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任务驱动模式的支撑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支撑它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笔者主要论述了支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三个方面,即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信息技术,这三个方面分别构成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理念支撑、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
1.理念支撑: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所谓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主要运作精神,注重潜能开发和健全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这一定义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去理解:(1)两种需要,即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2)三个发展,全面发展、个体发展、个性发展;(3)两个注重,注重潜能开发、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4)一个运作精神,以实施和弘扬主体性教育为主。
如果就素质教育的含义进行表述的话,可概括为: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素质教育以面向21世纪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为依据,以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目标,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方法则主张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关于素质教育的内涵主要有如下六种表述:(1)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会实践方式。(3)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掘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6)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创新教育创新已经被公认是一流的教育。当今的世界风起云涌、竞争激烈,一个国家要想在竞争的浪潮中劈波斩浪、奋勇前进,就必须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能力又转化为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民素质的竞争,这些竞争实际上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培养、教育出大批创新型人才去发挥创造力,参与国际竞争,是教育战线必须解决的重大任务。而创新教育在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所以如何贯彻实施创新教育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前途、兴衰成败的伟大事业。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因此,创新教育必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以培养具有创造欲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为目标。如何开展好创新教育,必须从抓好教育创新着手。教育创新是指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应该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有教育创新的目标。高等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要改变过去仅强调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的狭隘要求,明确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认识到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把这一要求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保证。
第二,要有教育创新的内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育和教学过程,离不开具体的教育和教学内容。因此,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列入教育的内容。每位教师、各门课程都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要处理好基础知识、拓展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三者均不可缺少,但都应以创新教育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第三,要建立教育创新的环境。首先要创建一个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良好风气,这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其次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术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互相交流、互相切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发表新的观点。
第四,要建立教育创新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考试方法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指挥棒。学校必须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第五,要建立一支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教师要把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特殊使命。因此,教师要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有创新才能的教师才能培育出有创新才能的学生。现代教师的一个基本条件和必备条件就是要有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提倡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多维互动,这与多元智能理论中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和不同个体之间智能的差异性特征是相关的,正是这种差异性才使合作学习中能够尊重个体,取长补短。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他所言的智能是多样且各有区别的,是多元的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主要有以下四个要点:一是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种形式、多层次的;二是每个人的智能都是多层次的,智能的发展并不同步,大部分人仅将其中的一种智能发展到相对“理想”的水平;三是多种智能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且作用的方式较为复杂;四是每种智能都有多种表现方式。
多元智能理论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强调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小组学习及多元评价是十分契合的,并通过不同的智能表现在完成任务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定位,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最终实现掌握知识与运用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从未忽视教师的组织作用,认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组织和控制有重要作用,这些观点与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中强调教师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www.daowen.com)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存在独立解决问题的第一发展水平和在教师引导之下解决问题的第二发展水平。客观上讲,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存有一定距离,而这种距离就是所谓的“最邻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理论强调了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并且以此为基础,确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从而设计学习任务,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不断地把学生从一个特定的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使自身的学习不断取得进步。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维果茨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强调教师的作用和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把控,设计合理的任务、实施有效的引导、组织准确的评价等。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多元智能理论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各个环节中学生学习能力、教学目标和教师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调任务设计的实用性与针对性,通过设计精巧的任务、创设逼真的情境来提高任务驱动的效率,这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强调的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是有一定关联的。
最优化教学是教师在对教学规律和原则把握的基础上,选择和组织最适合于当时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方案。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是科学、合理地指导、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做出的一种有意识的安排,是教师正确把握教学规律、全面理解教学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任务、合理组织教学活动的现代教学形式和方法;是在教学系统的特征与内外部条件结合考虑的基础之上,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出的最适合当时课堂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有效控制,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最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因此,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对于基础理论改革仍有很高的价值。依照最优化理论所秉承的教学原则,基础训练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目特点选择更加有效的、尽量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强调的“设计情境,任务驱动”正是这些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能够更好地使教学过程体现最优化。
(五)脑科学教学理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强调任务驱动时,首先强调的就是任务的有用性及完成任务的意义所在,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些观点从脑科学教学理论中可以找到相关依据。
脑科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效果的好坏是指教学的有效性。基于脑的教学有以下四点要义:其一,大脑的可塑性和个体性是教学合理性的前提,因此每个学生都应获取与其所偏好的认知方式相适应的教学;其二,根据大脑活动(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形成“适合脑”而不是“对抗脑”的教学,就能避免被动学习的现象,优化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其三,教学是针对大脑而创设学习环境的过程,基于脑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运动感觉;其四,教学是鼓励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脑科学强调的学习是镶嵌在环境中完成意义建构的,有意义的学习是创造性的学习,这也是学生学习乐趣的源泉所在。
不难看出,脑科学视野下的教学观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此外,脑科学教学不仅考虑了情绪、动机、记忆等心理要素,还与信息加工模式、目标分类学进行了有机融合。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建立在认知主义上,并为任务驱动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可参考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的帮助获得的.帮助者一般多为教师和同学,并在学习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提倡在学习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指导只是起辅助作用,但这种辅助作用是不能忽视的。教师作为意义建构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对知识不仅仅是单纯地进行传授和灌输,而是通过有意义的教授方式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作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对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进行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协作及利用有价值的信息的过程中而实现的有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前三者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的是学习者脑中知识的建构。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上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结合教学任务或教学问题进行,以探究问题的形式来诱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创设的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首创精神。
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和需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进行任务的创设,注重教学任务情景的设计,任务的完成也多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比较符合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和实在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地进行学习,便于学生能够从实际情况熟练知识和技能。
(七)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人在完成任务时尽最大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并且值得自己去努力做,实现自己所需要的。这时候动机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内在推动力量。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创立了成就动机理论,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高成就动机的人比较倾向为自己树立较高的目标,并通过个人独立的能力努力完成自己所确立的预期目的。同时他发现具有强烈成就需要的人喜欢具有一定难度和承担一定风险的工作,能够从克服困难和战胜风险中获得满足感,在任务难度适中、成败各半的情况下最能激发最有力量的成就动机。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发现、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而形成自主建构的良性循环。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提出任务的目的是“驱动”学生的学习,在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在教学中,任务并不是孤立的和静止的,它是作为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桥梁,促使学生实现每一项任务。在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中,学生能否主动、自信地尝试和完成某个技术动作和锻炼任务,敢于战胜困难,勇于迎接挑战,与他们对自己能否完成不同活动任务的能力判断有直接关系。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
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情况,设计所需要的情境,并在此情境中提出教学的任务,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独立的形式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再强迫学生去学习,而是经过任务这一客观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达成教学目的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就感,这也使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脑科学等诸多理论中继承发展而来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心理作用,以及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作用等诸多因素,对教学将有积极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