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找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各个学科的契合点并准确切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开发”出适合本学科现状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方法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笔者结合提出了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评价任务—梳理总结”为结构模式的程序步骤,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的一般流程。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在教学实践中,只有找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与各个学科的契合点并准确切入,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开发”出适合本学科现状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方法或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笔者结合提出了以“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评价任务—梳理总结”为结构模式的程序步骤,作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的一般流程(如图6-1所示)。

图6-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一)提出任务

提出明确而难度系数适度的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前提,是学习与任务最终完成的前提,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顺利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找准合适的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驱动的开始,结合各个学科的需要、经典案例剖析,使任务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是提出任务的关键。教学中,通过创设巧妙而真实的问题情境,把相关学习内容有机地植入在一个个关联性较强的任务之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情境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础学科知识,提高专业基础技能。

(2)选择合适的驱动方式

根据任务需求,应合理采用困境驱动、矛盾驱动、问题驱动、手段驱动等方式。为使任务更好地呈现,可采用一些有效的手段,使得任务的提出有着更好的承载。

2.明确详尽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任务的提出还要求避繁就简,同时又要提纲要领,既不能过于烦琐而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无从下手;又要言简意赅,有一定的针对性,以充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愿意参与,并乐在其中。

在引导学生进入“任务模式”时,要充分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挖掘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去主动探究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自学和自控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

3.切中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与教师、学习伙伴、学习资源、计算机等在课堂上的交互中完成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需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利用和调控这些需求,有针对性地启动各类学生的内在动力,进而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

4.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任务设计应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之中。给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学习情境,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任务设计时要突出任务的真实性,真实的任务与学生的经验有关,使学生感觉重要或有意思,从而促使他们“要学习”。真实性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和理解,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建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任务设计时既要突出任务的真实性,也要兼顾任务所蕴含的知识与技能。任务本身是特殊的,但它是带有典型性的特殊,并不是孤立的,使学生能够依靠特殊例子来掌握一般,并借助这种一般独立地进行学习。

(二)分析任务

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能了解所有学生或小组的活动,但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分析任务成果来了解执行任务的过程。

1.教师提示(www.daowen.com)

教师在提出任务后,要根据教学经验对任务完成中可能出现的作业难点或常见问题进行解答,向学生讲清关键的环节、操作的基本方法与主要途径;根据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及问题产生的不同情境,及时给予相应的启发式指导或提供相应的操作指南;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所学的知识积极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各个任务之间的联系和完成每个具体任务的方法步骤,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生分析

学生在此阶段的活动尤为重要,它是有效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前提。首先,在教师对任务进行分析指导时,学生要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和繁简对任务进行合理分解,在总任务的基本框架下将大的任务单元分解成若干个利于实施的“小目标”,且使得这些“小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任务链关系,便于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其次,在小组作业过程中,小组长要重视合理分工、组内合作的重要性,根据任务特点和人员特点合理做好分工。例如,在小组合作分工过程中,既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担任不同的角色,也要适时地变换角色,使学生的技能发挥得更加全面。

在分析任务过程中,学生要摆正学习观,要重视分析任务的过程,力求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清晰高效地分析任务,以改变传统的只强调结果的学习理念。例如,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时,要对完成任务过程中用到的知识或体技能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取舍,对形成方案的思路或逻辑进行选择和评价,这些“看不见”的知识或技能正是训练的内容之一。这一过程可放在完成任务的整个流程中进行训练,也可以进行专项的分析任务训练。

(三)解决任务

教师在简单地提示应注意的问题后,即让学生进行判断、筛除,并尝试解决任务。

1.执行任务

学生通过分析上一阶段的任务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且对如何有效执行任务、完成任务产生兴趣。在该阶段,学生要尽可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融合,并综合运用于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实践能力还不足以完成任务,教师要及时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引导。

很多学科的教学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但是也没有必要固化每一个步骤,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相关知识的目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操作步骤不是固定不变的,只需要在关键的步骤上加以引导与强调,并给出特定的、不可缺少的操作步骤即可,以免学生摸不着头绪而产生畏惧心理。

2.修正方案

此阶段是执行分析任务成果和不断修正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大量与之前分析、计划不相同的“意外情况”,有些是分析不到位造成的,也有些是方案偏差造成的,此时学生既要坚定地执行方案,又要敢于及时纠正不合理的偏差,在过程中找到更适合、更实际的方法,并记录出现问题的原因,以便更好地评价总结。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放手去“做”,大胆实践,勇于尝试,出现问题及时引导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不可一味批评、轻易否定学生,抹杀学生探究的欲望。因此,在设计任务之时或执行任务之前,教师应多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在训练前给予适当的提示,以避免学生在不必要及细小问题上浪费探究时间,从而提高训练的效率。

(四)评价任务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教学,最终都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形成健康的学习习惯为教学目的的,在评价任务时要围绕这个目的来展开。

1.成果展示

当学生全部完成某个任务后,教师可挑选任务完成较好的同学来进行演示与展示,通过“榜样”引导,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展示。学生在展示个人成果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自我的知识建构,但仍不全面,还需要通过教师及队友对其训练成果进行展示、讨论、交流、点评。此外,学生每完成一项任务所产生的成就感如果得到教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其自我认识,对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十分有利。

2.综合评价

学习效果评价是教学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过程,是指学生通过总结、反思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的自我表现、队员表现而进行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此间,教师可以给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并适当地做出点评,帮助学生做归纳总结,完成任务评价活动。学习效果评价阶段不仅是训练总结与提高的阶段,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心、成就感与荣誉感。

首先,大家共同讨论评价,点评优点,由学生本人来查找并提出问题、不足及完善建议。其次,其他学生也可积极质疑或提出完善意见。这个阶段,学生最有兴趣,参与度最高,他们往往“脑洞大开”,提出大量问题及解决办法,但也会就一个问题争论不止,因此这个过程也需要教师进行总体把握与合理引导,将讨论引入主要矛盾,使讨论良性进行。最后,由教师进行总体讲评,并对主要问题提出完善之策供大家分析与参考。这样的分析与评价,在肯定学生的成绩之时也给出了不足与建议,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五)梳理总结

任务的完成并不等于学习的终止。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将知识分解到一个个具体的子任务中,知识的结构性、关联性、系统性降低,导致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是零散无序的,缺乏主线的贯穿。因此,教师在课后要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关联,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需要注意的是,系统梳理相关知识点之后,应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对其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