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选定合适的课程内容,并将其设计成合适的任务,才是任务驱动的开始。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实施中的核心和基本分析单位,因此设计任务就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首要步骤,教与学的成功与否同样也取决于是否对任务进行可行性分析及任务的设计是否恰当与合理。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该遵循以下五个基本要求。
(一)目标明确
任何教学活动都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它是教学主体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需要实现的预期结果,也是评价任务完成效果的依据,引导着教、学、评三个要素。作为一种基于现代教学理论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具有明确的、需努力才可达到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设计,所设任务应明确而具体,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前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长久维持并良性发展。同时,也要给学生自由和权利,让其能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学生乐于学习、主动求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目标明确主要是指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教学主体即学生的学习结果陈述清楚,如使学生会做什么;二是要尽量运用便于观察或检测的行为动词将教学目标陈述具体,如学生能“表述什么”“分析什么”“运用了什么”等,使任务执行的过程以语言描述;三是将学习条件交代清楚,即学生实施任务所处的环境条件及任务实施的范围,如“用××案例分析……”;四是教学目标要明确表达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以便于考核学生的能力、参与度,评价任务结果。
(二)难度适当
设计任务时需要谨慎考虑任务的难度系数这一重要参数。任务过于简单,学生在学习过程所攫取的成就感就不足,进而消极怠工,对学习产生懈怠情绪;难度过高,学生没有思路和头绪,毫无章法,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和情绪,甚至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影响到执行任务的积极性与兴趣,执行任务的过程也很难获取快乐和满足感,不利于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设计的任务既要有梯度、有层次性,又要难易适中,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其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决心。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所提供材料的匹配度、子任务之间的连贯性、总目标的复杂程度等均会影响任务的难易程度,教师应根据学生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适时指导或提供必要的辅助来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帮助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难度适当主要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学生需求设计任务;二是根据教材特点设计更具操作性的任务;三是根据教学环境特点设计具有可行性的任务。
(三)有一定开放性(www.daowen.com)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显著特征是教学的开放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则倡导通过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开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沟通、合作,并通过适度的组内竞争建构知识、获取技能。因此,设计任务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学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把握好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设计具备一定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设计的开放性主要是指以下三点:一是开放的学习资源;二是开放的学习环境;三是开放的学习结果。例如,任务的开放不能苛求结果或答案的唯一,学习结果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可以丰富多彩,既可以是一次形式圆满的表述、一个内容清晰的表格、一张一目了然的作业图,也可以是一个明确具体的“战斗行动”或一份翔实充分的情况报告。
(四)能体现班组合作互动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程度互动,但其互动模式单一,一般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答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则强调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多元化协作与互动,既有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与人”互动,也有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的“人与物”互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将有助于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教师依据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自觉意识到执行任务的意义所在。教师是任务的组织实施者,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疑问、自觉探究,促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积极分析,有所感悟;让学生在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会”和“会学”,并针对学生实施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任务结束时进行适时而恰当地点评,使学生明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类似于小组作业的任务中,学生是充分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且处在发展之中的主角,通过学生自身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中出现问题的反馈、交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研讨,把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形成自主发问、主动探究、分工协作与服从集体利益的学习意识。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教师来把握整体与程度,促进学生较好地发挥主体地位。
(五)具有情境性
情境是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任务产生和执行的背景条件,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创设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将情境视为学习活动的首要要素,教学任务应被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知识的摄入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协作完成的;在有具体实际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才能高效完成;情境中呈现或加入需要的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预期结果出发,创设教学内容的“真情真境”,让学生在“真情真境”中进行学习,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任务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