并进行研讨,促使学生在合作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发展。教师在教学时要在教育民主化的前提下,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采用分组的方法,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个任务,可让组内成员互相探讨、互相交流、互相补充来完成学习任务,这样更有利于使发现的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示引导下逐渐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之后,教师要给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单独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与进步,逐渐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从而有助于学生的反思与自我调控,使之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进步。
2.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导师的方向转变(www.daowen.com)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把知识的内涵讲清楚,学生理解了这些知识点,就算达到了教学目标。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强化了教师的导师身份,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下,根据学习目标,自觉地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现代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为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便利,可以辅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信息资源、从哪里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完成学习任务,也可以对学生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评定、反馈。
3.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
在信息时代、新型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根据社会对课程内容变革的要求改革传统课程内容,以一系列新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改组课程,设计制作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学任务,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帮助。
4.由教书匠向学习者、研究者转换
在信息时代,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水平。学习最新知识主要通过各种网络和多媒体教材两种途径来进行。现代教育技术代替了教师的一部分职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育科研。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绝不会削弱教师的作用,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是“传授”或“教导”,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由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参与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传授知识的目的是学生要能够以自己适宜的方式去“学习”,能够对知识信息进行辨别、选择、运用,能够构成对日后学习有用的基础性、背景性的“前结构”“前理解”,以不断构建在学习中将要学到的新知识。
(三)学生地位需发生改变
1.变被动为主动,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地位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学习的自主者,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该教学任务。所谓自主学习,就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用通俗的话讲,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对教育实践者和学习者本身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提高信息素养,增强学习能力
信息素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综合性概念。信息素养不仅包括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还包括获取识辨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甚至还包括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习者就能够获得学习的内容,对所进行的研究进行扩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更有效的控制,从而使学习成为更具有自我导向和控制的过程。良好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教师作为信息化人才的塑造者,应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